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支持蚂蚁花呗支付吗(蚂蚁花呗的挑战者)

美团支持蚂蚁花呗支付吗(蚂蚁花呗的挑战者)(1)

美团支持蚂蚁花呗支付吗(蚂蚁花呗的挑战者)(2)

互联网消费金融红海,美团不畏寡头势力强势布局,借机打通美团支付与消费金融产品闭环,这一切看似突然,其实早有布局……

撰文 | 陈大柴

编辑 | 陈大柴

出品 | 支付百科

美团在今年Q2财报中宣告首次实现整体盈利后,很快又给市场一个惊喜。

近日,美团悄然上线新款金融产品“买单”,用户可自行在美团App中申请开通,额度大多在500-1000元左右,它的特点与支付宝花呗类似,也属于先消费后付款的消费金融产品。

美团支持蚂蚁花呗支付吗(蚂蚁花呗的挑战者)(3)

基于美团庞大的O2O生态体系的“买单”,适用于所有美团系产品,包括美团、点评、美团外卖、美团打车、美团买菜等App,直接打通美团全部场景。

为了推广“买单”,美团采取价格补贴的方式,凡是用户使用“买单”,每笔优惠都有立减,最高优惠88元,倘若按照每笔优惠0.1元计算,拥有4.2亿交易用户数的美团,单次补贴所有用户就需要4200万。

“买单”与“花呗”的落地推广政策相似,均是先批较小的额度进行实验,辅之以补贴的方式培养用户习惯,随着消费增多,以及风控数据系统的完善,再逐步提升用户信用额度,以此刺激用户消费,形成产品盈利闭环。

加码布局金融业务,显示出王兴的“上天入地全球化”野心,凭借餐饮外卖领域的龙头地位,“买单”与美团现有生态场景深度融合,一方面扩展金融业务边界,提升美团在未来整体规模化盈利的能力,另一方面反哺原有优势业务,双轮驱动巩固其在TMDJ中的地位。

看似突然的布局其实早有端倪,但美团在消费金融这场持久战中能站得稳吗?

四张金融牌照

早在2015年,美团就立下进军金融领域的雄心壮志,当时王兴疾呼,美团要“打造一个千亿元资产规模的金融事业”。

以O2O、外卖起家的美团,金融野心的起步始于小额贷款、第三方支付、银行牌照和保险牌照。

美团支持蚂蚁花呗支付吗(蚂蚁花呗的挑战者)(4)

美团App上的信息显示,“买单”的信用贷资金是由重庆美团三快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提供,这家公司是由美团在2016年11月注册成立,获得小贷牌照后,美团就以其为载体开展相关现金贷业务,主要面向平台的商户和用户。

对于第三方支付牌照,美团早在2015年就开始铆足力气去申请,但受制于监管政策,申请之路也颇为坎坷,最终在2016年9月,美团全资收购持牌第三方支付公司钱袋宝,走上支付业务合规道路,美团虽未透露本次收购价格,但业内人士估测这次收购价超10亿。

支付牌照为美团衣食住行等支付场景扫清障碍,但美团野心远不止于此,它还拿下了银行牌照和保险牌照,2016年12月,由美团点评参与的吉林亿联银行获批筹建,两年后,美团还成立了重庆金诚互诺保险经纪有限公司。

集齐牌照后的美团,下一步考虑的就是得有充足的资本抢夺市场,此刻出人意料的高额融资出现了。2017年10月19日,美团宣布新一轮的40亿美元融资,这笔融资由腾讯领头,老虎基金、红杉资本等国内外知名机构共同参与,金额超出了此前消息人士预测的30亿美元。

这笔资金有两方面用途,一是继续扩大主营外卖业务的市场,二是拓展美团业务生态的多样性,着力布局打车业务和金融业务。

准备工作到位后,美团开始试水金融业务,陆续与持牌金融机构开展针对合作商户的美团小贷,针对用户的美团生活费·借钱,有了前期的获客经验和风控管理经验之后,当前推出消费金融产品“买单”也就顺理成章。

