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备考策略(中考高考现代文阅读指导)

现代诗歌、小说、戏剧的阅读知识精讲,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中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备考策略?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中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备考策略(中考高考现代文阅读指导)

中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备考策略

现代诗歌、小说、戏剧的阅读

知识精讲

一、现代诗歌

(一)现代诗的基本知识

“现代诗”名称,始于1953年纪弦创立的“现代诗社”,是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用白话写的新诗,所以也称为“白话诗”、“新诗”。1917年2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白话诗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最早的白话诗。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年)。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年)。

现代诗的特点是形式自由,内涵开放,意象经营重于修辞。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有益营养的基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从五四运动以来,新诗一直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

现代诗与旧诗的区别:旧诗,即五四时期白话被广泛使用之前的韵文体,主要有近体诗(即绝诗和律诗)、古体诗及古典词曲,用语以单音节词为主,讲求平仄押韵,每句字数也有一定的限制;新诗,就是新文学运动发展所产生的白话诗,经过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格律诗(用白话写的有格律的诗)、六十年代台湾的现代诗(多用较隐晦、艰深的意象,词与词之间的逻辑距离较远)等发展过程,现在一般均以“新诗”统称所有用现代汉语创作、不受旧诗格律约束的诗体。

现代诗与旧诗的关系:现代诗与旧诗一样,都有诗的语言特质,因为诗是使用语言的艺术,不但讲求语言的美感、意象的运用,展示语言无限的想象与艺术可能,同时是心灵意象化的呈现。总之,现代诗是用现代的语言艺术,呈现现代的思绪和意境,是现代生活的载体。

(二)现代诗歌阅读鉴赏方法

(1)鉴赏新诗,要对诗题、作者、诗句、写作时间等进行全面考察。品读一首诗歌,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诗歌的风格流派、创作背景等信息,这样才能把握、理解诗歌的主旨内涵。

(2)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作者都会利用客观事物来倾注个人丰富的情感,在形象可感的意象中凝聚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和丰富的审美情趣。所以,品读诗歌意象,体味作者的感情,才能领悟诗歌所寄予的象征意蕴。

(3)捕捉“诗眼”,品味语言。“诗眼”是诗歌中最传神、最凝练、最能准确表达诗歌主旨、诗人情感的字句,它具有提领全诗、统摄全篇的作用。抓住“诗眼”,就能捕捉住诗歌的精华之处。现代诗歌的意象与古典诗歌有许多相通之处,可在阅读鉴赏时加以借鉴。

(4)明辨手法,把握技巧。新诗的表现手法新颖、奇特,除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外,还经常使用象征、暗示、双关、情景交融、虚实相间、动静结合、隐语等手法。借助修辞的手法有:比喻、夸张、反复、对比、排比等。在阅读和鉴赏时,充分理解诗歌手法的运用,加深对诗歌中寄予的情感和思想的理解,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二、小说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语言、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所以在小说的三个要素里,人物最重要。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段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阅读鉴赏小说的方法有以下几方面。

1.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一篇小说中可以写一个人物,也可以写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人物,但其中必定有一个或几个集中体现作品主题的主要人物。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有“我”、菲利普夫妇、于勒、船长、姐姐、姐夫等人物,但主要人物是菲利普夫妇。小说通过他们对于勒前后不同的态度,表现了他们自私、庸俗、冷酷、势利的性格特点,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拜金主义。

2.抓住主要故事情节。情节是由人物活动过程、人与人之间关系所构成的生活事件,是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历程的重要载体。在小说中,情节表现为一系列的事件,它是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纽带。我们在鉴赏中,要牢牢把握情节的发展脉络,透过情节的发展顺序和内在联系,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的写作意图,去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和变化轨迹。例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根据狗主人的不同,其态度前后六次翻来覆去地变化,通过这个主要情节的展现,作者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善于见风使舵、媚上欺下、反复无常、不知羞耻的沙皇忠实走狗的形象。

3.理解环境描写对于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深刻意义。例如,《孔乙己》开头对鲁镇酒店格局的介绍,巧妙地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是一个贫富悬殊,人与人关系十分冷漠的时代,这种环境造成了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因此,孔乙己的命运与环境有直接的关系,正因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人们才会嘲笑孔乙己,没有同情、没有怜悯,作者无情地鞭挞了吃人的封建社会制度。

