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中对于做错事的看法 儒家对待过错的态度

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国外,苏联列宁就指出,如果年青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的那么,儒家如何对待过错这一人性普遍的现象,见诸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就可以看出儒家清醒、理智、务实的入世观点孔子在会见当时贤人蘧伯玉的使者,使者称蘧伯玉“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孔子深表赞同,一方面少犯过错是人之常情,另一方面即便是贤人都很难做得到的,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儒家思想中对于做错事的看法 儒家对待过错的态度?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儒家思想中对于做错事的看法 儒家对待过错的态度

儒家思想中对于做错事的看法 儒家对待过错的态度

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国外,苏联列宁就指出,如果年青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的。那么,儒家如何对待过错这一人性普遍的现象,见诸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就可以看出儒家清醒、理智、务实的入世观点。孔子在会见当时贤人蘧伯玉的使者,使者称蘧伯玉“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孔子深表赞同,一方面少犯过错是人之常情,另一方面即便是贤人都很难做得到的。

首先,孔子认为:“苟有过,人必知之。”这是孔子与交往中体察的感悟。孔子曾经为鲁昭公隐藏娶同性女为夫人这一违反礼节的事实,而被陈国官员(一说是齐国大夫)陈司败从旁边揭穿,陈愤怒说出:“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孔子不无尴尬。同时,孔子提倡知错必改,《论语》记载孔子两次提到“过则勿惮改”,有过错,要正视,不要害怕改正。孔子学生子贡也说:“君子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可见,儒家对过错不回避、不遮掩,鼓励大家有过错就改正,从善如流,善莫大焉!孔子直言不讳指出:“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有过错而不改正,便是真的过错,情况严重,不容忽视。

不过,孔子也知道知错能改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他感叹道:“已矣乎!吾未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孔子周游列国,阅人无数,而心悦诚服、从内心认识到错误,并且诚心诚意改正的人却见不到。人们对于错误的态度,要不就是死不认错、坚持己见,一条道走得黑也不回头,要不就是“好面子”,遮掩回避,蜻蜓点水,轻轻带过。子贡也深有同感说:“小人之过也必文。”小人有了过失,一定会加以掩饰,文过饰非。

孔子善于观察,认为:“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孔子将一个人的过错放在其所在集团、阶层或朋旁来观察,人的过错有各种各样的情况和原因,但是总与他同一类人所犯错误的性质一样,观察他的过错,就知道他是什么样式的人。同时,孔子对待人还是正面的、积极的,不是老抓住过错或缺点不放,不会看死人,而是动态的。当时,互乡这个地方的人难以与外人交流,但是却有个童子得到了孔子接见,孔子的学生位都很感到疑惑不解,孔子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不保其往也。”也就是孔子赞成他们的进步,不赞成他们的退步;这个童子想进步、求上进而来,应该对其行为认同、给予机会,而不是看到他们过去有过错不堪的一面。

孔子认为从政重要条件就是少犯过错。学生子张向孔子请教获得官职和俸禄的方法,孔子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总结起来,就是低调行事,慎言谨行,有把握的话才说,有把握的事才做,稳步推进,少犯错误。有句常说的权力运行之道“多听少说少表态”,与孔子指的方法有类似之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