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白萝卜产业(我国萝卜产业发展简析)

一、萝卜产业概述

萝卜是我国一种重要的大陆蔬菜,全国各地均有种植。可四季栽培,周年供应,产量也很大。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习惯的改变,科学技术的发达,反季节栽培也有所发展,利用高山气候的差异,日光温室和塑料大、中、小棚配套栽培,实现了萝卜超时令上市。

黄州白萝卜产业(我国萝卜产业发展简析)(1)

1.1.萝卜的发展起源

萝卜(radish)学名RaphanussativusL.,别名莱菔、芦菔,十字花科萝卜属,是能形成肥大肉质根的两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植物,高20-100厘米,直根肉质,长圆形、球形或圆锥形,外皮绿色、白色或红色,茎有分枝,无毛,稍具粉霜。关于萝卜的起源有多种说法,现今一般认为萝卜起源于地中海东部,亚洲中、西部,原始种为生长在欧亚温暖地域的野生萝卜。

瑞典著名的植物学家林奈(1707~1778年)在其著作中曾明确指出,中国为萝卜的原产地。萝卜是世界上古老的栽培作物之一,远在4500年以前,萝卜已成为埃及的重要食品。

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萝卜栽培利用历史,周代成书的《诗经》中就有了关于萝卜的记载。萝卜品种起源的具体时间与地区难以考证,多数学者认为萝卜起源于亚欧大陆的温暖海岸,大型萝卜种起源于亚洲。经过漫长的品种驯化以及栽培技术的不断发展,萝卜逐渐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

中国栽培萝卜的根有长圆二种,早期为红白皮,之后又出现青皮、紫皮萝卜以及红色肉质的萝卜。从栽培季节划分,中国萝卜品种主要以秋冬萝卜为主,为半耐寒性蔬菜,是非常好的越冬蔬菜。唐代的《四时纂要》出现夏萝卜的记载,宋代以后,萝卜开始成为四季可栽培的作物。清中后期,还出现一种绿肥、蔬莱兼用类型的肥田萝卜。目前,中国栽培的萝卜品种近2000个,是世界萝卜品种资源大国。

《尔雅》(公元前300~前200年)对萝卜有明确的释意,称之为葖、芦萉(菔)、紫花大根,俗称“雹葖”,又名“紫花菘”。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公元533~544年)中已有萝卜栽培方法的记载,到唐代,将上古的“芦菔”转称为“莱菔”。其称谓始见于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问世的《唐本草》。从此以后,“莱菔”成了当时正式称呼。

“萝卜”一名最早见于元代,元王祯著《王祯农书》(公元1313年)载:“芦萉一名莱菔,又名雹葖,今俗呼萝卜”。元代之后,萝卜已由俗名而多见各种文献书籍,如《农桑辑要》、《农书》等。至明代,得到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的确认,“莱菔乃根名,上古谓之芦萉,中古转为莱菔,后世讹为萝卜”。清人王鸣盛则进一步考出“莱菔”讹为“萝卜”是始于唐代。”自周朝开始,我国萝卜共有50多种别称,这些别称代表着不同时期人们对萝卜不同的认知,也反映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

在两千多年的萝卜栽培利用历史中,中国形成了丰富的萝卜文化。从早期因为外观丑陋被鄙弃到被人们极力推崇,萝卜逐渐成为中国蔬菜的代表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相关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蔬菜文化方面的发展缓慢。萝卜具有悠久的栽培利用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形象,具有带动产业发展的潜力。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国萝卜相关历史,因地制宜发展萝卜文化产业是萝卜产业升级的正确途径。

萝卜在世界各地均有种植,欧洲、美洲国家以小型萝卜为主,亚洲国家以大型萝卜为主,尤以中国、日本栽培最普遍。日本的萝卜是由中国传入,日语萝卜古称カヲノ,即有“唐物”之意。

1.2.我国萝卜的分类

我国萝卜产量高、耐贮藏,常年种植面积约占世界种植面积的40%,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7%,是仅次于白菜的第二大蔬菜。在我国北方地区,萝卜种植面积约占秋菜种植面积的20%~50%,是冬季及春季的重要补给供应蔬菜。依据萝卜生长季节,萝卜可分为春萝卜、夏萝卜、秋萝卜和四季萝卜。其中,秋萝卜为中型或大型的品种,产量高、耐储存、适应性强,为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一类萝卜,常用于鲜食、腌制、加工萝卜丝及酱萝卜等。

图表1:中国萝卜分类

黄州白萝卜产业(我国萝卜产业发展简析)(2)

