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宴为什么要摆4个杯子 天花板上为何藏有50名黑衣人

195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中共中央决定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9月30日,在人民大会堂大厅里,举办了一场规模盛大的庆功宴会,与会者有5000人,来自全国各地,还有不少外国政要。然而,出乎大家意料的是,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的天花板上方,竟然有50名身穿黑衣的工作人员,他们是谁?为什么会呆在天花板上?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详细了解。

国宴为什么要摆4个杯子 天花板上为何藏有50名黑衣人(1)

十年国庆,人民大会堂将举办庆功宴

1959年,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值得永远纪念的一年,4月份,荣国团获得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这是中国运动员在世界锦标赛中获得了第一个冠军。9月26日,以李四光为代表的中国石油人在黑龙江大庆油田,在克服重重困难,勘探了多年的第一口油井出油,标志着我国摘下来了“中国贫油”的帽子。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每天都在发展进步,在1950年到1953年的抗美援朝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击碎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以美国为代表的16国“联合国军”占领朝鲜半岛,威胁新中国政权的梦想彻底破灭。同时在新中国进行的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运动也收获了圆满成功。1953年-1956年,我国顺利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也从这里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紧接着,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顺利完成,新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第一辆“红旗”轿车在长春顺利生产,我国的工业发展进步飞快,国民经济也开始快速增长。可以说,新中国成立的这十年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1959年10月1日,在这个极为隆重的日子里,我国领导们肯定是要举行庆祝活动,邀请海内外嘉宾一起,为新中国庆生。

国宴为什么要摆4个杯子 天花板上为何藏有50名黑衣人(2)

1958年8月,毛主席在北戴河疗养时就提出,一定要在首都北京建立一批以人民大会堂、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国家剧院为代表的重点建筑,来向全国人民展示这十年取得的成就,这些建筑也代表着我国的国际形象。其中,人民大会堂是重中之重,建立一个人民大会堂来供党中央开会使用,并且,在每年的人民代表大会上,广大人民群众也能在人民大会堂里直接听到党中央的声音,向党中央反馈意见。

由于一年以后就是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国庆节,人民大会堂必须在1959年国庆节前投入使用,时间也很迫切,北京市规划局与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建筑设计院等众多建筑单位强强联手,号召建筑界的精英们为人民大会堂的建立积极献策。就这样,北京市打造万人大礼堂的战斗打响了。

在众多建筑师、工人齐心协力下,工程的进度很快,从选址到敲定方案,再到施工建设,仅用了10个月就基本完工。到了1959年8月底,一座既实用,又美观;既保证质量,又讲究艺术,还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人民大会堂惊艳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时间紧、任务重,举办国宴面临严峻考验

1959年的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日子,我国不仅要举办盛大的天安门阅兵和群众游行活动,还要在刚刚建成的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办国宴,这个国宴非比寻常,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元首、政要和国际友人们纷纷受毛主席邀请来到了北京,其中还有苏联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赫鲁晓夫,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委员长、金日成,以及越南劳动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国家主席、总理胡志明,他们都是新中国尊贵的客人。参加这次国宴的除了这些外国友人外,还有40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民代表,他们都是代表各行各业、各族群众受邀来参加宴会的。这些国内外受邀嘉宾加起来足足有5000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举办如此盛大规模的宴会,堪称“开国第一宴”。那么问题来了,如此大规模的宴会流程和宴会内容十分重要,和交给谁去负责设计和指挥呢?周恩来总理思来想去,终于在名单中选中了一个名叫郑连福的人。

国宴为什么要摆4个杯子 天花板上为何藏有50名黑衣人(3)

这个郑连福非同一般,时任北京饭店宴会总管。童年时代的郑连福十分凄惨,因家境贫寒,十几岁就进入北京饭店打杂,从学徒工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凭借着吃苦耐劳和聪明肯干,很快就被经理看重,给他各种机会学习宴会流程。当时的北京饭店经常聚集各种社会名流,还有很多各式各样的洋人,郑连福在实践中察言观色,逐渐掌握了中西宴会各自的流程,中西式餐饮的礼仪,还学会了很多国家的交际用语。郑连福也成为了北京饭店的“名角”,民国时期,一旦有国民党大员举办庆功晚会、生日宴会,首先想到的就是找北京饭店的郑连福来亲手负责主办宴会。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郑连福所在的北京饭店担任接待国宾、举办国宴的重要任务,很多都是郑连福亲自布置,心细入微的郑连福每次都很让中央领导们满意。就这样,对于举办宴会有着极为丰富的经验的郑连福得到了周总理的信赖,成为新中国第一次盛大国宴的“总设计师”。

