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为什么不能土葬(火葬把人当垃圾处理)

土葬在我国历史悠久。

儒家文化一直都是非常尊重死亡和人的身体的。

人活着的时候信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随意损害,人死后,也继续遵循同样的逻辑,要将遗体完整保存,埋入地下。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破除迷信和保护节约耕地,我国推行火葬,并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火葬作为处理遗体的主流方式。

1956年4月27日,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央领导人带头签字,倡议死后火化,不留遗体。

但当火葬推行了几十年头后,北大教授吴飞却公开发表言论,应该恢复土葬,这究竟是为了什么?

国内为什么不能土葬(火葬把人当垃圾处理)(1)

身后事,火土之争

吴飞是一名北大的哲学教授,他呼吁恢复土葬的原因也多从人文的角度出发。

吴飞认为,火葬是把人当垃圾处理,没有人情味,而土葬则可以保全逝者最后的体面,照顾到活人的情绪。

此言一出,立即就引起了争议。反对和支持吴飞的声音都有。

反对恢复土葬的人还是坚持认为土葬太浪费土地和钱财了,且认为支持土葬的理由也不是那么的充分。

在红旗下长大的现代中国人,早就从心底里接受了唯物主义教育。

唯物主义哲学认为,思想是大脑的产物。脑死亡后,思维也就不复存在。

基于这个理论,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观点也就显得荒谬。

现代人不会像古人那样将那么多社会财富埋到地下去。

国内为什么不能土葬(火葬把人当垃圾处理)(2)

实际上关于火葬还是土葬的争议,在很早时候就有了。

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在我国西北和东北地区就已经出现了火葬,而土葬也差不多在同一时期出现,

进入奴隶社会后,土葬逐渐成为中原地区处理遗体的主流。但这也并不意味着火葬就完全消失,在中原以外的周边部落民族有些会继续保留火葬的习俗。

后来受文化交流的影响,火葬逐渐传入中原地区。

因此,在土葬为主的中原,也会偶尔发现火葬的痕迹。

在五代、宋元这些民族大融合时期,社会混乱,为了方便处理身后事,也会偶尔选择火葬。

不过,火葬在封建王朝中始终是有争议的存在。

在宋朝,不停地有士大夫上书建议彻底废除火葬,到了蒙古人治下的元朝时,虽然统治阶级不再对火葬提出异议,但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那些人还是难以接受尸体火化。

明朝后,火葬就仅仅是在少数民族中留存了。清朝的统治者满人一度盛行火葬,在入主中原后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也转为土葬。

国内为什么不能土葬(火葬把人当垃圾处理)(3)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的主体趋势是禁火葬,兴土葬的。

火葬与土葬各有优缺点,火葬将遗体火化,葬礼成本较小,但焚烧遗体会对家属的心理造成极大冲击;土葬将遗体完整保存了下来,可以保护家人的感情,但也提高了葬礼成本,浪费了土地和部分社会资源。

但在古时候,受封建思想影响,人们认为,人死后并不是结束,而是要在另外一个世界生活,为了能在另外一个世界好好生活,人们会将生前所享有的一切都尽可能地带到地下世界中去。

这样的观念深入人心,也导致火葬在中原王朝兴盛时逐渐没落,土葬却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成为主流葬法。

然而土葬的缺点在数千年的时光中暴露得非常明显,现存的帝王墓完全可以证明这一点。

河南安阳殷墟中的王陵出土了大量的陪葬品,工艺复杂的青铜器、数量庞大的玉器都用来给殷商时期的贵族做了陪葬品。

国内为什么不能土葬(火葬把人当垃圾处理)(4)

除了这些物品之外,在安阳殷墟王陵中还发现了大量的殉葬而死的人。

然而封建时代皇帝的陵墓规格更高,浪费掉的社会资源也更大。

最能代表土葬奢靡之气的当属秦始皇帝陵。这座陵墓的规模与精致程度在世界帝王级别的陵墓中都可以名列前茅。

秦始皇为了修建自己的陵墓,花费了三十九年的时间,用了七十二万人。

所修成的陵墓占地面积达到56.25平方公里,几乎将始皇生前所享有的一切都微缩复制了一份到地下世界中去。

陵墓中的陪葬品之丰厚完善远远超出了后人的想象。

墓地中甚至囊括了山川日月。

根据《史记》的记载,秦始皇帝陵地宫中的墓顶上有宝石模拟日月星辰,地上有用水银模拟出来的江河湖海。

为了保护地宫的安全,在那里还装备有暗弩,一旦不轨之徒靠近,就会触动机关,被弩机发射出来的箭射死。

除了对付活人的弩机机关外,秦始皇还带了一支军队到地下世界去。

在地宫的西侧,整齐排列着帝国的军队。

这支以泥土塑造出来的军队平均身高一米八,全部配有武器,有步兵、骑兵、弩兵和指挥作战的帷幄。

国内为什么不能土葬(火葬把人当垃圾处理)(5)