1.3.萝卜的价值

萝卜具有非常重要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萝卜不仅可以作为蔬菜食用,还可以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当做充饥粮。《后汉书·刘盆子传》曾记载刘盆子在长安被困时,以庭中的芦菔根、池鱼为食。据杜佑《通典·食货二》记载,开元二十五年,政府规定诸屯隶司农寺、州军镇主要以所收粟的量为任务指标,而干萝卜与大麦、荞麦等“准粟计折斛斗,以定等级”。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更是称赞萝卜:“根、叶皆可生可熟,可菹可酱,可豉可醋,可糖可腊,可饭”。

清代王士雄所著的《随息居饮食谱》中提及一种由萝卜米饭制成的“守山粮”,既可以做成阻挡外敌的城墙,也可以在饥荒时凿下来做成粥来食用;在药用方面,萝卜具有下气、消谷和中、去痰癖、止消渴等数十种作用,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晋代时,萝卜及其种子己被应用在中国医药中,唐宋时期,萝卜的药用得到迅速发展。明代,萝卜的药用功能得到了医药学家李时珍的认可,被推崇为“蔬菜中最有益者”。萝卜的种子因为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在中医中还有专门的称谓,被称为“莱菔子”。

萝卜还具有极高的社会文化与经济价值。在畜牧业,萝卜是绝佳的饲料之一。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广动植之一》中专门提到:“以萝卜根词马,马肥”,可见萝卜的营养价值很高;在兽医学上萝卜同样有着许多重要的功效,如古代兽医常让马啖萝卜切片止马伤料多等。《四时纂要》、《癸辛杂识》都提到萝卜还是名贵花果绝佳的培养基,将花己半开的枝条扦插在萝卜里,“既不伤生意又可得种亦奇法”;明代人炼硝,会在煎炼时加入萝卜,这样的的硝成色更好,被称为“盆硝”;萝卜还多次出现在中国文学、谚语中,又因为萝卜在民间文化中代表着健康,代表“好彩头”,在中国民俗活动中也有较多的应用,因此具有非常高的文化价值。

萝卜的栽培不仅可以降低百姓的日常开支,还丰富了农户的经济来源。在盛产萝卜的地区,萝卜的生产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因为种萝卜获利较高,古籍中还有许多关于官府以及官员种萝卜盈利的记载

黄州白萝卜产业(我国萝卜产业发展简析)(3)

1.4.典型的区域种植模式

我国萝卜的主要种植方式为直播,分为露地直播和设施直播。其中,露地直播是最主要的种植方式,设施直播零星分布在华北地区,主要用于解决北方地区春、秋茬萝卜面临的气温低等问题,以促进萝卜生长发育,提前收获上市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播种方法有点播、条播和撒播 3 种,根据各地种植模式不同分为以下两类。

起垄种植

垄作因能提高地温、增加土壤透气性、促进萝卜根系生长发育,而被菜农广泛采用。由于各地区种植农艺和气候环境不同,起垄种植方式略有差异,主要包括单垄单行和单垄双行两种。

单垄单行:种植方式分为:① 机器起垄打穴后人工点播,分段式种植;② 机器起垄直播一体化种植。两种方式播种后均由人工覆膜,幼苗长出后人工破膜;

单垄双行:实地调研发现,单垄双行是大部分萝卜种植区广泛采用的种植模式,代表地区有湖北荆门和天门、河北尚义、山东莱西、江苏泰兴等。

平地种植

宽、窄行 机耕道种植;

开沟种植:南方地区降雨量充足,为了既能减少田间积水又能蓄水保墒,除垄作外农民还采用平作开沟的种植方式。

黄州白萝卜产业(我国萝卜产业发展简析)(4)

二、我国萝卜产业进出口分析

中国萝卜种植面积基本维持稳定,四季播种面积约2000万亩左右。根据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统计数据,我国萝卜种植面积列前5名的省份分别为湖北、河南、四川、湖南和甘肃,总产量列前5名的省份分别为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和云南。

图表2:我国萝卜产区与分布

黄州白萝卜产业(我国萝卜产业发展简析)(5)

中国为蔬菜生产大国之一。2020年中国萝卜出口数量为749824.8吨,同比下降4%;中国萝卜进口数量为38.3吨,同比下降60.3%。

图表3:2015-2020年中国萝卜进出口数量

黄州白萝卜产业(我国萝卜产业发展简析)(6)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智研咨询

其中,2020年中国萝卜出口数量最多地区为越南,出口数量为148763.7吨;其次是泰国萝卜出口数量为106048.7吨;再次是韩国萝卜出口数量为89757.7吨。