4.仔细品味事件的细节。细节是通向人物心灵世界的桥梁,是刻画人物的画笔。细节的真实和形象可以使读者对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情绪的变化、人物态度立场产生直觉的、正确的认识。

5.把握人物的性格美特征。“艺术美的根本在于艺术的典型”,在小说中表现为典型人物,即个性鲜明又具有某种共性的人物。通过典型人物在小说特定环境中的具体表现,我们可以看到典型人物的现实层次,即造就他们的社会、时代的本质。不朽的典型人物可以跨越民族、时代,引起人类的共鸣,这是典型人物的内在层次和艺术价值。如果在小说鉴赏中把典型人物共性的现实层次与内在层次统一起来,审美享受的强度将会大大加强。

6.语言的品味赏析。包括含义理解、作用分析、语言技巧和手法的赏析。对语言的品味也是感知形象、概括主题、把握作者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的有效途径。品味语言,要抓住关键词去理解语言的丰富内涵。如鲁迅的《阿Q正传》中“举人老爷和赵家排了转折亲”,这句话含义丰富,品味重点应在“排”和“转折亲”上。“排”说明是硬拉扯上的关系,“转折亲”也是硬拉扯上的。一分析,就读出语言的丰富内容——封建势力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勾结。品味语言,还要挖掘语言中的潜台词。如《祝福》中鲁四老爷在祥林嫂被婆家绑走之后说“可恶,然而……”话中有话,认为这件事有损于鲁家的体面和名声,责骂卫老婆子可恶,不该把祥林嫂荐到鲁家,又合伙劫她而去。但从封建礼教看,婆家劫走不守妇道的女人,是合情合理、情有可原的。

三、戏剧

阅读鉴赏戏剧的方法有以下方面。

1.品味人物语言(潜台词)。台词是戏剧中人物间的对话和独白。戏剧主要通过台词达到增加人物冲突的目的,观众通过台词看到现实的对立与冲突情境,看到人物的性格与命运遭遇,看到技巧,获得对戏剧理解的满足与快乐,并由此进入情境去体验和参与。

台词要求表现人物的个性、思想,同时还要求语言简明精练,词义深刻,使读者和观众既易于理解,又有想象的余地。台词的一个独特之处是,除了直白之外,还在更多的言外之意,即“潜台词”。从某种角度上讲,理解戏剧语言的关键就是理解剧中的潜台词。观众只有将自己放到舞台角色所处的境况中,才能辨析出隐藏在台词后面的潜台词。如《雷雨》中,鲁大海被打后,鲁侍萍说:“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萍”字脱口而出,这是周萍的名字,鲁侍萍马上意识到不能认,于是,巧妙地运用了谐音的方式,把“萍”改换成“凭”,一字之变,表达出鲁侍萍满腹辛酸、欲说不能的状况。

每一个成功的戏剧人物都有鲜明的性格,而剧情如何展开,冲突如何产生,往往与人物性格有直接关系,能不能把握人物性格,也就成了分析戏剧人物的一个焦点。优秀剧作家所写的人物语言(主要指台词)总是同人物的性格相吻合,能够表现人物的独特个性,因此,从台词去窥测人物性格是分析戏剧人物的重要途径。

老舍曾说:“对话是人物性格最有力的说明书。”优秀剧作中的精彩对话,不仅恰切地显示出人物的性格,而且还能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所以,从台词挖掘人物在具体戏剧情境中的心理,即发现“潜台词”,也是我们分析人物要注意的方面。

在戏剧鉴赏中,听懂台词十分重要,通过人物对话,我们不仅了解他们在说什么,同时又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悟出话中之话、话外之话,体味他们的感情、思想,由此对人物的赏析也就能具体深入了。

2.分析戏剧冲突。戏剧冲突是指社会生活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在戏剧中的反映,它的具体表现形式有思想冲突、性格冲突、意志冲突和人与环境的冲突(亦称为主客观冲突)等。在一出戏中,往往是以某种冲突为主,多种形式的冲突互为补充、交互并用。

