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不容忽视(青少年近视发生率达52.7)

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不容忽视(青少年近视发生率达52.7)(1)

眼睛是人类感官中最重要的器官,大脑中有80%的知识和记忆都是通过眼睛获取的。眼睛更是心灵的窗户,我们通过这扇窗来欣赏这个美好的世界。而如今,近视在儿童中已司空见惯,近视率逐年提高,并且低龄化的现状更加突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研究报告,目前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其中我国初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率均已超过七成,而且这个数据还在逐年攀升。根据2021年监测数据,截至2020年,我国青少年近视发生率为52.7%。不良的用眼习惯导致的屈光不正(近视、散光、弱视、斜视)等问题,都在威胁着学生的健康。

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不容忽视(青少年近视发生率达52.7)(2)

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不容忽视(青少年近视发生率达52.7)(3)

议题一:孩子近视是谁惹的祸

王湘蓉:各位老师都是视力发育方面的专家,请问学生近视的成因有哪些?

陈洁:导致学生近视有两个因素:遗传性因素和环境因素。从临床研究上看,若父母双方一方近视,子女发生近视的概率在15%左右。若父母双方均近视,子女近视概率大概是25%—30%。父母一方高度近视(大于600度),子女近视概率40%—60%。父母双方高度近视,子女近视的概率更高。环境方面,则受阅读习惯、坐姿、灯光,以及体育运动、户外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唐萍:从临床看,近视发病率越来越低龄化,并且高度近视发展趋势越来越快。数据显示,近视低龄化主要源于孩子过早、长时间、近距离的用眼。比如孩子两三岁时,父母就开始让他们画画、看书等。此外,电子产品的普及,孩子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进行网上学习,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距离太近,以及学习姿势不规范,都会造成近视。

卓业鸿:科学研究表明,每天2小时的户外活动可以有效预防近视的发生和发展,是目前最经济有效的近视防控措施。与户外活动相比,室内活动并不能明显起到预防儿童近视的效果。因此户外阳光下的运动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家长应主动带孩子去户外活动,“目”浴阳光。《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以及各地各级政府响应号召推出的地方综合近视防控方案中,均建议儿童青少年日均室外活动时长应至少保证2小时。

朱剑锋:2020年,上海市发布了地方标准《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教室照明设计规范》,增加了LED教室照明灯具的相关要求。在蓝光危害、频闪和闪烁、灯具可靠性、显色性、照明功率密度等方面提出了严格的限制。像均匀度、显色度、光的闪烁等指标,有些人眼能发现,有些需要专业仪器。比如光照射的均匀度,需要很多探测器在教室的不同点去探测。教室每一个点的光照度都要比较均匀,这样对学生的视力有好处,如果有的地方暗,有的地方亮,就不太合适。引申到家庭中,一定要有一个背景灯,如果只开一盏台灯,光照集中在一个点,均匀度肯定不够。

关于户外活动和近距离用眼的问题,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开展了一个大规模的户外活动项目,发现户外活动增加,能够减少近视的发生率,户外时间越长,发生近视的风险就越低。并且需要有间断的户外活动,比如课间的户外活动就比较有效。研究表明,每天额外增加76分钟的户外活动时间,可以降低50%的近视发生风险。

翁史钧:从基础研究的角度而言,近视的成因主要是视觉信号的异常。人类祖先并不读书,不太需要近距离观察物体的能力,他们在原始森林里活动,需要好的远处视力,因此眼睛都是为“远视”或者“正视”服务的。所以,对人类原本为“远视”而“设计”的眼球而言,近处的物体其实就可算是一种“异常”的视觉信号,是会导致视像模糊的。近视距工作的时间长了,眼球的生长发育就不得不针对这种模糊的视像进行调整,促使眼轴病理性拉长,从而使近处物体的视像正好落到视网膜上。但是这样一来,远处射来的光线只能聚焦于视网膜之前,不能恰好在视网膜上聚焦和清晰成像,也就形成近视了。

由于一些非侵入性的实验技术还不够发达,目前很难以临床病人为对象开展细胞、分子水平的近视研究,因此,实验室从动物模型入手,主要用小鼠建立实验性近视模型,通过某种手段,让小鼠的眼轴产生非正常发育范畴内的、“额外”的拉长,来模拟人类近视的主要病理表现。

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不容忽视(青少年近视发生率达52.7)(4)

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不容忽视(青少年近视发生率达52.7)(5)

议题二:解决孩子视力问题,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王湘蓉:导致近视、散光、弱视等问题的关键不良用眼习惯有哪些?另有哪些身体健康方面的因素会影响视力?

