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淄博六中(青未了马汀淄博六中)

我心中的淄博六中(青未了马汀淄博六中)(1)

(图片选自淄博六中官网,下同)

地处淄博市周村区的淄博六中,是一所著名的百年老校。其前身是1897年由英国传教士兴建的“光被学堂”。

我虽不是周村人,但有幸两次进入这所历史名校,都是值得永久忆念的。

1948年春天,听说周村光被中学准备复学开课,我怀着急切的心情,向父亲提出借姐姐出嫁周村(1947年底)的机会,要求去周村上学。父亲答应了。

我无比兴奋地去了周村姐家,和姐夫一起去光被学校上学。可是,比我小两岁的姐夫,上的是光被小学,而我想上的是初中。但是,光被学校的中学部在济南还没有迁回周村。姐夫就亲切地劝我:“先上着小学,等中学部迁回,再上初中。”

当时,我心里非常矛盾。既上学心切,又念念不忘上过一年初中,再回头上小学,心里总不甘心。可是,又怀着“中学部迁回”的一线希望,就勉强地留下学习等待。

我心中的淄博六中(青未了马汀淄博六中)(2)

进入光被学校,第一印象还是不错的。早就知道,光被学校是历史名校,果然,名不虚传。欧式校舍别致典雅,果树满园,环境优美。同学们也都表现出久旱逢甘霖的姿态,热情活跃。我虽心犹不甘,但还是为新的环境氛围所感染,情绪平稳。

但是,那时的光被,还是一所私立学校。每月几十斤小米的学费,对一个纯农户来说,实在是一个难以承受的负担。又适逢青黄不接的春季,我不忍心让父亲和姐姐为难,就主动提出退学。其实,内心还是那上过初中再去上小学的不甘心。于是,我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了光被小学。

不过,短暂的光被小学学习,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永生不忘国文教师王柳如先生那悠扬的朗读:“午夜,滹沱河的流水------”也记得当时的私立光被学校校长张文敷先生后来曾做过张店中学的语文教师。更多的是,1953年,我从张店中学初中毕业,考入博山中学高二级(当时淄博市唯一的高中)时,当年光被学校的同学,不少也从周村中学(私立光被改为省立)考入了同校同级同班。这也是一种殊途同归的缘份。

更幸运巧合的是,1960年秋,我从山东师范学院(现山师大)毕业,分配回故乡淄博。市教育局的分配会议,有市属学校领导参加。我初中时(张店中学,又改称淄博五中)的老校长,时任淄博六中(原周村中学)副校长王敬堂,竟一眼认出了我这个老学生,并热情地欢迎我到淄博六中任教。就这样,我便进入了这所既熟悉又新颖的“百年老校”。

那时,中小学普遍都放秋假,即农村学生回乡劳动,城市师生集体组织支援“三秋”。我到校,还没有正式分配教学任务,就随“三秋”指挥部去了周村区贾黄、高唐两个公社参加劳动。

领导安排我和一位老体育教师——蒋仁甫老师在指挥部负责宣传工作。蒋老师正是当年光被学校的老教师,我们虽不熟悉,但总算有一面之交的师生之谊。我们每天分别到各村各班的田间地头去做宣传鼓动、统计劳动数字,向指挥部汇报,编辑刻印《三秋战报》。我们配合默契。蒋老师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烟卷不离手,喝酒不要命。但那年代是不能随心所欲的。

在那三周的“三秋”劳动中,我作为还没有上课堂的新教师,曾突发奇想——利用田间劳动休息时间,适当向学生讲点课。我的提议得到殷海卿校长的大力支持,便印发了当时《中国青年报》发表的郭沫若的《邢燕子之歌》为教材,我到各班点朗读讲解。我平生教学生涯的第一课,就是这样在田间地头开始的。

“三秋”结束,我才正式进入语文组,接受高五级两个毕业班的教学工作。语文组办公室在一排欧式木镶门窗的平房的中段,前有廊檐,后有出厦,而且木地板下有大半米的通风空间,式样别致,冬暖夏凉,非常舒适。据说现在已是“百年校史展室”。

我心中的淄博六中(青未了马汀淄博六中)(3)

我很幸运。临时没有合适的双人单身宿舍,就安排我和语文教研组组长李裕德先生临时住进当年学校唯一的二层小楼的楼上,楼下是教导处办公室。那可是“百年老校”的标志性建筑啊!据说,现在已专辟为知名校友、中科院院士李振声先生事迹展室。

六十年代初,那可是特殊的年代啊!我参加工作,除教两个高中班的语文课外,还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那年代,学生来源,大多数是农村的,在校吃住,口粮不足,学校要想方设法度荒。我作为班主任,曾带领学生去西山(邹平县境内)“复收”、采荆棵种子。采回的荆种,都集中在办公楼西旁的小礼堂里。

据当时的总务主任刁长庚(原光被学校职员)说,“小礼堂就是老光被时期的教会礼拜堂。”他的夫人王铮老师是老光被的小学生,曾在小礼堂上过大课。当时是我们语文组的同事。

我在淄博六中度过了非同寻常的五年。

我心中的淄博六中(青未了马汀淄博六中)(4)

头一年,就送高五级毕业班,然后才按部就班地教高六级三年到毕业。继而接受了初、高中五年一贯制的大改班。

这期间,我经历了个人生活的特殊的“三十而立”的过程。

1962年,我二十九岁结婚,找了个小学教师,又赶上“下放农村支援农业第一线”。这对两个年轻人来说,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家属从周村小学下放到我的家乡——张店郊区农村成了公社社员。我们就过起了周村、张店两地分居的艰难生活。

到了1965年,淄博十一中在张店新建,需要老校支援新校。时任淄博市教育局副局长的原淄博六中校长殷海卿同志,就将我作为语文教研组长调来淄博十一中任教,也解决了我的两地分居的困难。

我心中的淄博六中(青未了马汀淄博六中)(5)

从此,我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曾两进两出的淄博六中这所百年老校。

2021年11月28日

我心中的淄博六中(青未了马汀淄博六中)(6)

作者简介:马汀,生于1933年10月,淄博市张店区人。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今山师大)中文系。从1960年起先后在淄博六中、十一中任语文教师。淄博市首批获得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教师。先后发表教学论文、散文、诗歌等200余篇,个人先后出版散文集《杂记与漫谈》《打磨子轶事》《农民杨玉宽》《晚霞集》《牵手集》《冬天里的收获》等。

壹点号 柳泉金融文学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心中的淄博六中(青未了马汀淄博六中)(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