如何在戏剧鉴赏中把握戏剧冲突呢?首先,要了解戏剧冲突发生的背景;其次,要分清戏剧冲突的主次,明确构成冲突的基本内容;再次,善于从戏剧冲突的发展过程中探索其思想倾向;第四,注意分析戏剧冲突具体如何构成;最后,认识戏剧冲突的社会意义。

3.欣赏剧本中的人物形象。在戏剧作品中,人物形象往往有着鲜明、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可以表现一定阶级、阶层或是社会关系的本质。成功的人物典型,既具有鲜明的个性,又是某种共性的概括。

4.技巧设计。戏剧主要运用的创作技巧有:人与人关系的建立;事件与矛盾冲突的展开;环境和环境的设置。

例题精选

(一)(1999年全国高考卷)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 青)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分析】 答案是D。“我”指喻体“鸟”,也是指诗人自己。题目“我爱这土地”中的“我”,应该包括作者在内,只不过作者在全文中运用比喻手法,“我”与“鸟”是同一的、不可分的,“鸟”就是“我”。

(二)对下列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偶  成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戴望舒)

 A.诗歌通过抒写“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梦”,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B.第二句中“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因历史悠久和专制暴政而被冰结、窒息的生命力。

 C.诗歌第一节写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第二节再给出其中道理,这种结构使传达的信念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D.诗歌多次出现“重到”、“再看见”、“再听见”、“重开”等字眼,隐含有生命循环的悲观意味。

【分析】 答案是D。从作者抒发的情感来看,A、D两个选项的表述是互相对立的,答案一定在这两个选项中。从文中的语句“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和作者写作诗歌的时间看,作者的情感应该是积极的。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爱无价

很多年以前,有一个非常富有的男人和他那年轻的儿子生活在一起,他们两人都非常热爱收藏艺术品。他们一起环游世界,并且只把最好的艺术珍品添加进他们的收藏品中去。它们被挂在他们家中的墙上,装饰门庭。当这位日渐衰老的鳏夫看着他那惟一的儿子成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艺术品收藏家的时候,心里就感到非常欣慰。尤其令他引以自豪的是,当他们与世界各地的艺术品收藏家进行交易时儿子那高超的鉴赏力以及敏锐的生意头脑。

那年冬天,他们的国家卷入了战争。因此,这个年轻人离开了家,奔赴前线,为国而战。才过了短短的几个星期,这位老人就收到了一封电报,说他那至爱的儿子牺牲了。心神狂乱的老人孤独寂寞地独自面对着即将到来的圣诞节,心里充满了痛苦和悲伤。

圣诞节的早晨,一阵敲门声唤醒了这位神情沮丧的老人。他打开房门,看见一位手里提着一个非常大的包裹的士兵正向他敬礼。

士兵向老人自我介绍道:“我是您儿子的一位朋友。我有一些东西要给您看。”

老人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裹,里面露出一张纸。他轻轻地把它展开,原来是一幅肖像画,画的正是他那至爱的儿子。虽然,这幅画不是出自一位天才画家之手,自然也称不上是天才之作,但是它对那个年轻人脸部的细节特征把握得很准,可以说是惟妙惟肖。

睹物思人,看着儿子的肖像画,老人仿佛又看到了儿子一样,老泪纵横,久久说不出话来。良久,他才强忍住悲伤,向眼前的这位士兵道谢,并说他将把这幅肖像画悬挂在壁炉的上方。

儿子的这幅肖像画成了他最为珍贵的财产,它使得他对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收藏的那些所谓无价珍品的兴趣也黯然失色。他还经常对邻居们说,这幅画是他迄今为止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

春天到了。可是这位可怜的老人却得了一场大病,不久就去世了。根据老人的遗愿,他所有的绘画珍品将在新的圣诞节那天拿出来拍卖。

圣诞节终于到了。那些艺术品收藏家从世界各地聚集到了拍卖现场,热切地盼望着竞买那些世界上最引人入胜的绘画珍品。

拍卖会由拍卖一件任何一家博物馆的藏品目录上都没有的绘画作品开始。它就是那个老人儿子的肖像画。拍卖师向众人征求一个拍卖的底价,但是会场里却像死一般沉寂。

“有谁愿意出价100美元买下这幅画吗?”拍卖师问道。

仍旧没有人说话。又过了一会儿,从拍卖厅的最后面传来一个声音:“谁要买那幅画啊?它只不过是他儿子的肖像画。快把那些珍品拿出来拍卖吧!”