由于人民大会堂8月底建设完工,郑连福接到任务后准备的时间仅有几天,时间紧、任务重、与会人数众多,这些困难让久经宴会考验的郑连福也有些犯难,更要紧的是,人民大会堂不同于北京饭店,新建成的宴会厅究竟布局如何,自己的心里还没有谱。好在,经过与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师们的几番沟通,郑连福设计宴会的思路逐渐清晰了。郑连福将举办宴会时遇到的问题主要集中为两大类,首先就是5000名嘉宾的人数实在庞大,这些嘉宾都是毛主席周总理亲自精挑细选确定的名单,不可能再删减了。郑连福发现,要是按原定计划10人一桌,那就是500桌,宴会厅的空间实在难以安排下这么多人。要想容纳下这么些人,只能使用圆桌,每11人做一桌也不会拥挤,这就给给人行通道留下了足够的空隙,从看起来也很宽敞。

国宴为什么要摆4个杯子 天花板上为何藏有50名黑衣人(4)

解决完桌子的问题紧接着就是服务员上菜的问题,这么大规模的国宴,需要前台、后厨高度配合,不亚于一次战役。5000人同时用餐,至少需要1200名服务员,虽然这些服务员都是各个单位的精英,有文化素质,专业能力过硬,但短时间内让他们共同配合还是容易出问题。郑连福想到一个好办法,那就是模仿交通岗的红绿灯,将472桌和高级领导的就餐位置划分成10个服务区,每个区配备传菜员、翻译、服务员等,所有厨房和服务员都按照红绿灯行事,按顺序有条不紊的进行,这就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经过多次演练,所有服务员配合默契,郑连福的心终于也放下来了。

黑衣人亮相,为宴会保驾护航

这时,一件棘手的事又发生了,北京市公安局的领导突然找到了正在会场忙碌的郑连福,称宴会厅存在安全隐患。原来,北京公安局的同志对宴会场地进行了安全评估,发现人民大会堂吊顶使用的木材过多,对于防火不利,并且,很多电线也缠绕在那里,宴会时用电需求极大,极易容易发生火灾,后果将不堪设想。听到这里,郑连福整个人都愣住了,此时已经是9月30日上午,距离宴会召开只剩几个小时了,换场地肯定是来不及了,即使找到适合开宴会的新场地,请柬都发出去了又该如何通知人家更换地点了呢?郑连福对于人民大会堂的构造也不是很清楚,只得带着公安局的领导找到参与设计的工程师沈渤。

沈渤听了郑连福的一番叙述,他立即向公安局的领导解释了这个安全隐患的问题,原来,当时我国钢材奇缺,在设计宴会厅的顶棚时采用了木质结构的龙骨架,建造的时候就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上面也有很多电线,的确存在着电路安全隐患,公安局的同志表示,他们也是发现了这一点才建议请示中央领导们更换场地的。沈渤微微一笑,对自己和众多工程师精心建造的人民大会堂很有信心,向众人介绍了他的解决方案。

国宴为什么要摆4个杯子 天花板上为何藏有50名黑衣人(5)

原来,在建设人民大会堂的顶部时,吊顶上的电线都穿了绝缘管子,最有可能短路的地方在电线的接头处,紧接着沈渤组织了50名有经验的老电工,在宴会开始前爬上顶棚,先对电路逐一进行地毯式的排查,排查完了发现确实没有问题,这时的沈渤有一个非常有效的想法,让这些老电工每人提一件棉袄,分片部署在宴会厅的顶棚内,只要发现电线接头处出现火花,立马给它捂灭,同时赶紧拉闸断电,如此一来,就算发生了什么问题,也能够可以予以制止,也就不会发生火灾。

沈渤的这个方案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同意,为了避免引起宾客的注意,50名工人统一着装,都穿黑色的衣服,悄悄地待在顶棚上。晚上七点左右,庆祝建国十周年的晚宴在宴会厅如期举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步入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随后,晚宴正式开始。人民大会堂的嘉宾们在宴会厅品尝着美食,欣赏着精彩的节目,谁也不会想到天花板上还有50个工作人员在目不转睛的盯着电线连接处,守护着他们呢。台下的沈渤和郑连福也很紧张,时不时望向顶棚,生怕出现意外。幸运的是,宴会进行了好几个小时,没有一处电路出现电火花,这场著名的国宴也顺利进行完毕。

1992年,人民大会堂迎来了一次崭新的装修改造,木制的龙骨结构被钢材所代替,这时的中国经济进入了腾飞发展的时期,我国有鞍钢、本钢、攀钢等著名的钢材企业,钢材对于我国来说再也不是稀缺的资源了。人民大会堂的顶棚上,再也不用藏黑衣人来保护电路安全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