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养生的十八法(秋天应该如何养生)
度过了炎炎夏日,迎来秋高气爽的秋季,在农历7月的立秋到9月的立冬之间,是我国时令上划分的秋季,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个节气。秋天应该如何养生?如何避免季节更替带来的危害健康因素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教务办公室主任、中医内科学教研室副主任、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张景洲为大家分享日常生活中的养生小常识,教您养出好身体,健康过四季。
1.顺应时节,起居有常
《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张景洲表示,入秋以后,早上和傍晚的气温明显降低,自然界万物慢慢变为收敛闭藏,人体的阳气也开始进入收敛藏养状态,因此我们的身体很容易产生疲惫感。再加上夏季时损耗的阴津尚未恢复,阴津阳气皆不足,故而人们会出现“秋乏”的现象,此时我们的起居作息也要做相应调整。
秋季应早睡早起,顺应季节变化,早睡是为了养精蓄锐,早起是为了肺气得以舒展。最好晚上9点入睡,早上五六点起床,以顺应“收养”之道,最迟也不宜超过11点入睡,更有利于身体适应秋天的变化。此外,还要适当午睡,有利于化解困顿情绪,特别是老人,宜“遇有睡意则就枕”。
2.天气多变,添减衣衫
秋天是感冒最容易流行的季节。秋天别再过于贪凉风,吹空调最好避免皮肤直接被风吹。因为初秋乍寒还暖,机体调节机能很难适应这暴热骤凉变化。因此,当天气较冷时要注意保温,及时添衣;平时要多开窗透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另外,夏末秋初应避免湿发入睡,头发半干的情况下睡觉,会使得头发中的水分在蒸发过程中带走大量热量,寒气侵袭人体,容易感冒,尤其是老年人,头部受到刺激还容易引起血压波动。
但是也不要过快地增添衣物,秋天我们的气血要往里收了,如果这个时候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的,我们的毛孔一受热就处于张开的状态,不利于气血往回收。古语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即随着天冷逐渐增添衣物,但添衣勿太多太快。“秋冻”,意思是秋天穿厚衣服要晚些,多经受寒冷的刺激,从而增强机体抵抗力。
3.秋季干燥,多多补水
“燥”是中医学中外感六淫的病因之一,燥为秋金当令之气, 故又名“秋燥”。中医认为,燥性干涩,易伤津液,肺为娇脏,喜清润而恶燥,因此干燥易伤肺,秋天要注意滋阴润肺。一旦肺气失去津润,进而宣发与肃降的功能受到影响,出现干咳少痰、鼻咽干燥,唇干口渴等肺燥的症状。肺主皮毛,燥邪导致皮肤和毛发失去了滋润,出现皮肤干涩、毛发枯燥等。并且,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津耗伤,大肠失润,传导失司,还可现大便干燥等症状。因此,秋季要特别注重防燥养肺。
干燥的秋天使人的皮肤日蒸发的水分在600毫升以上,秋天必须多饮水,才能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但要注意少量多次。另外,也可以使用直接吸入水蒸气的办法使肺脏得到滋润:将热水倒入杯中,用鼻子对准茶杯吸入水蒸气,每次10分钟左右,可早晚各1次。
另外,人的皮肤由肺脏主管,皮肤的状态与肺密切相关。秋季燥邪容易伤肺,而皮肤也容易干燥、起屑、瘙痒。尤其一些老年人因为自身皮脂腺分泌过少,更容易在秋季出现皮肤干燥,瘙痒等。所以,皮肤干燥的人在秋季洗澡时间不要太长,水温不要过高,而且洗澡的间隔时间不要太近,要注意避免过度清洁。清洁之后一定要在皮肤还比较湿润的时候尽快做好保湿、滋养工作,锁住肌肤水分。
4.锻炼身体,按摩保健
《黄帝内经》中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季的自然环境处于“收”的阶段,阴精阳气需要收敛内养,是运动养生的好时节,但要避免运动量过大,每天坚持一些相对平缓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等。老年人可选择五禽戏、太极拳、六字诀、八段锦等调息养神,这样既不会因为运动过量导致损耗元气,还能促进血液循环达到舒展筋骨的作用;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爬山、游泳等,激发人体自身的阴阳气血,要注意“形劳而不倦”,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运动量应以微汗为宜。
秋天气候相对干燥,这个时候的足部保健尤其重要,可以每晚用热水泡脚,并按摩足部穴位,温暖身体,驱逐寒气,将身体的健康状态调整到最佳,适应秋天气候的变化。
5.调畅情志,莫要悲秋
《黄帝内经·素问》中有云:“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秋气具有“肃杀”的特质,秋属金,“喜、怒、思、忧、恐”五志之中,肺在志为忧,忧的情绪很容易伤肺,受天气的影响人们却常常有“悲秋”的心态。尤其是素体肺气偏虚之人,有时候不知不觉情绪就莫名低落起来。这些不良情绪最易伤及肺气,进而影响人体的正气。
