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什么被讨厌(鲁迅为啥喜欢骂人)
很多人对鲁迅的固有印象,就是他“怼天怼地”的“爱骂人”。从民国时期的现代评论家说他“刀笔吏”,到新月派说他“睚眦必报”,就连今天很多人明里暗里都喜欢对他口诛笔伐,说“鲁迅好骂人”。这样的评价,鲁迅先生本人其实是认同的。
“我自己也知道,在中国,我的笔算是较为尖刻的,说话有时也不留情面。但我又知道人们怎样地用了公平正义的美名,正人君子的徽号,温良敦厚的假脸,流言公论的武器,吞吐曲折的文字,行私利己,使无刀无笔的弱者不得喘息。倘使我没有这支笔,也就是被欺辱到赴诉无门的一个,我觉悟了,所以要常用。”
但是,他却从不后悔自己这样做。他是因为看到了太多弱者投诉无门,自己感同身受,所以才自觉地以笔为刀进行他自己的反抗。而且他的所谓“骂人”,骂的不仅仅是别人,更是自己。他认为现代的知识阶层,就是要永远看到不公,感受到别人的痛苦和缺点,准备着将来的牺牲,所以,“骂人”其实是他身为知识分子对当时不公的“批判”,也是他和很多知识分子与现实的联系,为的是打破当时的文化统治。
所以,在这样的大前提下,鲁迅为自己立下了几个小目标。首先,就是要争取到“人的价格”,成为“真正的人”,要求人的个体精神独立和自由,因此他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任何形式、任何范围的对人的奴役和压迫,比如,民族的奴役、阶级的压迫、男性对女性的压迫,老人对少年的压迫,知识垄断的压迫,等等。但凡是社会的一切和奴役有关的压迫延续,都被鲁迅纳入批判的笔下,可以看到他的批判广度之深、之广,但是这些都建立在他“立人”的巨大人文情怀之下,并非是瞎批判。
“我的习性不太好,每不肯相信表面上的事情,常有疑心。”
其次,鲁迅将自己的批判锋芒对准了人的心理和灵魂。所以,他有一篇著名的文章《论他妈的》,就是从中国人见怪不怪的“国骂”背后,看出了封建等级、门第制度所造成的扭曲而不免卑劣的反抗心理,也得出了很掷地有声的话:“中国人至今还有无数等,还是依赖门第,还是依赖祖宗,倘不改造,即永远有无声的或有声的国骂”,这样的话,即便是放在今天仍然是适用的,所以,指责鲁迅好骂人的人,大概是羞愧自己的内心被鲁迅给一语道破了。
再者,鲁迅的思维起点,总是具体的、个别的人或事,如此一来他有了一种敏感,能够从自己接触的事物中,发现具有广阔思想内涵、可供开发的人和事,以此作为自己的文章材料和批判对象。然后,将材料或者对象放在时代、社会、历史等更大范围的的时空下,进行深刻的剖析挖掘,然后凭借自身的穿透力,排除个别性,找出人们所共有的特点,加以概括下,提炼成一个标本,但是又保留具体显著的特征,成为“个体”和“群体”的统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阿Q,直接指向所有国民。
还有,鲁迅的杂文带有自己的主观色彩。虽然,描述的是外在的人和事,但是所表达的东西还是他本人的所思所想,是他自己的反应。身为读者的我们可以从他的文章中看出他对某一事情和人物的观点,看到活生生的鲁迅。
比如,大名鼎鼎的《记念刘和珍君》就能看出他对被杀害学生的心疼,对当局的讽刺,以及他刚刚知道此事时的沉默,和到后来忍无可忍爆发的心理过程,也有了著名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名言。这都是他“骂人”的背后,需要用心去感受的深意,只看到骂人,太过于浅薄。
最后,鲁迅的“骂人”,是建立在他自己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下的。因为,有些话,不经推敲,猛地一读,并看不出来他是在骂人,毕竟他十分善于驱遣中国的词语。还是上文说到的《记念刘和珍君》,他说自己的无语和难过时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难呼吸视听,那里还有什么言语?”比如,《公理之所在》中:“今年,我竟发现公理之所在了,北京中央公园里不是有一座白石牌坊,上面刻着四个大字:公理战胜么?”这是他在讽刺公理无处可寻时的无奈。
所以,鲁迅先生被人所吐槽的爱骂人,其实是心痛,是无奈,是呐喊,是彷徨,是他“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是他明知带着镣铐,仍渴望自由地思想与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挣扎。他并非骂人,而是在传达心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