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目的中个人与社会的那些事)

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存在两大争论,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此处知识点,观点理解类题目还是很好去判断的,但总有些涉及人物的题目还是分的不太清晰以下以简洁通俗的语言来解释一些人物对教育目的的看法,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浅谈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浅谈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目的中个人与社会的那些事)

浅谈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存在两大争论,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此处知识点,观点理解类题目还是很好去判断的,但总有些涉及人物的题目还是分的不太清晰。以下以简洁通俗的语言来解释一些人物对教育目的的看法。

首先个人本位论,分不同哲学思想。

(1)自然主义思想,代表是卢梭,认为天赋人权,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然发展。

(2)人文主义思想,代表是康德、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潜在能力得到和谐发展。

(3)人本主义思想,代表是罗杰斯,强调人的独立自主个性,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个性的自由发展,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

其次,社会本位论,主要有两个方向的思想。

(1)社会成员层面,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造就社会化的人,即社会或群体所需要的合格的成员。主要代表是涂尔干。

(2)国家民族层面,教育的目的是使国家或民族稳定或延续,主要代表是凯兴斯泰纳、秦梯利。

以上是对两大争论的一些人物,这其中有些人物的观点并不是完全激进地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对立,只是认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哪一方更高。至此又派生出了两种理论。

伦理本位论:介于个人与社会之间,偏向社会,更加强调社会道德的培养。代表:康德、赫尔巴特。

康德:作为教育来说,就是要使本能驱使的自然人转变为能够自觉运用社会规范来支配行动的人,即通过文化的熏陶使人摆脱自然欲望的束缚而变得富有教养。

赫尔巴特:将教育分为必要的教育目的和可能的教育目的。必要的教育目的即道德的目的,培养人完善的道德品质;可能的目的即选择的目的,发展人的兴趣和能力。

人格本位论:介于个人与社会之间,偏向个人,更加强调人格的塑造。代表:裴斯泰洛齐、小原国芳。

裴斯泰洛齐: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

小原国芳:全人教育,塑造和谐的人格。

接下来我们针对以上知识点进行巩固练习:

1.【单选题】“国家的教育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造就公民”,这一教育目的体现的价值取向是( )。

A.伦理本位论 B.科学本位论 C.个人本位论 D.社会本位论

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论主张确定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人的本性需要出发,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国家教育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造就公民”是凯兴斯泰纳说的话,意思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使国家稳定或延续,是为国家培养公民。故本题选择D选项。

2.【单选题】关于教育的目的,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下列选项中,属于教育目的“人格本位论”的提倡者是( )。

A.斯宾塞 B.小原国芳 C.马斯洛 D.伯克

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人格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相比,更注重受教育者完整人格的陶冶。它指向人的和谐发展,但不是仅仅从人的本性出发或强调顺应人的自然发展,而是在突出人的价值的同时,也关注到了社会的需要,这是一种界于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之间的教育目的观(但主要是偏向于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裴斯泰洛奇、小原国芳。日本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小原国芳是“人格本位论”的突出代表。他以其“全人教育”(也译为“完人教育”)主张而著称于世。“全人教育”就是指塑造健全的人格,亦即塑造和谐的人格,这是小原国芳依据柏拉图的和谐就是善以及裴斯泰洛齐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创造出来的。故本题选择B选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