卓业鸿:弱视大多是先天为主,先天原因会影响人的整个视觉发育过程。例如有些孩子眼皮下垂,屈光介质有屈折光线的能力,屈光介质组合在一起形成屈光通路。哪一个地方被挡住了,就会影响神经正常发育,导致视力低下。还有长期不良习惯的影响,对视觉发育有一定的影响,越早发现效果越好。0—6岁,发现有弱视,治疗效果会好一点。10岁以后,弱视的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不过,随着高科技治疗手段的发展,发现就算到了15—18岁,做一些相应的弱视训练治疗,还是有一定效果的。总之,年龄越小,越早发现越好治疗。当然到了大龄,也不要放弃治疗的机会。

朱剑锋:弱视和近视是两种不同疾病,近视属于屈光不正的范畴。屈光不正主要包括近视、远视和散光,主要是光线经过眼睛屈光系统折射,不能在眼睛感光细胞上很好聚焦成像。一般近视成像点在感光细胞前面,到感光细胞时光线成像是模糊的像,这种情况叫近视。

弱视也叫视觉发育迟缓,是在眼睛视觉发育过程中,对外界光线接受刺激不够,视觉通路受阻,造成视觉发育缓慢。如先天性白内障或者上睑下垂(眼皮耷拉)等,都会导致视觉发育障碍。一般标准达不到相应年龄正常视力的下限,即称为弱视,多发生在0—6岁。

孩子近视其实跟不良用眼习惯密切相关。比如家长给孩子做早教,看平板电脑,刺激过多,诱发孩子过早地把远视消耗掉。还有一些其他危险因素,比如说环境光非常昏暗,导致了眼轴过早发育,这也是引起近视的一个危险因素,学龄儿童近视跟环境因素的关系更密切一些,大多数与户外活动不足和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有关,也与灯光的光照度、睡眠时间有关。

唐萍:从临床接待的患者来讲,弱视儿童在视觉发育期间,受到了异常视觉经验的影响。视力比相同年龄孩子的视力低,要排除一下斜视的影响和形觉剥夺。形觉剥夺是指在婴幼儿期由于先天性白内障、角膜白斑、上睑下垂等眼病遮挡瞳孔,致使光刺激不正常进入眼内,剥夺了该眼黄斑接受正常光刺激的机会,使得处于发育阶段的黄斑由于生理性视刺激不足,造成发育不良或停滞。

另外在屈光科最常见的是高度的屈光不正,就是高度远视,以及屈光参差(两个眼度数相差较大)。排除了这些,如果孩子视力还低于同龄儿童的视力下限,我们就会去观察,而不急于下弱视的诊断,因为有些孩子的视认知发育,可能要低于视力发育,需要确诊属于哪种情况。如果是形觉剥夺就要解除形觉剥夺的因素,如果是高度屈光不正、屈光参差,就需要配眼镜,通过光学矫正,再加一些视觉训练,来提高视力。

陈洁:通俗讲,如果把人的眼睛比喻为一个篮球,散光就相当于篮球一样的眼球变成了橄榄球。光学成像原理是平行光进来经过一个球,聚焦在球心,而橄榄球两个方向弯曲度不一样,无法形成到一个焦点,就变成一个模糊的斑,这就是散光的原理。如果幼年时期散光没有给予矫正,眼底上面看到的永远是一个不清楚的斑点,这个斑点会导致视网膜上接收到的像不清晰,严重的话会造成弱视。如果早期给予干预,通过眼镜镜片,使视网膜上看到的是清晰的像,视觉信号就是清晰的。

家长如何辨别孩子有没有散光?比如孩子看电视时,如果是先天性散光,视觉的刺激信号一开始就不清楚,他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正常的。孩子不会表达,大人也很难发现。但是孩子会有一种特殊的头位或眼位,比如喜欢斜着看、眯眼看,如果发现孩子有不正确头位时,要去医院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不容忽视(青少年近视发生率达52.7)(6)

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不容忽视(青少年近视发生率达52.7)(7)

议题三:抓住视力发展关键期,为“护眼”占得先机

王湘蓉:视神经发育的关键期有哪些?呵护孩子的视力,我们该如何把握这些关键期?

翁史钧:在视神经发育关键期里,来自外部世界的光学信号起决定性作用。视网膜发出的视神经信号要传递到视觉中枢,比如外侧膝状体等一些核团,再进一步传递到视皮层等更高一级的视觉中枢来进行整合和处理,最终形成视觉。

整个视觉系统的发育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先天粗略搭一个框架,通过遗传的因素、化学因子的诱导,细胞神经间形成一个大致的、粗犷的联系。而后天的发育则依赖于外部视觉信号对上述这些联系的修饰。比如说一定的颜色、形状的信号,以及特定运动状态的信号等,它们可以把神经细胞和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修饰得更加精密。只有当框架搭好后,眼睛睁开,不停地有新鲜的刺激,如各种各样的颜色、大小不一、运动视觉刺激等。有了丰富的视觉经验,后天视觉系统的修饰才能够正常完成。

关键期实际上牵涉“可塑性”的概念,关键期结束前,视觉系统的可塑性较好。在可塑性帮助下,视觉系统功能通路的搭建才能最终精确完成。在小鼠近视诱导实验中,小鼠出生七八周之前进行近视诱导,效果更好。如果晚于七八周,再施加影响,小鼠的整个视觉系统都搭建好了,神经细胞之间的连线也都完成了,此时再施加影响,效果就不会很好。

