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破冰之旅 改革开放第一桩
题记: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年,4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2018年的新年贺词中,说,“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改革开放初期破冰之旅 改革开放第一桩?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改革开放初期破冰之旅 改革开放第一桩
题记: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年,4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2018年的新年贺词中,说,“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
在中国二十冶集团大院,一路到底,在一片绿色的草坪上,矗立着一台D408-85M桩机,这是40年前中国二十冶集团打下宝钢第一桩的功臣和历史见证者,更是中国二十冶集团企业发展史上一件不可复制的宝贵记忆。
40年前,1978年12月23日,。在宝钢一号高炉建设工地上,彩旗猎猎,锣鼓喧天。数万名参加宝钢一期建设开工典礼的建设者正在等待着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主席台上坐满了中央领导和国内外贵宾,各大中外主流媒体记者齐聚工地。这台D408-85M桩机如等待首长阅兵的士兵一般,庄严地等待着奏响一曲美妙的桩锤交响乐。
此时,中国二十冶集团打桩第一人——关登甲,正稳稳地坐在打桩机驾驶室里,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管桩顶部,随时等待着启动桩机。随着打桩令下,关登甲开始了宝钢第一桩的正式操作。只见他灵活地操纵着驾驶手柄,桩锤高高悬起,慢慢启动,就在机车稍稍转动的瞬间,“当”的一声,桩口精准地套进了桩帽。二十冶人不负众望成功打下宝钢第一桩!工地霎时间被欢呼声和鞭炮声淹没,现场打桩机全部开动,第二根、第三根……伴随着“嘭哐嘭哐”的锤击声,钢管桩一厘米一厘米地嵌入大地深处,千万根钢管桩在东海之滨的这片热土上落地生根。
自此,这场建国以来最大的投资项目宝钢建设的现场交响乐不绝于耳,而作为打下宝钢第一桩的中国二十冶集团和二十冶人,也随着这标志着改革开放第一桩隆隆的桩锤声,在共和国钢铁事业的崛起中一路奋战,风雨兼程,不断求索。
始于学习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时任中国二十冶集团金结公司指导员的于清田说,当时听说要到上海参加宝钢建设,心情既紧张又激动。宝钢是现代化钢铁企业,但当时中国历来是内陆依矿建厂(不需要打桩),靠近沿海建厂是第一次,打桩技术对二十冶人来说是一片空白,且当时很多设计、设备和材料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其性能、使用方法也让我们茫然不知所措。
在此情况下,时任中国二十冶集团指挥部书记的林光,指挥部副书记兼指挥长的王雷多次召开动员会议,积极宣传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及参加宝钢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告诫职工勇于挑战,不进则退。信心贵如金,越是在困境中,越要坚定信心,要以强烈的光荣感、责任感、紧迫感去学习实践,在学习实践中总结提高并成长。外国人能做到的,二十冶人一定也可以!公司领导的话,一字一句都敲打在二十冶人的心里。
为了适应宝钢工程建设的需要,中国二十冶集团从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尽快掌握现代化施工技术和现代化管理入手,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对职工进行文化技术和业务培训,一是成立培训中心,开展文化技术方面的普及教育和对青年职工进行“双补”,并有计划地选拔一批文化比较高的青年职工参加“三电班”(电子计算机、电气仪表、电调)的学习;二是与上海市和冶金系统一些高等院校挂钩,选送部分工程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少数基础比较好的有培养前途的青年去深造;三是结合岗位练兵,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学什么的原则,举办各类专业技术短训班;四是选派技术人员到日本、联邦德国、美国等国的合同工厂进行实习考察。
中国二十冶集团还从全国各地紧急抽调吊车司机改行学打桩。28岁的关登甲就是其中的一位。1978年秋天,他奉命从河北太行山麓风尘仆仆地赶到宝钢工地报到。
打桩,看起来容易,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主要面临四大难题。
其一:打桩的停锤标准。日本明确规定了打桩机的停锤标准,但是宝钢的地质和日本的地质不一样,其停打标准在宝钢是否适用?如果桩没有打到一定的支撑能力,将来就会下沉,这个责任谁能承担得起?
