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点开心(你怎么有点开心)

我有点开心(你怎么有点开心)(1)

最近两期《脱口秀大会》的主题是:没关系,我也有“病”。

面对难以幽默化处理的心理主题,许多演员选择避开复杂的心路历程,花式分享起了各类颜值焦虑,调侃起自己的外貌与经历。

演员Rock选择认真分享起了自己确诊抑郁症的经历,幽默搞笑之余,也给了我们一个了解抑郁患者世界的机会。

我有点开心(你怎么有点开心)(2)

我有点开心(你怎么有点开心)(3)

“这一期都在讨论病啊,我也就赶紧去了趟医院,确诊了一下。我、抑郁症。当然一些熟悉我的朋友,肯定就在想,才确诊啊……”

Rock的段子和往常一样,带点中年人丧丧的视角,四平八稳、徐徐道来。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真诚地认为自己没病,只是气质比较忧郁。直到在医院填完量表,在医生那里确诊。

我有点开心(你怎么有点开心)(4)

像Rock一样,得到诊断后才意识到自己“病了”的,其实不在少数。

80年代心理学家就发现,在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下,较于其他国家,国人更倾向于通过身体表达情绪。对于情绪生病这件事,我们往往是后知后觉的。

我们文化中常把心理问题与个人的精神素质联系起来,认为患上心理类疾病就是想不开,甚至贴上“承受能力差”、“意志薄弱”的个人标签,这些对疾病的污名化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病耻感。

甚至有些时候,这些最大的恶意和误解,就来自于身边最亲近的家人朋友:“你才多大,知道什么是抑郁吗”“差不多得了,搞这些有的没的干嘛?”“抑郁的人,会是你这个样子吗”

人们能理解骨折的人无法走路,却理解不了抑郁的人无力生活。家人朋友的不理解、不在意甚至羞辱,无异于在伤口上撒盐。

我有点开心(你怎么有点开心)(5)

像抑郁症之类的情绪障碍,除了会带来心境上的变化,本质上它更是一个“大脑的问题”,需要及时的医疗干预。而社会对患病群体的刻板印象和对心理问题的污名化阻碍了人们寻求专业帮助的步伐,愿意主动就诊的病患只有10%左右。

早在前两季的节目中,Rock就出现了一些抑郁患者的典型特征:心境低下,行动力差,甚至有一次录制迟到,直接影响了整个节目流程。

在舞台上,他也提到了自己的犹豫:“我也很害怕,就是害怕看到大家这种眼神,害怕自己从此被贴上一个抑郁的标签……”

我有点开心(你怎么有点开心)(6)

简单描述情绪患者面临的困境后,Rock说起了抑郁给他带来的困扰:

“抑郁给我带来最大的困扰就是。他会让我失去行动力,就有时候就只能躺着什么都不想做。”

“但你知道,懒和抑郁是有区别的。懒人躺着的时候,脸上是有笑容的。”

“而抑郁的人,脸上没有笑容。”

Rock口中的“失去行动力”,在学术上被称为低动力症状,国际疾病分类(ICD-10)指出它是抑郁症的核心症状。内在动力的缺乏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能力,并造成患者社会价值缺失。

我有点开心(你怎么有点开心)(7)

和Rock低动力症状密不可分的,还有住在他脑子里的“易立竞”。

“你觉得你的生活有意义吗?你觉得你是个有价值的人吗?你觉得你做的事有意义吗?你有想过失败的后果吗?”

在脑海中“易立竞”的轮番拷打之下,Rock做事的动力更低了,只想举手投降,翻身睡去。像Rock一样,总是否定自己,怀疑一切意义的思维方式,被称为反刍思维(rumination),属于认知扭曲的一种。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艾伦·贝克(A.T. Beck)在和抑郁症患者的接触中首次发现:患有抑郁症的患者往往会极易忽略自己的积极属性,并认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是毫无意义的。

贝克将其中一些患者的偏见称为“自动思考”。显然,这种带有偏见的信息处理方式极易引发恐惧和焦虑的情绪,而这些负面情绪又加强了认知扭曲的发生,可能会加重人们的不良情绪和躯体反应,形成恶性循环,乃至影响一些患者接受治疗的效果。

研究人员提出,对于被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可以检测他们的认知扭曲程度,帮助医生决定治疗方案的重心是放在躯体症状,还是扭曲性思维上。

我有点开心(你怎么有点开心)(8)

我有点开心(你怎么有点开心)(9)

除了Rock,演员程璐也用段子演绎出了大众对心理诊疗的抗拒:“去看心理医生的时候,会戴上口罩帽子,里三层外三层;我来医院不是来看心理医生的,我只是不孕不育啊……”

段子好笑,却也是事实。

我有点开心(你怎么有点开心)(10)

在污名化和病耻感的双重作用下,许多患者更加难以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宁愿承认自己不孕不育,也不愿意说出自己需要帮助。甚至认为看医生就意味着自己不正常,是一件见不得人的事情。

精神心理疾病其实是和感冒一样的普遍存在,每个人都有患上精神心理疾病的可能。患病的可能就是我们的亲人、朋友、同事,需要做的,就是去寻求专业帮助。

我有点开心(你怎么有点开心)(11)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我们该给心理障碍松松绑了。正如比赛的题目《没关系,我也有“病”》起的一样,把心理疾病看做正常疾病的一种,既不排斥,也不神化。

心理疾病给人类带来了各种困扰,但并非不可战胜。大部分患者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进行规范治疗,就可以控制住大部分心理疾病的核心症状,减轻伤害,并逐步恢复社会功能。

| 药物治疗

心理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与一系列神经网络的异常活动相关,基于不同学说,或根据化学结构的不同,治疗药物分成了几类,精神科医生会根据不同患者个体化的需求。

尽管心理疾病药物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副作用(如口干、恶心),但经过多年的研发和实践,大部分患者在医嘱下用药都是安全的,并且不良反应一般会随着服药时长慢慢减轻。

|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放松训练等心理治疗方式对心理疾病都有不错的效果。其中认知行为疗法(CBT)是目前一种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它是一种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

CBT通过改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影响患者的感受和行为。已有研究证实,CBT可以作为药物治疗的有益辅助治疗手段之一,全面改善临床症状。

心理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而多学科合作的综合性治疗,往往能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我有点开心(你怎么有点开心)(12)

最后想告诉大家,心理疾病只是一份医学诊断,它并不是人生审判。希望每一位被心理疾病困扰的人,都能够勇敢地去面对,并积极寻求帮助。

因为看见,就是治愈的开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