图表4:2020年中国萝卜出口数量前十地区

黄州白萝卜产业(我国萝卜产业发展简析)(7)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智研咨询

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萝卜出口金额为35131.4万美元,同比下降4.6%;中国萝卜进口金额为4.9万美元,同比下降76.9%。

图表5:2015-2020年中国萝卜进出口金额

黄州白萝卜产业(我国萝卜产业发展简析)(8)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智研咨询

2020年中国萝卜出口金额最多地区为越南,萝卜出口金额约为8879.89万美元;其次是中国香港萝卜出口金额约为5531.41万美元;再次是泰国萝卜出口金额约为3591.05万美元。

图表6:2020年中国萝卜出口金额前十地区

黄州白萝卜产业(我国萝卜产业发展简析)(9)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智研咨询

三、我国萝卜的主要地方品牌

3.1.阜南田集萝卜

田集萝卜产于田集镇长寿村,依72眼古井群优质地下水浇灌,其产品特点为皮薄、汁多、肉嫩、清脆、甘润,生食胜水果,是典型的地方特产,并在工商部门注册了“健甜”牌商标。

3.2.东北红萝卜

东北红萝卜是萝卜的一种;是我国东北地区的特产。为“十字花科萝卜属”,一、二年生草本,根肉质,球形、根皮红色、根肉为白色或淡粉色。东北红萝卜性微温,入肺、胃二经,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散瘀、健胃消食、化痰止咳、顺气、利便、生津止渴、补中、安五脏等功能。由于因气候及品种等因素使得东北红萝卜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3.3.潍县萝卜

潍坊萝卜传统名为“潍县萝卜”,因源于老潍县是潍坊市潍城区和奎文区的一部分。潍坊萝卜栽培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品种也形成了大缨、小缨和二缨3个品系。三个品系的特征基本相似,叶均属花叶型,每叶有裂叶8-10对,叶色深绿。肉质根均呈圆柱形,地上部占全长四分之三,为青绿色,地下部占四分之一,为白色,这便是潍县萝卜与其他品种的区别。

3.4.天津青萝卜

天津青萝卜,又称卫青萝卜,是沙窝萝卜、葛沽萝卜和灰堆萝卜的统称。属生食绿色品种。细长圆筒形,皮翠绿色,尾端玉白色。整个萝卜上部甘甜少辣味,至尾部辣味渐增,是地方优良品种,极耐贮藏。

3.5.如皋萝卜

如皋,位于长江三角洲上海都市圈内,东濒黄海,南临长江,有着优越的气候条件,土壤为沙性土,适合萝卜的种植。如今,“如皋萝卜”凭着自身皮薄、肉嫩、多汁,味甘不辣,木质素少,嚼而无渣等优点已经蜚声海内外。

黄州白萝卜产业(我国萝卜产业发展简析)(10)

四、我国萝卜产业面临问题

4.1.品种差异大,优质优价及高端萝卜品种较少

近几年,全国共选育萝卜新品种200多个,主要类型的萝卜品种已更新3~4代。目前,我国萝卜种子市场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萝卜品种繁多,种子质量参差不齐。各地均有适合当地生产条件和消费习惯的品种,其种子来源主要包括国外公司、国内品种选育单位、种子企业及农户自繁,农民甄别能力有限,买到劣质种子和不适宜当地种植种子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是地方品种退化。我国萝卜地方品种丰富,但由于地方品种多为常规种,长期以来一直是农民自己留种,品种纯度难以保持,萝卜外形大小不一,品质参差不齐,商品性差,甚至出现品种退化现象。

三是优质优价及高端萝卜品种较少。目前,我国高端优质萝卜种子严重依赖国外公司,进口价格远高于国内市场价格,优质萝卜品种是我国萝卜产业的一块短板。

4.2.栽培技术推广力度弱

一是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及推广力度不够。育种公司或科技人员对萝卜栽培技术研究程度或推广力度不够,生产者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按照当地的传统和相关实践经验进行生产,生产的萝卜品种和产量差别非常大,致使一些好的品种不能表现其本有的商品性。

二是生产者缺乏对萝卜栽培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认识。如在广东陆丰世农CR301萝卜抽薹开花事件中,生产者未按照栽培技术要求,为了尽早上市提前播种,致使萝卜抽薹开花,造成大量损失。此外,也有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淡薄,不按照技术标准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导致萝卜的安全质量不达标。

4.3.生产模式分散,农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近年来,萝卜产业化虽有一定发展,但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规模偏小,萝卜生产仍以千家万户小规模农户分散模式为主。农户难以及时掌握产销动态,往往根据上年价格和种植习惯来确定种植规模和品种,导致价格波动剧烈,挫伤种植户的积极性。另外,萝卜以分散生产方式为主,难以进行规范的栽培技术指导、质量安全检测和机械化生产,导致产品生产、运输、加工、销售一体化水平低,产销衔接不紧密,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制约了萝卜产业发展。

