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合战年表(日本战国时代热兵器与骑兵的对决)

长筱合战背景

天正元年(元龟四年改元,1573年),武田信玄在西进作战的途中病逝,其子武田胜赖继承了武田信玄的家督之位。国内读物引用维基百科引用的《甲阳军鉴》中的说法,武田信玄则是将家督之位传给了孙子武田信胜(武田胜赖之子),武田胜赖仅仅只能在武田信胜成年前作为家督的后见人(也叫阵代,代理人的意思)暂时统领武田家,并且还嘱咐家中的重臣说,要三年之内秘不发丧,不动兵戈,并且留下了八百张是自己署名的空白判纸(理解成武田信玄亲笔签名的白纸即可)。

日本战国合战年表(日本战国时代热兵器与骑兵的对决)(1)

武田信玄

然而,武田胜赖作为阵代的说法仅见于《甲阳军鉴》,并且在当时北条氏政、本愿寺显如甚至武田胜赖本人留下来的书信中可以清楚看到,武田胜赖是继承了武田家的家督,而不是什么外姓回归本家。因此《甲阳军鉴》的记载,只是为了给武田家的家督相续编造个更戏剧性更传奇的故事而已,实际上没有那么复杂。

武田胜赖继承家督之后,面对德川家康在三方原合战后的反攻态势,一面应对,一面则忙于处理家主更替的杂事,与后世文学影视作品中的形象不同,武田胜赖并非一个穷兵黩武的莽撞之辈,反而像是个小脚女人,步步小心,同德川家的战事更是大部分都是德川家康先挑起、武田胜赖再派兵应对。

武田信玄的“西进作战”,惹了德川家康与织田信长,而他自己却没有熬到与双雄决战便撒手西去,给武田胜赖留下的摊子不是一般的烂。常有人说,为何武田胜赖不早日西进攻打织田、德川,反而要等上那么久呢?其原因嘛,无非就是武田家在西进作战时并没有取得非常大的战果,反而在武田信玄死前德川家康就对武田家占领的领地发起了反攻。在武田信玄死后的家督更替时期,为了防止动荡实在是不宜用兵,武田胜赖对外也是声称武田信玄因病隐居,而隐瞒了父亲的死讯,当然没多久就被敌人知道了。

日本战国合战年表(日本战国时代热兵器与骑兵的对决)(2)

武田胜赖

另一方面,武田信玄死去的当年八月,织田信长便消灭了与自己对战许久的浅井家与朝仓家,流放了幕府将军足利义昭,摆脱了“信长包围网”的窘迫境地,同时武田家在美浓国、飞驒国等地的从属势力也纷纷背离了武田家转而效忠于织田信长。

天正二年(1574年)五月,在多次面对德川家康的挑战后,武田胜赖第一次发威,为了延续父亲的西进政策,武田胜赖率军包围了高天神城。现在很多文章声称武田胜赖是为了攻打父亲生前都未攻下的城池来证明自己,以在家中立威,这种说法实际上是《甲阳军鉴》的胜赖非家督说法的延续,是一种非常不靠谱的脑补。《战国遗文》中收录的武田信玄生前的书信中就明确表示高天神城已被自己拿下,作为继承人的武田胜赖怎敢否定自己父亲说过的话?再说为了立威,关东坚城小田原城武田信玄也没攻下呢,武田胜赖不找肌肉男单练而去抽小学生,能立什么威?

面对武田胜赖的发威,德川家康反而倒有些害怕,不敢发兵救援高天神城,反而去向织田信长讨要援军。高天神城的守将小笠原氏助则多次表示自己想投降,却都被武田胜赖给拒绝,缘由是担心小笠原氏助诈降。

不巧的是,织田信长此时陷入了越前一揆的战争中,无法及时抽调兵力支援,等到织田信长急匆匆率军赶来时,战事早已结束,高天神城开城投降了武田胜赖。

无功而返的织田信长在返回岐阜城后,评价武田胜赖是“不输给其父的男人”,同时为了应对日后必定会到来的决战,织田信长开始着手收拾长岛一向一揆与越前一揆。

日本战国合战年表(日本战国时代热兵器与骑兵的对决)(3)

织田信长

偶然与必然的长筱之战

说到长筱之战,实际上这场战斗发生的非常偶然,甚至当事人谁也没有想到一些微小的细节处理最终因为一堆蝴蝶效应引发了这场大战。

偶然之一,便是“山家三方众”之一奥平氏的背叛。

“山家三方众”是三河国、远江国与信浓国交界“奥三河”的一个势力团体,三个家族在此地互相联姻,互相依存已久,而正是这个动员力不足300人的小团体却阴差阳错地导致了长筱之战的爆发。