其二:先挖土还是先打桩?当时日本和世界各国基础工程施工工艺都是先挖土、后打桩。宝钢厂区毗邻长江,地质为淤泥质亚松软土层,地下水位高。上海地区雨水多,雨季长。土方开挖面积15万平方米,基础深,最深的1号铁皮坑为-22.5米。先挖土,后打桩,数十台桩机在坑下作业要浪费掉大量的垫层碎石,又增加降水费用,工期要拖长半年,且人身机械安全也无法保证。但若先打桩后挖土,当时国内甚至世界上尚无先例可寻,面临很大风险。
其三:当时打入地下的钢管桩的基础标高-8米、-9米,-10米的都有,宝钢的地坪外表面是4.5米左右,此问题可以用填东西的方法来解决,但桩打入地下后,地下标高以上的桩头如何切割拔出?地下密似竹林的桩头不能切割拔出,土方工程将无法进行。
其四:宝钢工程工艺设备全部从日本引进,技术复杂,质量要求严格,面对新设备,技术短板如何攻克?当时中国的设备比较落后,举例为证,吊车只能吊装,挖土机只能挖土,打桩机只能打桩,而从日本进口的吊车,一台机器就可以满足吊装、挖土及打桩三个用途。当时国内使用的手把电焊属于高精尖设备尚未普及,而日本已使用半自动电焊机,即先把桩和桩连接处的坡口打好后并对上,工人用半自动电焊机横着焊接使其连接,然后再继续打桩,不仅质量好,效率更高。
勇于革新
面对这四大难题,宝钢集团成立了宝钢施工技术处,技术处很多人都来自北建院,负责人是曾乐,被誉为“焊神”,还有舒心革,朱若兰等焊接方面的专家,中国二十冶集团紧急抽调原金结公司的元老佟福,张玉林等人参与宝钢工程建设,他们从入职中国二十冶集团就和吊车打交道,可以说是吊车界的行家里手。大家齐聚一堂,共同研讨解决焊接的问题以及桩机的操作、维护、修理和培训。中国二十冶集团凭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反反复复召开会议,从一次次失败中走出来,终于研讨出了解决方案,并将难题一个个攻克。
关于打桩的停锤标准。宝钢的地质像电波一样起伏,深的地方达到-70多米,浅的地方只有-60米。日本的停锤标准不适用于宝钢的地质条件。基于此,中国二十冶集团与设计部门和勘探部门研究决定,通过试打桩的方法测得承载力和贯入度的关系确定停打标准,符合标准后方可停锤。
先挖土还是先打桩?为加快宝钢建设,为国家节约投资,中国二十冶集团工程技术人员审时度势,勇敢地提出先打桩、后挖土的施工方案,经反复论证,一致认为可行。先打桩、后挖土的施工工艺是一大技术突破,得到宝钢工程指挥部的批准。不仅使宝钢工程初轧厂提前半年建成投产,且节约投资528万元。
当按设计方案把一根根钢管桩打入地下,参差不齐的钢管桩形成了地下“竹林”,按照施工标高要求,需要割掉多余的桩段,不然将严重影响施工。当时钢管桩的直径仅400毫米,按标高,用人力无法解决地下切割问题,如何准确地切割多余的地下钢管桩?成了当时必须攻克的一大难题。中国二十冶集团专门成立革新小组,由时任中国二十冶集团金结公司机械科科长的于长玉负责。于长玉带领革新组成员,及时任中国二十冶集团金结公司总工程师朱孝先、技术科科长李东元等人,针对这个难题,潜心研究论证,在没有任何借鉴的前提下,靠现有的技术,夜以继日地琢磨研究改进。为确保切割桩头的准确性,于长玉还把家里唯一的钟拆了,把钟里面的配件应用到切割技术上,他还利用小铁桶,作为钢桩模具,专门研究出达到标准的时候,弹簧自动张弹,顶在壁上进行环形切割的技术。经过近四个月的反复试验和揣摩改进,成套的等离子地下钢管桩切割机技术应运而生,可在地下标高处准确地切割桩头,填补了我国钢管桩地下切割的空白,该技术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时任宝钢建设总指挥的叶志强到工地参观时,专门观看了等离子地下钢管桩切割机技术,赞誉道:这项创新发明非常成功!看来没有二十冶人攻克不了的难关。
切割后的地下桩如何拔出?成为等离子地下钢管桩切割机技术完成后又一大难题横亘在中国二十冶集团的职工面前。经宝钢集团与中国二十冶集团技术人员反复磋商,想出很多解决方案,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这时,在现场施工的崔德富根据自己的施工经验,研制成功了外抱式和内胀式两种拔管器。以内胀式拔管器为例,俗称“大头小眼”,样子有点像“楔子”,并且是一个膨胀的“楔子”,一头大一头小,用钢丝绳一端连结“楔子”的尾部,钢丝绳另一端连接在吊车上,等离子地下钢管桩切割机把桩段切割后,当需要拔桩段时,把“楔子”放入需要拔出的桩段内,用吊车一拉钢丝绳,“楔子”就会胀大直接抵扣在桩壁上,越拽越紧,这样就拽出多余的地下桩段,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并形成技术专利《钢管桩的拔管器》,受到了冶金部的褒奖。在此基础上,于长玉技术革新小组又研制成功了磁力爬行小车氧乙炔精切机、液压对管机、无极调速自动焊等全套先进机具,可将拔出来的长短不一的桩头焊接成长桩用在工程上,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
为攻克新设备新技术的短板,当时日本举办两个培训班,一个是焊接培训班,主要是学习日本的半自动焊接技术,经横立仰平考试合格后,才能参加此培训,当时中国二十冶集团有八名职工报名参加均考试合格。另一个是打桩液压研究培训班,主要是研究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的操作方法如何掌握,佟福、张玉林、关登甲等都参加了打桩液压研究培训班,在众多参与培训的学员中,关登甲以其不懈努力,最终成为佼佼者。