顿时,赞同声、附和声此起彼伏。

“不,我们必须首先拍卖这一幅,拍卖师答道,“现在,谁愿意买下他儿子的肖像画?”

最后,老人一个并不富有的朋友说话了:“10美元你愿意卖吗?那样的话我就可以买下它了。”

“还有没有人愿意出更高的价钱?拍卖师大声问道。拍卖厅里越发安静下来。片刻之后,他喊道:“10美元一次,10美元二次……好,成交!”

拍卖槌重重地落了下来。顿时,拍卖厅里人声鼎沸,庆贺声不绝于耳,有人叫道:“现在,我们可以竞买那些珍品了吧!”

此刻,拍卖师无声地环顾了一下群情激奋的观众,郑重地宣布:“拍卖到此结束!按照这位老人,当然也就是肖像画中那位儿子的父亲的遗愿,谁买下那幅肖像画……”拍卖师顿了一下,遗憾地看了看众人,“谁就可同时得到他所收藏的全部珍品!”

1.第一自然段提供的信息,对小说情节发展推动作用最大的一项是:  (  )

 A.父亲是一位富有的且日益衰老的鳏夫。

 B.儿子是一位具有生意头脑的收藏家。

 C.父亲为自己的儿子感到欣慰和自豪。

 D.父子俩热衷于收藏世上最好的美术品。

2.获得儿子肖像画后,作者对父亲有一系列细节描写,请简要说明其作用。

(1)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

3.儿子肖像画在无人愿买的情况下,被老人“一位并不富有的朋友”10美元拍得,他竞买动机判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

 A.因为念及旧 B.被老人父爱感动 C.为使拍卖顺利 D.不忍画像受冷落

4.拍卖大厅“死一般的沉寂”“附和声此起彼伏”“越发安静”“人声鼎沸”等场景描写的用意是:(1)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

5.这篇小说的结局方式使我们联想到美国小说家_______短篇小说的结尾艺术。

6.小说最后提到拍卖师的“遗憾”,请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遗憾并简述理由。

【分析】 答案:1.C。 2.渲染老人对儿子的至爱无价;与下文拍卖会众人对肖像画的冷落形成对比。 3.B。 4.要点:渲染气氛,制造悬念,揭示心态,突出主题。 5.欧亨利。

6.参考角度:作者,读者,拍卖师,竞拍者,父亲等。

迁移训练

(一)下面对冰心的《纸船——寄母亲》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我从不轻妄弃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A.开篇入题,诗人从自己充满天真童心的行为——折纸作船写起,为抒发对母亲的深情作铺垫。

 B.第二节四句,诗人直接点明了纸船应去的方向,表达了诗人强烈诚挚的心愿。

 C.结尾“卒章显志”,点明了她祈求想象中进入母亲梦中的纸船能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流到母亲的身边。

 D.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使感情抒发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甲)乡  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

(乙)这也是一切

——致朋友的《一切》

不是一切大树/都被暴风折断;

不是一切种子/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

不是一切真情/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

不是一切梦想/都甘愿被折掉翅膀。

不,不是一切/都像你说的那样!

不是一切火焰/都只燃烧自己/而不把别人照亮;

不是一切星星/都仅指示黑夜/而不报告曙光;

不是一切歌声/都掠过耳旁/而不留在心上。

不,不是一切/都像你说的那样!