晚上睡觉开灯,会影响睡眠从而影响生长发育,同时晚间的灯光对昼夜节律也有影响,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近视和昼夜节律有关系。国外科学家用刚出生不久的小鸡做近视实验,他们通过一定的方法诱导小鸡近视,并连续测量小鸡眼球的尺寸,发现近视小鸡的眼球生长节律发生了改变,没有近视的小鸡,眼球生长遵循“白天生长,晚上休息”的节律,近视小鸡的眼球“白天长,晚上也长”,生长过度,眼轴额外拉长,就近视了。

朱剑锋:很多哺乳动物,特别是灵长类动物,眼睛有一个组织结构叫黄斑,位于眼球壁最内层的后极部,由于该区含有丰富的黄色素而得名。黄斑的中央有一个小凹,称为黄斑中心凹,这个部位是产生精细视力最关键的结构,要产生双眼同时的视觉,大脑要接受双眼同时的影像,最终形成一个立体三维的图像。黄斑中心要接受足够精细的视觉刺激,才能使双眼视觉得到发育。

如果在发育过程中,特别是早期(0—3岁),如果一只眼睛被遮挡,只有一只眼睛得到刺激,就会形成单侧优势。因为一侧清晰的眼睛,大脑皮层得到的刺激更多,会对另外一侧被遮挡的眼睛形成抑制,大脑信号被另外一只眼睛覆盖,这就是很多单眼弱视发生的机制。如果不去治疗,孩子长大后,就会形成一只眼睛正常,一只眼睛视力很差的弱视。

唐萍:从临床来讲,近视是可防可控的。家长一定要关注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眼睛的情况,比如婴幼儿阶段,在0—3岁时,就开始对孩子进行远视储备的管理,不要让孩子过多近距离地用眼,要保留远视储备。家长要了解跟近视相关的危险因素,比如姿势、用眼时长、光线等。同时建议家长定期带孩子检查眼睛,3岁就要开始给孩子建立视觉发育档案。4—6岁,要关注孩子是否出现一些近视的危险信号,比如看东西时歪头眯眼、反复揉眼、结膜炎反复出现等。要鼓励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培养孩子良好的用眼姿势,评估近视风险。一旦发现孩子有不正确用眼行为,就要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孩子出现了近视,也不要太焦虑。听从医生的建议,采取一些近视防控办法,控制孩子近视的发展。

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不容忽视(青少年近视发生率达52.7)(8)

议题四:近视低龄化问题突出,约10%近视学生为高度近视

王湘蓉:对于青少年来说,近视是不是可逆的?视力发育异常将会带来哪些危害?成年人做屈光矫正有什么要求?近视并发症有哪些?

翁史钧:近视的矫正,包括配眼镜、激光手术、使用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我们正尝试从特定细胞、分子的角度,对近视进行干预。视网膜上的信号处理主要依赖于视网膜的神经细胞,还有一些神经活性分子、化学物质。如果找准其中一些参与近视形成的分子细胞,通过一定的方法,特定地去影响、操纵这些细胞的活动,去影响这些化学活性物质的作用,把它的功能变强或变弱,同时又不影响正常的视觉与身体健康,这应该是近视干预的路径。

我们在动物实验中已经进行了类似干预实验,通过建立特定的光环境,改变光的波长组合等,去影响某些视网膜细胞的活动,对近视的干预确实起到了一定效果。希望未来能真正实现屈光发育的可逆操纵,治愈近视。

朱剑锋:高度近视产生的并发症有青光眼、白内障等,其危害是引起视网膜和脉络膜萎缩。脉络膜的作用主要营养眼球壁的内层视网膜,但只供给营养视网膜的外层。如果脉络膜出现了萎缩,视网膜就得不到营养,便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视网膜功能下降,导致高度近视黄斑部视网膜病变。

高度近视到了后期,还会出现后巩膜变形,形成后巩膜葡萄肿,这时眼睛就会长成各种形状,导致的并发症非常多,比如黄斑劈裂、黄斑出血、视网膜裂孔或者视网膜脱离,这是医学难题,目前没有特别好的治疗方法。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高度近视相关的并发症是致盲的首位病因,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更早防控的原因。

手术只是解决了摘镜,激光手术作用在角膜的表层和基质层,不会触及眼底。如果眼底本来就不好,可能在10年、20年,甚至30年后,一些并发症才会逐渐出现。因为,高度近视的病变发病年龄时间跨度非常长。

王湘蓉: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出现了近视问题,据统计约10%的近视学生都是高度近视,近视低龄化的问题逐渐凸显。希望我们儿童青少年科学用眼,用一双明亮的眼睛看尽世界的美好。守护儿童眼健康,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 END —

来源 | 本文刊于《教育家》9月刊第4期,原标题《我们拿什么保护孩子的视力》

策划 | 王湘蓉 邢晓凤

编辑 | 邢晓凤

设计 | 朱强

统筹 | 周彩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