当时对于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关登甲来说,学习从国外引进的打桩技术谈何容易,但是他没有气馁,听不懂,就看表情、看手势,然后查资料和图纸。下了课,主动向日本教员请教,千方百计把没搞懂的知识弄明白,然后和其他学员一起凑笔记,直到弄清每一个操作要领。就这样,整整两个月,关登甲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全新的知识,最终在理论考试中取得了优良的成绩。但理论毕竟是纸上谈兵,实战才是硬碰硬。只要一有机会,关登甲就来到桩机旁,这里碰碰,那里摸摸,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就会进入驾驶室内练习操作。在不久后进行的模拟操作考核中,关登甲名列第一,不仅领到了日本专家签发的合格证,还被推荐为宝钢第一桩的操作手。
参加完日本培训班及后续的宝钢培训班后,中国二十冶集团开始举办各个专业的学习班,如测量学习班、记录学习班、打桩司机学习班、指挥学习班等等,佟福、关登甲、金结公司的周顺岭,都是其中优秀教员。每一个学习班学习期满后,学员都要参加考核,考核合格后颁发证书,然后再具体实践、具体操作。
宝钢建设引进的日本设备和技术,学习、消化、改进都是难题。但中国二十冶集团通过研究日本企业提供的技术资料,加上几个月的培训和模拟演练,这些“半路出家”、跨界转型的打桩队终于掌握了在沿海软土地基上打桩的技术。
时任中国二十冶集团金结公司技术员的何晓君至今提起宝钢建设,仍不无骄傲地说:整个宝钢工程十几万吨的钢管桩,基本都是我们打下的,却没有发生任何大的质量事故,这来源于我们对质量的严格苛求。当时按照日方标准,900毫米的钢管桩,按照1/10桩径可以偏离90毫米。在一次质量检查中,发现一根钢管桩偏离了93毫米,对此我们立刻召开现场质量整顿大会,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对相关人员给予处分,真正做到“一处出问题、各环节受教育,一处有隐患、全员有警觉”。当时很多人认为仅仅因为3毫米大动干戈有点小题大做,王雷指挥长明确地给出了回复:中国二十冶集团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不仅在宝钢工地争做一流,在整个冶金系统,我们也要做到最好!也正因为此,我们获得了建筑行业首个全国质量管理奖,并在89年蝉联了该奖项。
重新出发
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二十冶集团扎根上海宝山的建设铁军早已完成了从冶金工业基本建设到“非钢”建设领域的跨界,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性施工总承包企业,企业的管理、经营、技术、装备早已今非昔比。在竞争更加激烈的国内外建筑市场,处处都能够看到他们在一个个项目上战天斗地的场景,而他们的打桩技术也是更加精进。
今年4月份,中国二十冶集团还承办了第八届中国国际桩与深基础峰会——桩基础和深基坑工程创新技术与高效施工专题论坛,国际桩与深基础协会主席沈保汉等15位来自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牛津大学等国内外桩基础和深基坑工程前沿领域的技术专家和行业先行者做了专题报告,为行业发展分享了各自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桩基础施工新桩型、新工艺、新工法、城市大型地下综合管廊施工新技术研究与应用、数字化智能锚索、装配式地下结构等前沿技术激发了业界精英的强烈兴趣,从施工实践到理论创新、技术升级,无不展现了中国企业在建筑领域的成长与发展。
今年的8月8日,宝山区顾村大型居住区BSPO—0104单元0401—18地块保障房打下第一根桩,标志着项目正式进入施工阶段。上海实业城市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杨勇,上海上投宝旭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勇,中国二十冶集团总经理徐立等,及参建项目企业人员80余人参加了开工仪式。
中国二十冶集团打桩工人高伟在接受宝山电视台采访时说:以前是十来个人操作一台打桩机,现在是四五个人操作一台机器,人工减少了一半。以静压桩机为例,不仅噪音小,速度比锤机快,而且这些静压桩机都安装了GPS定位,可以省人工、省放线(工序),比之前人工放线要准确得多,施工质量更有保障。
40年来,宝钢以科技创新为原动力,从学习模仿到自主创新、从跟随到引领,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汽车板、电工钢、厚板、特钢等一系列产品,代表着世界钢铁的一流水平,改变了中国制造业发展所需钢材严重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为中国改革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从蹒跚学步到健步如飞,从点的突破到面的普及,从模仿、跟随到创新发展,从解决单一项目的施工难点到承包大型海内外项目,中国建筑施工企业和职工走过了不平凡的路。40年风雨历程,40年栉风沐雨,在新一轮改革创新新征程发展之路上,中国建筑施工企业和职工走过了极不平凡的路程。“宝钢第一桩”打桩机虽说早已退役,但它饱经沧桑的身姿,无疑将会增进企业的凝聚力和职工自豪感,时刻提醒着我们:绝不能忘记改革开放的初心和打桩人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
“路漫漫其修远兮”,意气风发的中冶人不惧前方险阻,定将栉风沐雨,载歌前行!
(中国二十冶集团 柏桂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