严阵以待的军队保卫着这地下帝国的安全,陵墓核心部分的机构才能更好地办公。

在靠近地宫的地方,还找到了一个文官聚集的地方,他们腰上佩戴着书写用的工具,头上带着文官常见的冠帽,随时准备处理国家的公务。

文物官系统的完备可以保证这个地下国度的正常运转,宫廷中的一些娱乐活动也因此得以无忧无虑地展开。

在地宫附近,还有为始皇表演的百戏俑,他们有的赤裸上身做出举鼎的样子,有的手部空心,呈演奏乐器之势。

秦始皇时期已经不兴活人殉葬,所以地下世界中所需要的人员就都用陶俑来代替。

事实上,“俑”的出现就是为了代替活人殉葬。

俑一般有木制的,也有陶土制成的。

工匠参考活人的形象制成俑,既能满足贵族对仆从的需要,也能为农耕国家保存劳动力,让更多的人活下来。

秦始皇陵的俑,世间罕见。

它规模大,造型美,细节精致,远超其他地方的同类物品。

这些陶俑以真实的人物为原型等比烧制,造型精美生动,千人千面,艺术价值极高。

在秦始皇帝陵中还有大量的贵金属制品陪葬,这里出土的两乘青铜车马精美绝伦。车上有用青铜做出来的流苏,根根分明,几乎就和真的线条流苏没有区别,还有一个大大的伞盖,薄薄的一层,与布制品的质地非常像。

国内为什么不能土葬(火葬把人当垃圾处理)(6)

车上还有大量的金银饰品,价值极高。

目前,秦始皇陵的地宫还没有被打开,但这些陪葬坑、陪葬墓中出土的文物都足以让人感叹始陵墓的豪奢。

后世帝王陵墓鲜有能与始皇帝媲美者,不过也大都极尽奢靡。

当然在古代皇帝陵墓的规格都是最高的,但由此也可以见得,人们在土葬上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如果把这些东西都用来投入社会生产,至少也能推动社会发展十几年。

在儒家文化成为华夏文化主流后,用在土葬上的财富就更多了。

汉朝继续实行厚葬,自帝王至各个阶层,都尽可能地将墓地修建得十分辉煌,美其名曰:荫福后人。而这些耗费在墓葬上的人力物力难以估算。

一直到封建王朝结束,中国在丧葬上耗费掉的人力物力都十分庞大。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毛主席提倡节俭,倡导火葬。

在毛主席的倡导下,中央领导以身作则,大多在去世后选择了火葬。

1997年,国务院颁布《殡葬管理条例》提出了“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此后,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国内为什么不能土葬(火葬把人当垃圾处理)(7)

各地政府也遵循中央的指导,在地方推行火葬。

推行的过程并不顺利,很多人无法承受亲人变成灰烬的痛苦,即使是冒着违反法律法规的风险也要坚持土葬。

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观念也在改变,接受火葬的人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中国人对火葬的抵触情绪已经没有那么大了。

然而就在火葬推行了几十年之后,北大教授吴飞却公开呼吁,恢复土葬。这样的建议现实吗?

恢复土葬吗?

明显不现实。

首先在意识上,在推行火葬的几十年的时间里,中国人对火葬的接受程度已经很高了,也并没有古人那种要坚定维护亲人遗体的想法。

况且,我国推行火葬的初衷是为了保护耕地,几十年来也确有成效。

我国虽然耕地面积有19.179亿亩,在世界上可以排到第三名,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仅仅只有1.46亩(2017年数据),这个数字还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

而埋葬尸体所用的土地耗费巨大,有大量的耕地浪费在殡葬上了。

最后,如果恢复土葬可能会带来浪费与迷信的复兴。

土葬与我国已经传承了千百年的丧葬文化联系紧密,有非常繁琐的礼仪步骤,现如今保留下来的礼仪虽然不多,但也还是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并且丧葬之事直接面对着死亡,而死亡又是人类感到最为神秘与恐惧的一件事。所以恢复土葬可能会造成封建迷信。

到时候,封建迷信者就会非常容易利用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迷惑心理来从事相关活动进而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国内为什么不能土葬(火葬把人当垃圾处理)(8)

当然,对于吴飞恢复土葬的建议,也有一些人支持,他们的理由是:

现存的火葬制度还不完善,几十年下来,漏洞很多。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都是在火葬与火化之间划了个等号,至于火化后的骨灰如何处理,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为了安放亲人的骨灰,人们往往会在山上挖一个坑,然后用水泥浇筑加固,最后再将骨灰安放进去。

这样的处理方式有利于骨灰的长期保存,增加了安放骨灰的墓地的稳定性。

但这样的方法,实际上与土葬一样,不断加重了人类墓地对耕地的侵占。

国内为什么不能土葬(火葬把人当垃圾处理)(9)

除此外,火葬也并不能避免旧式土葬的铺张浪费。

很多人按规定将亲人火化后,依然可以大操大办,甚至可以做到比原来的土葬更加奢侈。

这些都是火葬推行这几十年所发生的事情。

至于大家都担心的恢复土葬会让封建迷信死灰复燃的问题,土葬支持者表示,这一点无需过于担心。

他们对我国的唯物主义教育非常有信心,相信在正确的引导下,已有的成果不会被打碎。

目前为止,关于中国人身后事的“火土之争”还尚没有落下帷幕。

有相当一部分人支持恢复土葬,恢复传统。在这些人之间,甚至有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份子。

人们对于死亡以及死亡之后的事情,总是充满恐惧,所以火化的完全推行,尚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那么你的看法呢?死后愿意火葬还是土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