要说到引发这个蝴蝶效应起因的人,其实也是武田信玄、武田胜赖与德川家康三人。武田信玄在西进作战时,为了拉拢奥平贞胜与菅沼定盈,竟然连哄带骗,给两人允诺了同一处领地。要是武田信玄不死,心里有点逼数的他应该也能处理好这件事,可是武田信玄却突然病逝,再加上武田大人可能也是贵人多忘事,或者这事在他眼里实在太小,他死前也根本没有吩咐儿子或者家臣处理这件事。在武田信玄死后,武田胜赖自以为给予了山家三方众最大的尊重,让他们自己处理领地纠纷,两家因此发生了冲突。无法处理此事的奥平贞胜之子奥平贞能向武田胜赖派出了使者请求武田胜赖插手领地冲突,可是恰好此时德川家康发兵攻打骏河,身为奥平氏取次役(奥平氏与武田氏的中间人,奥平氏的直接上司)的山县昌景出阵迎敌,奥平贞能的请求被武田胜赖的亲信长坂光坚受理,长坂光坚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个历史遗留问题,便又踢皮球说大殿下(武田信玄)身体不适隐居,山县昌景此时不在家等理由搪塞了过去。奥平贞能以为武田家不愿支持自己,随后便在德川家康的诱惑之下投靠了德川家。

日本战国合战年表(日本战国时代热兵器与骑兵的对决)(4)

德川家康

值得一提的是,德川家康调略奥平氏时许诺将女儿嫁给奥平贞能之子奥平贞昌,德川家康的嫡子德川信康却坚决反对此事,认为奥平氏不过一个小小的国人众,与之结亲实在是门不当户不对,织田信长也对德川信康表示了支持。虽然在德川家康的一意孤行下德川家与奥平家最终还是结成了姻亲,但是德川家康却隐约感觉到了信长与信康这对翁婿对自己在家中地位的威胁,这大概也成为了日后德川家康决意除掉嫡子的原因之一吧。

要说武田信玄估计也没想到,随便许下承诺最终酿成大祸,武田胜赖也没想到,给予从属势力最大的尊重为何他们还要背叛自己,德川家康也没想到,运气好的时候闭着眼睛走路都能一脚踢到金子。

说到偶然之二,则是“大冈弥四郎事件”,《三河物语》里大冈弥四郎是冈崎城德川信康的中级家臣,传说他内通武田氏,想谋杀德川信康献上冈崎城,却最终被德川家康发觉而失败。然而在另两本史料的记载中,大冈弥四郎是德川信康的上级家臣,他们串通武田胜赖,想推翻德川家康,扶持德川信康上位。其原因无非就是德川信康的家臣大多是安祥松平氏(德川家原来的姓氏)的旧臣“安祥众”,而德川家康却重用了一批自己的亲信形成了以浜松城为主的“浜松众”,家臣之间的明争暗斗最终引发了这次的事件。这件事之所以与长筱之战有关,那便是因为长筱之战时武田胜赖的出兵,是为了策应大冈弥四郎,而不是攻打长筱城。

日本战国合战年表(日本战国时代热兵器与骑兵的对决)(5)

武田军进军图

还有一个偶然,下文会讲述,这里再提提必然,作为两个接壤的大势力,即便没有这些偶然,没有长筱之战,织田·德川也必然会与武田家发生一场大战,这是无法避免的结局,即便没有长筱之战,也会有其他决战,正因此,长筱之战也是一场必然会发生的战争。

真说长筱之战

天正三年(1575年)四月,武田胜赖为了策应大冈弥四郎,兵分两路出兵攻打德川家,一路由山县昌景率领,攻入三河国,朝着冈崎城奔去,一路由自己亲自率领,出兵远江,做出要攻打奥三河的假象,迷惑德川家康。

然而大冈弥四郎的被捕,导致武田家此次的军事行动的第一目标夺取冈崎城宣告失败,为了防止无功而返,武田胜赖命令山县昌景与自己会合,想攻占奥三河的长筱城等城池。五月一日,武田军包围了长筱城,经过十余日的攻城,守将奥平贞昌不得不派出使者向德川家康求援。

