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该黄的都得黄(草不黄俗话说650一时不好过)

过去看《龙门阵》或是民间故事之类的文章,见到一则写厕所的对联:,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一年四季该黄的都得黄?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一年四季该黄的都得黄(草不黄俗话说650一时不好过)

一年四季该黄的都得黄

过去看《龙门阵》或是民间故事之类的文章,见到一则写厕所的对联:

一时不好过,跍哈就松活

感觉非常贴切。“跍kū”,蹲,川渝音gū或kú。“跍哈”,跍下,跍下去;也是跍一下(一会儿)的意思。故与“一时”相应。这个过程,川渝或称之为“松包袱”。

办事要通关节,川渝俗称“塞sāi/sé包袱”。

思想负担则有“思想包袱”,解决负担则是“放下包袱”。

相声则有所谓“丢包袱、抖包袱”。

“包袱”一词,其“包包包儿的布”“包包儿”的常用义自不必说,而相声“抖包袱”的“包袱”,川渝“塞包袱、送包袱”和“松包袱”的“包袱”,虽然都可以用一般的包袱义解释,但其深层次得蕴含义要讲明白,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相声之“包袱”:捧腹、喷饭、拍噗

【包袱】不懂幽默,这一段相声哪一点是“包袱”你弄不清楚,幽默的东西到你嘴里你就不知道怎样表现,就得不到艺术效果。(侯宝林《我和相声》)

把之前设置的悬念揭出来,或是把之前衬托酝酿好的笑料要害部分说出来,比方笑话,最终一句可笑的,点睛之笔,就叫包袱。

【抖包袱】相声里引人发笑的艺术言语叫“~”包袱"。它是相声艺人沿袭的术语,实际上它和笑料、噱头的意思彻底一样。运用中有“系包袱”"和“~”的进程。一般说一段笑话,有一两个“包袱”就能够了。一段相声则至少得有四五个“包袱”,不然简单一温终究,影响扮演作用。

相声术语,指笑料,是相声区别于其他说唱艺术的一种特殊艺术手段,同时也是组成相声的必要元素。“包袱”是相声艺人一种形象的描述,演员在观众不知不觉中将包袱皮儿打开,将笑料一件一件装在里面,然后偷偷系牢包袱扣子,待时机成熟,突然解开包袱,把笑料抖落出来。

【包袱】管将人逗笑了,调侃叫~,有荤素之别。——云游客《江湖丛谈·江湖之春点·江湖艺人万人迷》

在讲相声的过程中,还有“翻包袱”的说法:

抖包袱是逗哏的事儿,也就是把笑料说出来,翻包袱是捧哏的事。

“包袱”就是“笑料、噱头”,但这个江湖隐语的理据咋解呢?

第一,或云包袱就是“包包儿”。

既然要把笑料一件一件装进去,“在观众不知不觉中将包袱皮儿打开。”“待时机成熟,突然解开包袱”,这是典型的“包包儿”说法。

第二,或云,“包袱”跟“捧腹”关联

【捧腹】用手捧着肚子。形容大笑时的情态。

司马季主捧腹大笑。(《史记·日者列传》)

用以称笑,大笑。

鷃疑鹏万里,蚿笑夔一足。二豪争攘袂,先生一~。(宋苏轼 《轼欲以石易画晋卿难之复次韵》)

余旧闻达悟善诙语……虽贵富可畏人皆狎侮之,然人不以为忤,闻其说,莫不~绝倒。(明高启《题后》)

跟“捧腹”(笑;大笑)关联的是:

【喷饭】〔文〕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篔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宋苏轼《篔筜谷偃竹记》)

张为《主客图》,义例迂僻,良堪喷饭。(明胡应麟《诗薮·唐上》)

【拍噗】鼓掌。闽语。广东潮州。

【拍噗子】同“拍噗”。

【拍博仔】鼓掌。闽语,台湾。

【拍卟仔】鼓掌。闽语,福建厦门。

【拍臭卟】鼓掌喝倒彩。闽语。广东汕头:伊讲话又长又臭,次次乞(让)学生~。

【拍啪儿】中原官话,江苏徐州。鼓掌:大家一起~,表示。

【拍啪儿】拍手。中原官话,江苏徐州。

喷饭、拍巴掌都与“笑”有关(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辛弃疾《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这是从情状讲;如果从“笑”的语言学角度讲。跟“唪→嚬→泡”关联。

【唪fěng 】《说文·口部》:“大笑也。”

【嚬】《广韵·真韵》:“笑也。”《玉篇·口部》:“笑皃。”

细腰偏爱转,笑脸特宜~。(唐张鷟《游仙窟》)