缓解这些症状的方法是多多大笑,中医有“常笑宣肺”一说。而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笑对机体来说的确是最好的一种“运动”,大笑能使肺扩张,人在笑中还会不自觉地进行深呼吸,清理呼吸道,使呼吸通畅。 秋季多是抑郁发作的季节,我们不要被自然界的萧条所传染,应通过调节情绪保持肺气清肃,顺应秋季收敛的自然特性。或外出秋游,登高赏景;或静心练气,收敛心神;或多晒太阳,转移低落情绪。
6.药食结合,补身强体
秋季天气干燥,容易出现口干舌燥、皮肤干裂等问题,所以秋天养生饮食应以滋阴润肺、防燥护阴为原则,下面这些食物就很适合。
(1)主食坚果类:红薯——其味甘性平微凉,能够生津止渴、润肺滑肠、补脾益胃、通利大便。
三豆汤——绿豆:清热解毒消暑;红小豆:利水消肿;黑豆:健脾补肾。三豆汤不仅能清热解毒,还有健脾利湿的功效。
花生——富含维生素、蛋白质、脂肪、核黄素、不饱和脂肪酸和钙、磷等,《本草纲目》中记载:“花生悦脾和胃、润肺化痰、滋养补气、清咽止痒。”《药性考》中也说:“食用花生养胃醒脾,清肠润燥。”
(2)蔬菜类:银耳——银耳羹中含有银耳多糖,煮出来往往特别黏稠,能让水分长时间贴在黏膜上,嗓子和消化道都感觉很滋润。同时,因为它不能被人体消化,可以把水分一直带入大肠,使大便也得以增加水分,更为柔软,避免干燥。
莲藕——“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秋令时节,正是鲜藕应市之时。此时天气干燥,吃莲藕,起到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作用。同时,莲藕性温,有收缩血管的功能,多吃可以补肺养血。鲜藕除了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含量也很丰富,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可缓解便秘。吃莲藕时,搭配白木耳可以滋补肺阴,搭配黑木耳滋补肾阴。
百合——百合除了富含钙、铁、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还有滋阴润肺、清心安神的作用,能有效缓解秋天易出现的皮肤粗糙、口干舌燥等问题。
丝瓜——清热化痰、凉血解毒。丝瓜可以从春末吃到初秋,有利尿凉血、解毒通便的作用。
菜花——预防感冒,补充足够的维生素C是一个预防感冒的好办法。菜花所含维生素C含量比大白菜、黄豆芽菜要高3~4倍。
芹菜——降压促睡眠,芹菜有降血压、降胆固醇和镇定神志的作用。
(3)水果类:山楂——山楂里因含三萜类烯酸和黄酮类,也被称为降低血压和胆固醇的“小能手”。中医认为,山楂味酸甘、性微温,能消食健胃、行气活血、止痢降压。
木瓜——祛燥润肠,木瓜除了当水果,到秋天还可以用它煲汤喝,补水祛燥。木瓜中富含的酶能帮助消化,适合便秘和消化不良者食用。
猕猴桃——猕猴桃富含维生素C,是等量柑橘中的五至六倍。所富含的维他命E能增消除斑点和暗疮。果实内含有糖类,蛋白质中氨基酸丰富,蛋白酶十二种,维生素B1、C、胡萝卜素等多种成分。这些都是对人体肌肤有益的成分,能帮助肌肤缓解冬季带来的干燥。
梨——秋季空气干燥,水分较少。而秋梨鲜嫩多汁,含有85%的水分,酸甜适口,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钙、磷、铁、碘等微量元素等,被称为“天然矿泉水”,自古尊为“百果之宗”。如果每天坚持食用适量的梨,能缓解秋燥、生津润肺。
甘蔗——说到秋天常见的水果,少不了甘蔗,它汁多味甜,受到很多人的喜爱。甘蔗含水量很丰富,它的水分高达84%,能够迅速为我们补充水分。另外甘蔗还能解热止渴、生津润燥、润肠通便。
柚子——柚子是秋天的应季水果,它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等,具有化痰润肺、清洁肠道等作用。柚子丰富的维生素C有助于合成肉碱,加速燃脂,还能帮助减肥。
(4)肉类:鸭肉——秋季是鸭子最肥壮的季节,更重要的是,鸭子是凉性食品,具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功效,可防秋燥。中医称鸭为“药”“滋补上品”。这是因鸭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脂肪含量适中,约为7.5%,比鸡肉高、比猪肉低。喝鸭汤进补,最好结合自身体质状况、配合中药或食物进行。
从时令上看,秋天是收获季节,也是人们调养身心的大好时节;从中医养生角度讲,秋季养生不仅能防治秋季常见病、多发病,还能增强人体对秋季之后寒冷气候的适应能力,改善体质。不论是什么季节,都应该在生活中养成良好饮食和作息习惯,顺应时节安排睡眠实践和适当锻炼,食补药补相结合,才能够健康地度过每一天。
吉林日报社出品
策划:姜忠孝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添怡
编辑:马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