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列宁在第十段中,指出了形而上学观点是死板的、贫乏的、 枯竭的,辩证法观点是活生生的之后,接着又说:“只有第二种观点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 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 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列宁这一思想进一步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从辩证法学说内部各要素 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对立统一的特殊重要意义。
正如前面已经阐明,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 事物自身的矛盾推动着事物的运动,从而揭示了事物运动自身的动力、泉源和动因,使世界上一切过程都是“自己运动”和自身的发展,得到了正确地说明和科学地理解。所以列宁说,发展是对立面统一的观点,“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 的钥匙”。这把钥匙打开了人们解放思想,冲破迷信的大门,有力地打击了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
同时,任何事物和过程中矛盾双方(肯定和否定,自身和他物、旧东西和新东西等等)无时无刻不在展开互相排斥的斗争,这种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的数量、力量等量的规定发生变化和消 长,这时发展呈现为渐进的过程和相对稳定性。这种质的相对稳 定和量的变化状态延续到一定限度,由于对立面的斗争的剧烈展 开,就会出现飞跃和渐进过程的中断,即量变转化为质变。
这时,矛盾双方的主次地位发生了“向对立面转化”,旧东西和肯定的因素丧失了主要地位和支配作用,新东西和否定的因素占据和取得了主要地位和支配作用,旧事物和原来肯定的事物灭亡 了,新事物和原来事物的否定产生了。这就是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质变量变规律。
这个质变量变规律是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呈现 的,所以列宁说,发展是对立面统一的观点“才提供理解‘飞 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这把钥匙解开了世界为何如此包罗万象和丰富多彩之“谜”,揭示了发展的真实过程和丰富内容。 有力地打击了神创论和庸俗进化论。
对立统一不仅是理解质变量变规律的钥匙,而且也是理解否 定的否定规律和其他辩证法范畴的钥匙。上面说的质变发生并不是矛盾的终结,除旧布新并不是简单的否定,新事物产生是新矛盾的开始,辩证否定是扬弃,是保存肯定的否定。于是,新事物中又开始在矛盾双方不断斗争基础的量变质变过程。而通过二次 否定,即“二次”向对立面的转化,发展出现仿佛向旧东西的回 复,形成螺旋式或波浪式地向前发展,这就是否定的否定。
可见,否定的否定规律也是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上呈现出来的。辩证法的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可能和现实等等范畴,也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都以对立统一规律为基础的。可见,列宁在《问题》中虽然直接论述了对立统一才是理解质变量变的钥匙,但实际上通过这一具体关系来说明对立统 一和一切辩证法的其它要素的关系的。
列宁在《问题》中明确提出对立统一是理解辩证法的“钥匙”这一非常形象化的概括,非常深刻地揭示了辩证法诸要素的内在联系和对立统一特殊地位。 它告诉我们,把握了对立统一这把钥匙,我们就可以打开辩证法 这个无穷丰富的宝库,取得辩证法思想的丰富宝藏反之,如没有掌握好对立统一这把钥匙,那就别想进入辩证法宝库的大门。
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关系
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性质和关系,以及对立面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是理解和把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实质内容问题。列宁在第十一和十二段中关于这一问题的论述,是对于对立 统一规律的内容进一步展开和深化,不但明确规定了对立面的统 一的相对性和对立面的斗争的绝对性,而且言简意赅地概述了相 对与绝对的辩证关系,对唯物辩证法作出了新的发展。
(1)对立面的统一的含意和性质在《哲学笔记》中,列宁关于对立面的统一这个提法具有双重含意,一种是指整个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一种是指矛盾 规律中的对立面的相互关联或相互联系。在《问题》第八段中列宁三次提到对立面的统一,都是作为整个对立统一规律来表述的,在该段最后括号中的说明就是证明。在第十一段中列宁指出:“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均势)是有条件的、暂时 的、易逝的、相对的。”
这里的“对立面的统一”就单指对立面之间的统一的性质和关系,即相互关联或相互联系。括号中只说明为一致、同一、均势,而没有像第八段的最后括号中那样首先 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再加上“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联”,就是证明。这里讲的对立面的统一也就是通常说的同一性。
对立面的统一、同一,即相互关联,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是经常谈到的。他十分重视黑格尔关于辩证的东西是“在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对立面”的思想,还注意了黑格尔认为 两极性(“不可分离地联系着的对立面”)是“高级思维关系”, 以及黑格尔认为“不分性”这个用语有时比统一更 好。
