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制造模型(工业设计下一站)

机器人制造模型(工业设计下一站)(1)

还不到一个星期,大疆RoboMaster S1的新鲜感似乎就已然散去。

但RoboMaster S1“格斗”机器人带来的行业震荡却依旧还在继续。

从Jibo、Kuri、Vector这一类社交机器人的香消玉殒到乐高、寒武纪、商汤教育机器人的前赴后继,应用型机器人的大军中终于杀出了大疆这个异类;虽然RoboMaster S1言必称自己心向“教育”,但它带来的更大想象力却是在机器人“格斗”领域。

当然,严格意义上来讲RoboMaster S1并非格斗,而是竞技机器人。

国内比较早的格斗机器人应该是2015年工匠社的GANKER,至于更早可以追溯到1994年在旧金山举办的Robot Wars机器人格斗赛事,和卢卡斯影业有着一定的渊源;而国内相关文化的普及除了工匠社的赛事运营、大疆的高校联赛, 2018年阿里系的《这!就是铁甲》和百度系的《机器人争霸》也曾红极一时。

一方面是机器人格斗文化走进高校、走入年轻人,另一方面是不少机器人创业公司前赴后继的挖掘和试探;当两条路线交汇,初步的文化认同、消费土壤和科技新秀“万事俱备”,大疆裹挟着“反腐的东风”而来。

再加上飞机、汽车春寒料峭,电脑、手机凛冬将至,折叠纪元和5G时代来得猝不及防,格斗机器人呼之欲出。

对于已然到来的5G时代,电脑、手机和汽车纵然加载5G芯片,也必然难以发挥5G的全部优势;而这个时候,应用型机器人却有可能作为5G时代的“APP”载体“完美”的嵌入5G技术:高速率决定了它可以处理复杂指令、低时延决定了它可以即时反馈、广连接决定了它可以接入更多传感控制器。

而且,不像飞机、汽车,电脑和手机的局限性,现在的应用型机器人市场几乎一片空白。

就如同格斗机器人市场我们完全就可以根据现在已经普及的技术和有可能实现的技术“设计”出一个个性化十足、战斗力爆表的“武装奥特曼”。

拼刺刀

机器人制造模型(工业设计下一站)(2)

不管是国外的Robot Wars,还是国内的《这!就是铁甲》,它们的战斗方式往往都比较“粗暴”,依靠惯性和冲撞完成打击。

这一阶段机器人除了强度、速度,硬度,还需要考虑结构性设计;但由于节目的娱乐性机器人会围绕自身的“必杀技”进行“魔改”,偏科的同时美感倒不是那么重要。

机器人制造模型(工业设计下一站)(3)

机器人制造模型(工业设计下一站)(4)

以上战斗机甲基本都是摇杆控制,往往会比较笨重;工匠社的GANKER则是另辟蹊径最初类似日漫的“高达模型”,泾渭分明的肢体化设计,再加上更新颖的操作方式——体感操控和人偶操控让GANKER更加有时代感。

虽然说机甲时代的“伏地魔”更具稳定性,但工匠社的机器人也有了更大的机动性,而肢体的区分也给了它更多类人化的可能性。

机器人制造模型(工业设计下一站)(5)

虽然战斗的姿势变得更加优雅,体感和人偶控制也更有带感,但本质上GANKER还是在拼刺刀。

弹射器

机器人制造模型(工业设计下一站)(6)

之所以GANKER比RoboMaster S1更早抢占先机,但却还是等到RoboMaster S1的出现才“引爆”格斗机器人。

一是因为GANKER的劈砍比较原始,不管是体感操作还是人偶操作都很难实现复杂动作,没有深度挖掘的可能;二是因为创造过无人机神话的大疆、我们给了它更大的包容性和想象力。

机器人制造模型(工业设计下一站)(7)

虽然RoboMaster S1的战斗方式依旧和GANKER处于同一量级,都只是冷兵器;但要知道RoboMaster S1只是一款“教育机器人”,发射的子弹也只是“水晶弹”,谈不上任何杀伤力。

但RoboMaster若是进入格斗领域,发射炮台加入可控燃料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机器人制造模型(工业设计下一站)(8)

机器人制造模型(工业设计下一站)(9)

再加上RoboMaster S1加载的智能中控给它可“自定义技能”的强大想象力,若是把RoboMaster S1的下半身和GANKER结合,是不是就能完成诸如“百步飞剑”之类的操作。

虽然超能粒子武器暂时无法实现,但狙击枪(精确瞄准激光)、喷射枪(水)、电击枪还是比较容易实现的。

虚拟机

机器人制造模型(工业设计下一站)(10)

机器人制造模型(工业设计下一站)(11)

至于格斗机器人无法滞空这一点,大概有三种解决方式:

一是水(能够获得浮力的环境)中作战,控制好浮力,利用水泵和马达获取动能;

而是磁悬浮,在特制的战斗磁盘用电机和弹跳装置获得行动能力;

三是运用XR技术,把实体机型与虚拟主机中的数据模块绑定,通过编程和数据完成设定。

也许有人会说,用XR就没必要绑定现实。

但其实XR和现实中的机器人只是一种映射的关系,玩家可以在XR世界通过各种数据模块“构建”自己的虚拟机,在现实中也可以通过配件完成组装;现实中拼装的机体也会对应各自的数据模板变成一台映射的虚拟机;虽然现实中的机体可能没有虚拟机飞天遁地的能力,但它也能通过拼装、编程帮助学习。

而虚拟和现实世界的同步推进,互相验证;就可以给创造力装上引擎、给想象力套上缰绳。

一旦这种应用型机器人拥有了自己的“机器之芯”,就能够进一步普及和完善“人工智能”的民用化,为一贯神秘的人工智能“降级”走进人群撕开一道口子;但相比于其他类型的应用型机器人的“偏科”属性,格斗机器人却很有可能走出应用型机器人大众化的第一步。

当然,以上只是用一个外行人的视角,从工业设计的角度探讨了格斗机器人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

虽然在专业人士看来比较讨巧,但这种格斗型应用机器人一旦爆发却有可能有着超乎寻常的“爆发力”;飞机领域有了波音、空客,电脑领域有了iPhone和Windows,手机领域有了苹果和华为,机器人领域又何尝不能滋养另一头“独角兽”。

而且,机器人领域的苹果“大疆”已经上了战场,那我们有没有可能做下一个“华为”呢?

PS:

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玩意东西工业设计(wanyidongxi)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