不是一切损失/都无法补偿;

不是一切深渊/都是灭亡;

不是一切灭亡/都覆盖在弱者头上;

不是一切心灵/都可以踩在脚下,烂在泥里;

不是一切后果/都是眼泪血印/而不展现欢容。

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

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

希望,而且为它斗争,

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

(舒 婷)

1.(甲)诗中量词、叠词的运用使作品别有诗味,请就此作简约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乙)诗所写,(1)推断副标题所说朋友的《一切》诗的大致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出能表达(乙)诗作者“致朋友”的主题思想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甲)、(乙)两诗,对两诗特色的不同之处进行鉴赏(不少于2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黑  羊

①从前有个国家,里面人人是贼。

②一到傍晚,他们手持万能钥匙和遮光灯笼出门,走到邻居家里行窃。破晓时分,他们提着偷来的东西回到家里,总能发现自己家也失窃了。

③他们就这样幸福地居住在一起。没有不幸的人,因为每个人都从别人那里偷东西,别人又再从别人那里偷,依次下去,直到最后一个人去第一个窃贼家行窃。该国贸易也就不可避免的是买方和卖方的双向欺骗。政府是个向臣民行窃的犯罪机构,而臣民也仅对欺骗政府感兴趣。所以日子倒也平稳,没有富人和穷人。

④有一天——到底是怎么回事没人知道——总之是有个诚实人到了该地定居。到晚上,他没有携袋提灯地出门,却呆在家里抽烟读小说。

⑤贼来了,见灯亮着,就没进去。

⑥这样持续了有一段时间。后来他们感到有必要向他挑明一下,纵使他想什么都不做地过日子,可他没理由妨碍别人做事。他天天晚上呆在家里,这就意味着有一户人家第二天没了口粮。

⑦诚实人感到他无力反抗这样的逻辑。从此他也像他们一样,晚上出门,次日早晨回家,但他不行窃。他是诚实的。对此,你是无能为力的。他走到远处的桥上,看河水打桥下流过。每次回家,他都会发现家里失窃了。

⑧不到一星期,诚实人就发现自己已经一文不名了;他家徒四壁,没任何东西可吃。但这不能算不了什么,因为那是他自己的错;不,问题是他的行为使其他人很不安。因为他让别人偷走了他的一切却不从别人那儿偷任何东西;这样总有人在黎明回家时,发现家里没被动过——那本该是由诚实人进去行窃的。不久以后,那些没有被偷过的人家发现他们比人家就富了,就不想再行窃了。更糟的是,那些跑到诚实人家里去行窃的人,总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因此他们就变穷了。

⑨同时,富起来的那些人和诚实人一样,养成了晚上去桥上的习惯,他们也看河水打桥下流过。这样,事态就更混乱了,因为这意味着更多的人在变富,也有更多的人在变穷。

⑩现在,那些富人发现,如果他们天天去桥上,他们很快也会变穷的。他们就想:“我们雇那些穷的去替我们行窃吧。”他们签下合同,敲定了工资和如何分成。自然,他们依然是贼,依然互相欺骗。但形势表明,富人是越来越富,穷人是越来越穷。

有些人富裕得已经根本无须亲自行窃或雇人行窃就可保持富有。但一旦他们停止行窃的话,他们就会变穷,因为穷人会偷他们。因此他们又雇了穷人中的最穷者来帮助他们看守财富,以免遭穷人行窃,这就意味着要建立警察局和监狱。

因此,在那诚实人出现后没几年,人们就不再谈什么偷盗或被偷盗了,而只说穷人和富人;但他们个个都还是贼。

唯一诚实的只有开头的那个人,但他不久便死了,饿死的。

(意大利 卡尔维诺)

1.“黑羊”在西方语言中有“害群之马”之意。在本文中,“黑羊”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小说第⑦段写道:“诚实人感到他无力反抗这样的逻辑”,诚实人的“无力反抗”是因为______________;这一段又写道:“对此,你是无能为力的”,这里的“无能为力”是因为______________ 。

3.下列对“富起来的人也去桥上看河水”情节的理解,最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他们的思想观念有了转变,但又不想妨碍别人做事,只能到桥上去打发日子。

 B.他们已习惯在晚上做事,虽然现在不靠行窃度日,但仍要找事情来做以充实自己。

 C.他们富裕后提高了生活品味,体会到在晚上去桥上看河水是个不错的生活方式。

  D.他们内心对诚实人的生活原则是很赞赏,富裕后就像他一样晚上去桥上看流水。

4.小说结尾交代了“诚实人”的结局,貌似客观冷静,其实却饱含了作者_______和_______的感情。

5.《黑羊》是一篇寓言式的小说。它的寓意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