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这3个地方长了息肉(身体里长出的息肉切还是不切)

身体这3个地方长了息肉(身体里长出的息肉切还是不切)(1)

如果体检时被查出身体的某个部位长了息肉,相信多数的人都会紧张和纠结,紧张的是,这个“不速之客”是良性还是恶性的呢?纠结的是,到底要不要切掉呢?

息肉,是指人体组织表面长出的多余肿物,是身体正常结构上多余出来的“赘肉”,上到鼻腔、声带,下至直肠、宫颈,都可能长息肉。虽然长息肉的真正原因尚不明确,但可能与激素水平、慢性刺激、遗传等有很大关系,比如饮食习惯、长期便秘、慢性炎症等。

人体常见的息肉有胆囊息肉、肠息肉、胃息肉、鼻息肉、宫颈息肉、子宫内膜息肉等。同为息肉,各有不同。息肉分为非肿瘤性和肿瘤性,非肿瘤性息肉则指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基本不会发生癌变;肿瘤性息肉多指腺瘤,有癌变可能。但庆幸的是,即便是腺瘤发展到癌,一般也需要5~20年,而且癌变概率与腺瘤的大小、数目、病理类型、所生部位以及患者年龄、性别相关。因此,做好息肉的定期复查、跟踪很重要。

发现了息肉,不能“跟着感觉走”,凭经验猜测它的良恶,就连B超、CT、胃镜或肠镜检查等这些手段,常常都不能判断出息肉是良性还是恶性,应该取下一小块,进行显微镜下病理检查,看到息肉里面到底是什么细胞,才能判定是不是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才能进一步决定患者所最为关心的:切,还是不切。

下面来看三种常见息肉的取舍之道:

胆囊息肉:切不切?看大小、看症状

胆囊里长息肉,患者一般症状轻微,部分患者会有间歇性右上腹不适感,多在体检的B超检查时被发现。胆囊息肉的危害不容忽视,既有癌变的可能性,而且急性胆囊息肉发作时,还易引起患者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发热及继发胆总管结石、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

胆囊息肉是否需要手术切除,要看它的“个头”大小和各种手术指征。对于经常会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腹痛等明显症状的胆囊息肉,在排除其他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后,建议考虑腹腔镜手术,切除胆囊;对于无症状的胆囊腺瘤样息肉,当息肉直径超过1cm、定期B超检查发现息肉持续增大,为防止息肉进展或恶变也应考虑手术治疗。如果患者年纪轻、胆囊息肉直径小于1cm,而且没有任何症状,则不必手术,但要每3~6个月做B超检查,观察息肉变化情况。

预防胆囊息肉,在日常生活中要合理搭配膳食,避免过多地摄入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同时,三餐饮食要规律,不可不吃早餐,晚餐或夜宵也不要多吃,这些都有助预防胆囊息肉的发生。

大肠息肉:发现息肉应该切除

肠息肉是肠黏膜表面长出的肉疙瘩,根据息肉的部位、大小、数量的不同,患者症状表现也不同,有些病人不会有什么不适,有些人则会出现大便带血、腹泻、腹痛等症状。

查出息肉后先要给它“定性”,肠息肉分好几种类型,只有腺瘤样息肉会发生癌变,特别是直径大于2cm的肠道腺瘤息肉的癌变概率达50%,一般80%的大肠癌都是由大肠腺瘤息肉演变来的,由此可见危险性很大。因此,要高度重视大肠腺瘤,发现后应该尽早切除。

对于其他相对良性的肠息肉而言,虽然对身体的危害性小些,但是息肉不加控制的话,可能会随着身体成长,随之带来一系列临床症状,如长期便血、腹泻、肠套叠,严重者可造成肠梗阻。因此,首次发现肠息肉后,最好在身体条件适合的情况下进行手术切除。不能认为息肉是良性的,无关大碍,要知道,绝大多数大肠癌都是由息肉发展而来的。如果发现肠息肉能够及时切除,可大大降低大肠癌的患病率。

鼻息肉:只滴药无法除病根

鼻腔内多长了一块肉,是对鼻息肉很形象的比喻,它是因为鼻黏膜长期发生炎症而引起了组织水肿的结果。随着鼻息肉体积增大,会影响正常的通气,导致鼻窦分泌物增多,加重鼻窦炎,且增加诱发鼻科并发症的概率。很多患者不把鼻息肉当回事,认为它既不影响吃喝,也不干扰睡眠,感觉鼻子不通气了就用滴鼻药物滴一滴,鼻子会很快通气。事实上,滴鼻药物会使鼻腔血管扩张,使腔内黏膜反复肿胀,长期如此黏膜便失去弹性,致使鼻息肉病症越来越重。治疗鼻息肉的有效办法是做鼻息肉摘除手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