3.4.综合加工能力薄弱,产品附加值低

萝卜主要以鲜销为主,加工业发展缓慢,如萝卜生产大省湖北的加工率仅为2.6%,且以腌制、泡制等加工为主,加工方式单一,技术设备及工艺水平落后,产品附加值低,缺乏深加工,经济增效不明显。此外,企业规模小、资金有限,对人才和技术的研究开发投入少,自主创新能力弱。企业与科研单位对接不畅通,科研单位的萝卜加工技术研究与生产实际需求结合不够紧密,技术研发与技术转化脱节,产、学、研合作体系不健全。

黄州白萝卜产业(我国萝卜产业发展简析)(11)

五、我国萝卜现有品种及育种方向

5.1.现有品种主要类型

萝卜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品种类型丰富。按照生态型可分为长白萝卜、樱桃萝卜和油用萝卜;按照栽培季节和冬性强弱可分为秋冬萝卜、冬春萝卜、春夏萝卜和夏秋萝卜[];按照皮色及肉色可分为红皮、绿皮、白皮、红肉、绿肉等不同类型;按照用途可分为鲜食萝卜、加工萝卜、饲用萝卜等。

目前,我国萝卜品种市场主要存在三个特点。

一是主栽萝卜仍以地方品种为主。如北京心里美萝卜、天津沙窝萝卜、浙江兰溪小萝卜、山东潍县萝卜、湖北黄陂脉地湾萝卜、湖南龙山萝卜等栽培历史悠久,特点显著,为当地主栽品种]。

二是品种改良成效显著,育种单位在收集鉴定地方品种资源的基础上,对其加以改良选育,培育出更符合市场的品种。如改良满堂红、京脆1号、京红3号、超级郑研、云萝卜1号、2号等。

三是长白耐抽薹萝卜仍以韩国和日本品种为主,国内替代品种快速跟上,目前,推广面积较大的进口品种主要有世农公司的“白玉春”系列、“世农”系列等,国内品种主要有捷利亚公司的“捷如春”系列、浙江省农科院的白雪春2号、浙萝6号品种等。四是利用雄性不育系育成的品种数量迅速增加,近年来就有京研红樱桃[],秋萝卜天正秋红1号[]和京红5号[]等多个利用雄性不育系选育的新品种。

5.2.选种向“专用化”和“多样化”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运输产业的发展和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萝卜生产基地特别是反季节生产基地在各地相继建立,以远距离调运贩卖为主的生产基地对品种提出了除要求高产优质、抗病抗逆等优良性状外,还要求品种具有耐贮运和基地规模化生产所需要的特殊优良性状,如皮厚、不易糠心、不易裂、整齐度高等。选育和推广高质量商品菜生产基地专用品种可大大促进我国萝卜产业进一步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此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市场多样性需求的不断发展,生产具有特色的萝卜也是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育种工作者需围绕市场多样性需求对育种目标定位,开展前瞻性品种选育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点:一是选育适合不同加工工艺的品种;二是选育适合不同产区的优质水果萝卜品种;三是针对不同病区选育具有特定抗性的品种;四是选育其他用途的萝卜品种,如油用品种、叶用品种、芽苗菜用品种、提取次生代谢产物的品种、具有观赏价值的盆栽品种等。

加强萝卜育种新技术与种质资源的创新研究,可为快速高效选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换代新品种提供技术支撑,选育生产上急需的春播耐抽薹类型、夏季耐热类型、抗根肿病类型、商品菜生产基地专用的耐贮运品种和其他用途新品种等,以满足当前萝卜产业发展和多样化消费的需求。

内容综合整理自:

1.萝卜简史,张德纯(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100081)

2.包崇来,汪精磊,胡天华,胡海娇,王五宏,魏庆镇.我国萝卜产业发展现状与育种方向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9,60(5):707-710

3.智研咨询:2020年全球及中国萝卜种植面积及产量现状分析

4.中商产业研究院:2017年中国萝卜产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5.长江蔬菜传媒:市场偏爱哪种萝卜?深度分析当前萝卜产业现状

5.中国报告大厅:萝卜行业发展现状

6.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萝卜的栽培利用史研究

7.中国蔬菜:我国萝卜机械化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崔志超,杨雅婷,刘先才,管春松,高庆生,陈永生)

8.王方艳.我国萝卜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6,37(11):188~1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