此时的织田信长早就摆脱了前两年的麻烦,亲自率军三万人来到了三河国救援德川家康,在出阵前,织田信长还特意前往热田神社祈祷战事顺利。织田信长此次的行动十分迅速,五月十八日,织田·德川联军便来到了设乐原之上,此时,织田军人数三万,德川军不详,武田军则是一万五千人。

尽管这场战斗被称为“长筱·设乐原合战”,但是实际上双方的交战地点并不在长筱城,也不在设乐原。联军来到战场后,织田信长决定在设乐原边上的一条河流“连吾川”西岸布阵,在此地设下了许多防马栅。得知联军到来的武田胜赖,在留下一部分军队于长筱城东、东南的鸢巢山等地建立了五个防御工事砦,又在长筱城下留下了两千军队,防止长筱城的守军出城包抄自己的后路,便带领着一万一千人朝着联军奔来,隔着连吾川与联军对峙。

日本战国合战年表(日本战国时代热兵器与骑兵的对决)(6)

战前进军图(红色为武田军)

此时的武田胜赖并不能准确知道敌军人数,也不知道敌军是奔着决战而来,他之所朝着联军前进,只是想前来对峙,为夺取长筱城争取时间而已。《甲阳军鉴》中提到,长筱合战战前一晚上,山县昌景等将劝说武田胜赖退兵,被武田胜赖拒绝。然而这场军议的实际上并无佐证,很有可能是后世对武田胜赖的抹黑,因为武田胜赖最终向联军发起进攻,并不是主动的,而是被逼的。

五月二十日晚,联军派出了酒井忠次作为别动队,绕远路偷袭位于鸢巢山与长筱城的武田军,同时这个地方也是武田军的退路所在。二十一日上午,武田军与联军发生小规模交战,直到中午约十一时左右,鸢巢山五砦与长筱城下的武田军遭到奇袭而溃败的消息才传到了武田胜赖的耳中。此时的武田胜赖,酒井忠次同正面战场的联军前后夹击,要么就只能趁着后方的酒井忠次未到,先击溃面前的联军。

就这样,武田军不得不朝着联军发起了进攻,这也是最后一个偶然。同市面上的书籍与文章描述的不同,武田胜赖此次采取的战术并不是什么“汉尼拔包抄两翼,分割敌军”的那种战法,而是想以左翼精锐部队迅速击败对阵的德川军,再迂回配合右翼军队包抄织田军的战法,这同“姊川之战”中织田信长采用的战法一模一样。然而,武田军却在连吾川遭到联军的铁炮(火枪)部队攻击,按史料的记载,联军并没有什么“三段击”战法,而是数千挺铁炮一齐发射,武田军负责发起进攻的几阵部队立即“伤亡过半”。

日本战国合战年表(日本战国时代热兵器与骑兵的对决)(7)

黑泽明电影《影武者》中的长筱合战

在连吾川抛下两千多具尸体的武田军不得不重整队形,武田信丰等人也连忙调整自己的布阵位置,以保护武田胜赖。最终,武田胜赖在亲信的护卫下丢下部队逃离了战场,而武田军将士则在为家督逃亡进行了一场艰难的殿后作战,最终崩溃。这一战,武田军阵亡万余人,数十名有力家臣在殿后时被讨取,包括山县昌景、马场信房等重臣,可是从战场连吾川只死伤了两千余人来看,说明了武田军大多数人是阵亡在殿后之战中,并非死于铁炮之下。

而在史料中,联军实际上伤亡并不大,《德川实记》里更是只有六十人,不过《长筱日记》则推测联军死伤六千,考虑到史料中此战联军获胜得相当轻松,且并无大将阵亡,若是联军阵亡人数超过20%,为何其他史料不记载这么大的伤亡呢?因此这六千人的阵亡人数是真的需要好好的打一个问号,实在是不可信。

热兵器大战骑兵?

按照通说,长筱之战获胜的原因是织田信长的“三千挺”铁炮与“三段击”射击战术获得巨大成功,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

联军在长筱之战使用“三段击”战术未见于任何一部史料,但是在其他史料中确实有铁炮交替射击的战法,因此这种战法到底是因为在当时是常态所以没被记载,还是联军压根就没有采用三段击,尚且有不小的争议。不过按照参加了战斗的太田牛一在《信长公记》中的记录,联军的铁炮部队是“一齐射击”,因此三段击很有可能是不存在的。