嬉笑、戏笑为“泡”:

【泡】戏弄:逗弄。东北官话。崔德志《时间得罪人》:“这帮人好~我,不严重点写着他们不重视。”

跟“唪”系词关联的“笑”词有:

【打谤】开玩笑。吴语,江苏苏州。陆阿妹《五姑娘》:“东家话要搭成我要结成义兄义弟,看上去七分当中八分是打谤。”

【打甏bèng】:开玩笑;调弄人以自取乐。吴语,上海。赖云青等《大亨黄金荣》三九:“我相信你是条好汉江湖上混出了名,做事不会打甏的。”冯玮《鬼打甏难为生病人》:“乘客们感慨万千:‘鬼打甏难为生病人!’”

【打朋】开玩笑;打趣。吴语,上海(朋:bã23):顶真些(认真些),侬勿要打朋。上海松江、嘉定。江苏苏州(朋:baŋ)。评弹《白毛女》:“姆妈,唔笃赛过勒末是哉(妈妈,他们好像在闹着玩儿呗)。

【打棚】同“打朋”。开玩笑;戏弄人。吴语,上海:谢谢侬,勿要(口伐)。胡祖德《沪谚》:“调弄人以自取乐谓之打棚。”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京派”和“海派”》:“我宁可向泼剌的妓女立正,却不愿和死样活气的文人打棚。”江苏苏州。《海上繁华梦》:“搭耐正正经经格说末,耐终是油摊石头格打棚。”应钟《甬言稽古释语》:“苏沪称相戏打棚。”

【打彭】同“打棚”。吴语,浙江嘉兴。

【打孛】同“打朋”。清吴有光《吴下谚联》:“任尔穿花来~。”

【打皮科】说开玩笑的话。冀鲁官话,河北玉田。清光绪十年《玉田县志》:“打皮科,戏词也。”

从上海“打朋”之“朋”读音和也作“打孛”和“泡”等推断,我们有理由相信相声抖包袱之“包袱”,应该是江湖语,其源头应该是“捧腹”,并与喷饭、拍噗等存在音义及情状上的联系。

二、塞包袱之“包袱”:封包、包封、浮包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十月一》:“十月初一日,乃都人祭扫之候,俗谓之送寒衣……今则以包袱代之,有寒衣之名,无寒衣之实矣。包袱者,以冥镪封于纸函中,题其姓名行辈,如前所云。”

《红楼梦》第五八回:“你告诉我名姓儿,外头去叫小厮们,打了包袱,写上名姓去烧。”云南镇雄七月半中元节习俗要烧包袱子。看来川渝称行贿之“塞包袱”、受贿之“得包袱、收包袱”,表面上是包包儿之“包袱”,实际上与“镪”关系大得很,包袱是红包,是“封包”。

【封包】封缄。亦指封缄着财物、文书等的封套。

其甚也,则须~裹塞,不尔,有灭身亡家之祸。(唐元结《心规》)

茶客们看了这字条,有的认为是打诗谜的;有的以为是送花会~的。(端木蕻良《曹雪芹》第二章)

【包封】用红纸包着的礼金或赏钱。湘语,湖南长沙。钟山《陈三和躲床脚》:“过硬是运气来了索,五块钱的靠得住,还要赚杯好酒喝。”

实则引申指钱财,湖南娄底就有这个意思。准此,“包袱”不光看外表,主要看里子。“浮包”也是包裹的意思,见《醒世恒言》九六:“用纸浮包停当。”

江苏东台(江淮官话)称饺子馅儿叫“包袱”,是不是更看中包袱里边的“瓤子”的结果?

三、松包袱之“包袱”:胞府、腹胞、胞腹

川渝称上厕所、特别是解大手叫“松包袱”。可以认为包袱是个比喻说法,但似也可以“坐实”。

【胞府】太一者,胞胎之精,变化之主。魂魄生于胎神,命气出于~。(宋张君房《云笈七籖》卷四十四《存思部三》)

【腹胞】~实虚,象百物也。”(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人副天数》)

腹胞就是“胞腹”:

【胞腹】木香 味苦性温,入心经。主治心痛,泄胞腹中滞寒冷气,不必过火,磨入药中服。(旧题唐孙思邈《银海精微》卷下)

凡食鱼瓜果,皆能用桃毒。初中时觉胞腹稍痛,明日渐加搅刺,满十日则内物能动,腾上则胸痛,沉下则腹痛,积以瘦悴,此其候也。(清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卷十二)

思想包袱的“包袱”,一般认为是比喻义,但如果理解成“背bēi负”,似乎更深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