在辩证法十六要素中列宁用第五条和第九条来概括这一问题,指出对立面的统一和对立面的转化。毛主席进一步说明和发展了列宁这一思想,指出:“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
总之,对立面的统一、对立面的同一、矛盾的 同一性,都是指的对立面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联结或互相关 联。任何矛盾中都存在这种对立面的互相关联,这说明哲学范畴都具有普遍意义。但是,对立面的统一或矛盾的同一性这一范畴揭示的实际内容,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每个矛盾的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依存(共处于统一体中)和相互转化(旧统一体的 分解和新统一体的形成)。列宁在《问题》第十五段中把这种内容叫做“对立面的转化、转换、相互联系。”这种在一定条件下对立面之间的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的性质,就是矛盾的同一性。
对立面的统一或矛盾的同一性具有什么根本特点呢?也就是说,它本身的性质是什么?列宁这里作了明确规定,指出它是 “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
首先,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具有条件性。唯物辩证法是研究物质世界实际存在的矛盾的,现实的、具体的矛盾都是由各种各样互相排斥的对立倾向,对立方面,对立因素等等,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联结在一起而构成的,一切矛盾着的对立面的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也都是现实的和具体的,这种具体的同一性和 现实变化的同一性,都是因一定的条件而产生和存在的。
没有一 定的条件,没有具体的同一性和现实变化的同一性,就不会有现实的,具体的矛盾,同一性的范畴本身就反映了现实性,具体性的联系,本身就包含着和体现着条件性。研究同一性就是研究它的条件性,研究在什么条件下矛盾对立面的互相关联。列宁说:“辩证法是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面怎样才能够同一,是怎 样(怎样成为)同一的一一在什么条件下它们是相互转化而同一 的。”
辩证法就是研究对立面的同一的条件性的, 研究对立面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同一而构成矛盾,在什么条件下相 互转化而成为新的矛盾,同一性和条件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由于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才构成矛盾的同一性,所以说同一性是 有条件的。
忽视和否认矛盾的同一性的条件性,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 在实践上是十分有害的。如果把对立面的互相依存即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看作是无条件的,那么这些对立面或由这些对立面构成 的矛盾就从来如此和永远如此,变成僵死的、凝固的东西,这就成了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如果把一切东西和对立面看作都可以不讲条件的互相依存,不讲条件地共处于统一体中,那么,任何两种倾向、方面、因素等等都可以无原则地、任意地、强制地凑合在一起,联结成为矛盾,这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折中主义,导致可以主观地制造和捏造矛盾。如果把一切东西和对立面看作可以 无条件的互相转化,想转化就转化,想转化为什么就会变成什么,那么,事物的变化就成了无规律的和不可捉摸的了。
这种转化和变化在神话和童话中讲的不少,孙悟空七十二变,说变就变,但那只是“幻想的同一性”,而不是具体的、现实的矛盾 的同一性。这种无条件的转化加之于现实,必然成为形而上学的 诡辩论。成为人们随心所欲的变把戏。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就是否认矛盾同一性的条件性,玩弄折中主义和诡辩论来为资产阶级效劳的。
其次,对立面的统一是暂时的、易逝的,具有暂时性。矛盾的同一性是具体的同一性和现实变化的同一性,它必然是暂时的和易逝的,而不是永恒的。一切对立面的互相依存都是建立在一 定条件基础上的,随着对立面之间斗争的展开,客观条件的变 化,对立面互相依存的统一体就会解体。同一性本身就包含着互 相转化。
一切对立面的互相转化也都是建立在一定条件基础上的,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走马灯式的循环,而是由于斗争从量变积累引起的质变,是辩证的否定,它使旧的统一体转化为新的统 一体。转化的实现就是新的互相依存的统一体的产生,从而开始新的矛盾发展。可见,对立面的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都是暂时的、易逝的,永恒的互相依存和无休止的相互转化都是不存在的。
当然,具体的同一性和现实变化的同一性也有时间长短之别,但这只是有限的长短之别,而不是有限与无限之别。矛盾的同一性的暂时性,说明了一切事物都是活生生的、活动的,而不是僵死的、凝固的东西。对立面的同一或统一,既包含一定条件下对立面的互相依存,又包含一定条件下对立面的互相转化,这种情况本身就表明对立面的统一具有暂时性。
第三,对立面的统一是相对的,具有相对性。矛盾的同一性是具体的同一性和现实变化的同一性,都是有条件的、暂时的、 易逝的,也就是说,都是相对于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而存在 的。这种条件性和暂时性,也就是相对性,是相对性的一种表 现。
毛主席指出,“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地暂时地存在的,所以是相对的。”“所谓相对,就是 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性这一 范畴,本身就包含着条件性、暂时性、易逝性、有限性、个别性等等意思在内的。因此,对立面的统一或矛盾的同一性的性质和 特点,可以简要地概括为相对性。
谢谢大家的关注和点赞,对哲学感兴趣的朋友欢迎转发留言,我们一起交流学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