赛道玩家众多

互联网消费金融从来都不缺玩家,特别是拥有流量、场景和资金加持的互联网巨头。

在BAT中,百度成立金融服务事业群组(FSG),拆分出“度小满金融”专门运营“有钱花”;腾讯于2014年底牵头成立的微众银行,推出了的“微粒贷”“微车贷”等产品;阿里旗下蚂蚁金服重磅打造的C端消费金融产品“花呗”和“借呗”。

在TMDJ中,今日头条与持牌机构合作开发“放心借”,滴滴则有“滴水贷”,京东金融依靠电商生态打造京东白条、京东金条等产品。

业内人士谈到,在众多互联网公司的消费金融产品中,美团的“买单”与支付宝的“花呗”之间会产生更多的火药味。

透过其模式不难发现,“买单”在餐饮、住宿以及外卖等领域,借助美团自有的丰富且规模化场景,对花呗用户进行导流极其容易,再加上美团用户本身具有较高黏性,通过免密的美团支付,用户会像使用花呗一样使用“买单”。

另外,从产品角度来看,“买单”在用户还款时也能选择延期还款、分期还款和最低还款服务,这与支付宝如出一辙,即使用惯了花呗的用户,在“买单”使用体验上也无太大差别。

美团“买单”的突围,更多的是把筹码压在了用户体量和高频的场景上,这对竞品来讲,是最核心的威胁。

据美团2019年中期财报,截至2019年6月30日止,其平台活跃商家数和交易用户数分别达590万和4.2亿,虽然在总用户数量上远远落后支付宝,但相比3亿的花呗用户,美团还是比较有底气的。

美团在场景上,一直把控着餐饮外卖和酒店、旅游的龙头地位,辅之以打车、打车、买菜等业务,业务产品高频属性突出。以外卖为例,美团市场份额为65.1%,而其最大的竞争对手饿了么市占率仅为27.4%。

毋庸置疑,美团在流量和场景的加持下,变得更加自信,正如王兴在2019年Q2财报电话分析会上表示:“在二季度之后,我们对于美团在业内的领先地位和下沉市场中地位更加自信了。”

接下来就看美团如何玩转营销、盘活流量、打通场景,在这场高手过招中,美团必须最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注定一场恶战

消费金融市场本身就具有烧钱的属性,无论是获客成本,还是产品运营风险,都给欲布局此业务的互联网公司打下了预防针。

当被问及美团未来的发展时,美团点评高级副总裁兼CFO陈少晖表示,仍然会以长期的增长为重,而不是短期的盈利。显然,美团做“买单”产品就已经做好了短期亏损准备。

首先,“买单”的直接性盈利来源于分期的手续费和服务利息,但从“买单”现在的开放额度来看,并不是很高,没有巨量交易额就无法产生规模化利润。

其次,美团虽然把美团支付放在首选支付通道,但用户依然能使用支付宝、微信等支付方式,在用户粘性未养成之前,美团支付的使用率可能会受压制,这将影响“买单”的打开率和使用频次。

此外,即使有支付宝花呗经验可借鉴,但“买单”的用户数据都比较新,未经过系统性风控测试,更缺乏信用记录跟踪,从而导致平台内用户画像不够完善,一定程度上增加用户履约风险,造成坏账。

而对于起步阶段的“买单”项目,营销和运营都在烧钱,这也表明美团目前战略是积累存量用户,重点培养用户先消费再付款习惯。

美团“买单”面临的不止是短期亏损问题,在未来,它仍要接受残酷的市场挑战。

依靠美团支付交易的“买单”业务很有可能遇到瓶颈,如果业务范围只能囿于自有场景内,是否能规模化盈利也不得而知,一般第三方支付机构考虑到这种寡头格局,大多放弃C端,发力B端,美团却选择迎难而上,足以证明它的决心和勇气。

除了支付端的困境,“买单”还要挺住互联网消费金融红海的血腥,国内市场上的消费金融产品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买单”已经错过跑马圈地的开荒时期,现在只能拼“人有我优”。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也要看到美团的硬核实力,通过二级市场来看,美团在去年于港股上市后,其股价走势犹如过山车一般,一度跌破发行价至每股40.25港元,经过大半年修复,市场信心和人气大增,股价已创新高,市值再次站上4000亿大关,雄厚的资本力量势必会给美团业务布局提供支撑。

“买单”究竟能不能突围,关键还得看用户是否愿意用“买单”来买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