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的监督和教育(父母的指导)

大家好,我是扈俊丽一个陪妈妈们科学育儿的家庭教育创业者,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父母对孩子的监督和教育?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父母对孩子的监督和教育(父母的指导)

父母对孩子的监督和教育

大家好,我是扈俊丽。

一个陪妈妈们科学育儿的家庭教育创业者。

专注家庭教育7年,既有理论,又有实操。

所有的原创文章,皆出自我在养育自己的孩子和服务其他孩子和家长的实际中所获,是理论与实际相互验证和结合后所得。

这是第187篇家庭教育文章:父母的“指导”,破坏了孩子的自我和兴趣。

以下为文章正文。


早上,我会去楼下运动。

运动的地方,有一些器械,常有大人带着孩子玩耍。

自然的,就会看到很多大人与孩子之间的互动。

昨天早上来了一对父女。

女儿4、5岁,爬起了杆子,爸爸坐在椅子上看手机。

女儿爬了一会儿,叫爸爸,让他看自己爬。

爸爸把目光从手机上移开,转到女儿身上。

看了一眼,爸爸指导起女儿,先这样再那样,手要怎么样,脚要怎样。

女儿听到爸爸的话,从杆子上下来,不爬了。

爸爸说,你怎么不爬了。

女儿没吭声,走到另一个架子上,准备爬架子。

爬到第3层,孩子左脚往上试着踩了一下,然后又放回原来的位置,停了下来。

也许是有点恐高;

也许是自己在做心理建设,还要不要继续往上;

也许是试了一下,觉得再往上有点困难;

也许是感受一下高处的视野、高处的风;

也许是回味刚才攀爬的历程、经验;

也许是内心在体会自己攀爬技术真厉害……

具体是哪一种,不知道。

看着女儿不动了,爸爸说,左手先上去,抓紧,再换右手,手抓牢,左脚踩上去,踩稳了,右脚再上去。

孩子听到爸爸的话,从架子上下来,又看向了别的地方。

这样的情景,我们每天都会遇到无数,也许就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也许是发生在我们邻居、亲戚、朋友身上。

这个场景中,可说的东西特别多,今天只想说说亲子互动中,父母的回应对孩子的影响。

小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

他们既需要父母的目光放在他们身上,但又不希望父母把目光“射入”他们体内。

什么意思呢?

就是他们希望在自己玩耍时,父母是关注自己的;

但又不能关注过量。

不关注他,他会觉得在父母心中没有地位,与父母没有连接上,感受不到父母的爱,这会让他们没有安全感;

关注过量,又会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父母意志、想法的“入侵”,破坏他们的自我,甚至失去自我。

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关系。

所以,当爸爸刷手机没有看女儿时,女儿会呼叫爸爸,关注她;

而当爸爸给了孩子关注,开始“指导”的时候,孩子又马上终止了这件事情,因为她感受到了“威胁”,来自爸爸意志的威胁。

爸爸的经验指导,是爸爸的想法、意志,并不是她的。

如果照着爸爸的指导做,就会让她失去爬杆的体验,失去爬竿过程中自己的心路历程,失去了她自己。

因此,她为了保全自己,只得停下来这个行为,这样,爸爸的意志就不会进入她的体验过程。

这样的互动方式,在我们的家庭中占据着很大比例,也由此带来一个问题:

很多孩子一开始对某件事情非常感兴趣,但父母急于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急于让孩子取得成果,因此给了孩子很多的“好心指导”。

然而,这些好心指导,最终终止了孩子的兴趣。

那么这个关注的度该如何把握呢?

大原则是,父母少说话,少指导,少传授经验,多用目光、肢体动作来表达对孩子的关注和支持。

微笑的面容、鼓励的目光、竖起的拇指、暖心的拥抱等,既能传递给孩子温暖,又能给孩子带去勇气,也不会给孩子带去摧毁自我的威胁。

同时父母的这些肢体表情、肢体动作,反映出父母本身是一个内心平和的人,这本身就会让孩子觉得安心。

如果一定要用语言的时候,奉行,少说,少指导,说正面的话,以分享交流方式进行,给孩子的体验留下空间。

因为对孩子而言,亲自体验的过程,正是自己成长、发展、学习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将这些体验纳入自己自我中,他的自我也会慢慢建立起来,这是他这个人的核心。

而他人的指导,并不是他亲自得来的,如果硬塞给他,会被他的自我视作外来入侵者,拒之门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