接下去就是长筱之战的铁炮数量了,通说按照老版本的《信长公记》里的记录,此战织田军携带了“三千挺铁炮”。但是此说在早年却被质疑,因为《信长公记》的有些版本里是“千挺铁炮”,并且有个“三千挺”版本的信长公记手稿中,“三”字是在正文边上标注的,因此有人说这“三千挺”是后人牵强附会所作,但是也有人说这个“三”字是抄者抄漏了再加以补充的。

日本战国合战年表(日本战国时代热兵器与骑兵的对决)(8)

织田铁炮队

不过近年来,太田牛一亲笔书写的《信长公记》面世,其中未有修改痕迹,记录着织田军的铁炮数量为“三千挺”,三千挺也因此成为当下流行的通说。不过这三千挺铁炮,并不是联军全部的远程打击力量,除了织田军以外,德川军也掌握了不少铁炮,山县昌景即是被德川军的大久保兄弟指挥击杀的(并非本多忠胜)。在铁炮之外,还有弓箭也是战国时代的重要远程打击力量之一,考虑到武田军与联军是隔河对峙,进攻时要渡河攻来,大量的弓箭与铁炮在这一期间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另外一方面来说,武田军是否有骑马武士对着连吾川发起冲锋?通常来说,大家对武田军精锐部队的认知便是“赤备”,然而,赤备只是武田军中将铠甲涂成红色的一支部队而已,山县昌景涂过,武田信丰涂过,小幡信真也涂过。就好像读书时的班长一样,今天可以是小明,明天可能就是小红,后天还有可能是那个爱写信的李华。因此讨论赤备是不是精锐部队,以及是不是纯骑兵部队,是一件非常愚蠢的行为。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说赤备是步骑混编,虽然此说确实有可能,但是考虑到赤备并没有军役账流传,随便武断地说“武田赤备是步骑混合”实在有些不合适。

日本战国合战年表(日本战国时代热兵器与骑兵的对决)(9)

真田赤备

长筱之战中的赤备,指的并非山县昌景,而是小幡信真率领的军队,《信长公记》里,在小幡信真的率领下,“关东善于骑马的武士”骑着马朝己方攻来,充分表明了此战中武田军有骑马武士冲锋联军阵地,但是其规模和作用自然没有通说中的那么重要。还有便是,日本的骑马武士并不是下马作战,并不是下马作战,并不是下马作战重要的话说三次。

有很多人说,日本的分封制度不利于骑兵的训练,因此不可能有骑兵,不过这些人明显忽略了欧洲也是分封制,为何却有骑兵的存在?又有人说日本的马匹矮小,不适合作战,可是大部分日本的马种与蒙古马同宗同源,为何在海的这边马就可以作战,反而到了岛国就变成只能拉车的驴子一样的存在呢?

在日本,关东地区一直都是骑马武士的摇篮,实际上东国的三大巨头武田、上杉、北条三家之中,在游戏中最善于骑兵的武田和上杉军队中的骑马武士都是少于在游戏中擅长步兵的北条家的。我按照现存的军役账做出一个估计,武田家的骑马武士比例大约是每6.8人一名骑马武士,而北条家则有点高,每4.7人就可以出一骑,上杉家最少,每9.7人才可以出一骑骑马武士。不过这只是一种很粗暴的算法,并不表示就可以直接套用进军队人数之中,因为也有单独抽出骑马武士成编的例子,例如北条家的“岩付众”其负担的一千五百人军役中,就编入了五百骑骑马武士,占比高达三分之一。

所以,日本的骑兵,或者叫骑马武士,人数不多,可能效用没有其他地方的大,但是却不能否认其存在,同时也不能否认长筱合战中存在武田骑马武士冲击织田·德川联军阵地的战法。

说回来,日本之所以会在影视或文学、电子游戏作品中展现所谓的“三段击战术”等等,无疑就是为了增加该战役的戏剧性,“狂妄自大”的武田胜赖麾下的天下无敌的武田骑马军团在连吾川被织田信长的“三段击”战术以及热兵器“铁炮”给击败,这种传统与革新的鲜明对比为这场战役增添了不少传奇的悲剧色彩,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现在很多人谈起长筱合战就想起“三段击”、“铁炮”等相关事物,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大获成功的文化宣传呢?然而,若是剥开这层外衣来看的话,长筱合战其实也并没有那么传奇,我们身为历史文创作者,所要做的便是不戴有色眼镜尽量地去还原当时的历史事件,至于好与坏、优与劣,从中学习还是嗤之以鼻地丢下一句“村战”,就交给各位读者自行判断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