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鸡有关的传统文化(由鸡产生的文化)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每天都会听到鸡鸣,公鸡报晓,母鸡下蛋,啼声高亢,构成一幅温馨的鸡犬桑麻的墟里景象,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与鸡有关的传统文化?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与鸡有关的传统文化(由鸡产生的文化)

与鸡有关的传统文化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每天都会听到鸡鸣,公鸡报晓,母鸡下蛋,啼声高亢,构成一幅温馨的鸡犬桑麻的墟里景象。

提起鸡与人类的关系,可谓久矣。

据现今研究推断,鸡的诞生是由鸟类雉科动物演化而来,1800多万年前的山东山旺鸟化石被认为是现代鸡的祖先。在1万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中发现了鸡骨,而在5千多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中更是发现了陶器鸡。由是足以佐证:此时人们已经将野生鸡驯化为家禽,与我们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我国历代对鸡的评价很高,汉代韩婴曾在《韩诗外传》中说:“鸡有五德:首戴冠,文也;足搏距,武也;敌敢斗,勇也;见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信也。”第一次给鸡授予“五德之禽”的崇高荣誉。

文、武、勇、仁、信——通俗地解释,文德:头戴冠者文也,古代文官官帽称为冠,鸡头有冠借喻文;武德:足搏距者武也,以鸡腿及鸡爪为喻,武装自己,抗拒外来之敌;勇德:敌在前敢斗者勇也,鸡善斗,不畏强敌,俨然一勇士;仁德:见食相呼者仁也,不独自占有食物,愿与同类分享;信德:报时不失信,天天打鸣,极为守时,诚实而守信。

由于鸡有如此美德,便随之产生了鸡文化。

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有吟咏鸡的诗章——《国风·齐风·鸡鸣》: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

匪鸡则鸣,苍蝇之声。东方明矣,朝既昌矣。

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

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

是说,公鸡已经叫了,上朝的官员全部到了;其实这又不是公鸡叫,而是那些苍蝇发出的嗡嗡声;东方天空蒙蒙放亮,官员们济济满朝堂;其实这也不是东方亮,而是明月散发出的光芒;虫子在头顶嗡嗡作响,愿意与你好梦同享;上朝的官员就要回来了,千万别让人厌恶你我啊!

短短的几句诗,勾勒出鸡鸣三更天后,官员们匆匆上朝的情景。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闪耀着熠熠光芒的《乐府诗集》,也辑录有《鸡鸣》诗:

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荡子何所之?天下方太平。刑法非有贷,柔协正乱名。黄金为君门,璧玉为轩堂。上有双樽酒,作使邯郸倡。刘王碧青甓,后出郭门王。舍后有方池,池中双鸳鸯。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鸣声何啾啾,闻我殿东厢。兄弟四五人,皆为侍中郎。五日一时来,观者满路傍。黄金络马头,颎颎何煌煌!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傍。虫来齧桃根,李树代桃僵。

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

在唐代,以鸡为题材进行创作的诗人很多,可以说不胜枚举。此时,也将鸡文化推向一个高潮。

南陵别儿童入京

李 白

白酒新熟山中归 ,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 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 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 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 ,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

斗 鸡

杜 甫

斗鸡初赐锦,舞马既登牀。帘下宫人出,楼前御柳长。

仙游终一閟,女乐久无香。寂寞骊山道,清秋草木黄。

古风二十四

李 白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杜 甫

纪德名标五,初鸣度必三。

殊方听有异,失次晓无惭。问俗人情似,充庖尔辈堪。

气交亭育际,巫峡漏司南。

劝学诗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岑 参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到了宋代,首推那位画家皇帝徽宗赵佶,他不仅作了名画《芙蓉锦鸡图》,还在画中题诗:

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

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

从“全五德”的高度,极力赞美“峨冠”之鸡,胜过所有的鸥鸟飞禽。

宋朝的释善珍也有《斗鸡》诗:

天宝三郎好斗鸡,醉中官锦贱如泥。

沉香亭北花含笑,不管渔阳胡马嘶。

明代皇帝朱元璋虽说胸无点墨,但在登基那天的早朝上,神采飞扬,心花怒放,恰在此时,殿外传来一声嘹亮的鸡啼,便认为吉星高照,鸡兆祥瑞,于是当场赋诗:“鸡叫一声撅一撅”,朝臣听了,觉得这叫什么诗啊,一点儿意境都没有,憋着不敢笑。接着又来了第二句:“鸡叫两声撅两撅”,官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朝堂一片哑然,有人掩口窃笑。 朱元璋不以为然,又吟出后面两句:“三声唤出扶桑日,扫退残星与晓月。”众官员听了,面面相觑,惊诧万分,没想到这位农民皇帝还有这么两下子。

明代吴承恩所著的章回小说《西游记》第五十五回“ 色邪淫戏唐三藏 性正修持不坏身”中有大公鸡战胜蝎子精的精彩描写:

行者与八戒跳上山坡,又至石屏之后。呆子口里乱骂,手似捞钩,一顿钉钯,把那洞门外垒迭的石块爬开,闯至一层门,又一钉钯,将二门筑得粉碎。慌得那门里小妖飞报:“奶奶!那两个丑男人,又把二层门也打破了!”那怪正教解放唐僧,讨素茶饭与他吃哩,听见打破二门,即便跳出花亭子,轮叉来刺八戒。八戒使钉钯迎架,行者在旁,又使铁棒来打。那怪赶至身边,要下毒手,他两个识得方法,回头就走。那怪赶过石屏之后,行者叫声:“昴宿何在?”只见那星官立于山坡上,现出本相,原来是一只双冠子大公鸡,昂起头来,约有六七尺高,对着妖精叫一声,那怪即时就现了本象,是个琵琶来大小的蝎子精。星官再叫一声,那怪浑身酥软,死在坡前。有诗为证,诗曰:  花冠绣颈若团缨,爪硬距长目怒睛。踊跃雄威全五德,峥嵘壮势羡三鸣。岂如凡鸟啼茅屋,本是天星显圣名。毒蝎枉修人道行,还原反本见真形。

明朝唐寅的《题金鸡报晓图》三首,人人皆知:

其一

武距文冠五色翎,一声啼散满天星。

铜壶玉漏金门下,多少王侯勒马听。

其二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白雪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其三

血染冠头锦做翎,昂昂气象羽毛新。

大明门外朝天客,立马先听第一声。

到了有清一代,文人墨客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鸡文化,朝野上下写诗填词者不少:

题百鸡图

乾 隆

走来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

凤凰何少尔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

鸡 声

许梦青

不甘雌伏愿雄鸣,占尽人间第一声。

有力唤回今古梦,无心数遍短长更。

逃亡幸脱怜公子,起舞齐驱促祖生。

从此预期天下白,谈经聊可答升平。

晓 窗

魏 源

少闻鸡声眠,老听鸡声起。

千古万代人,消磨数声里。

袁 枚

养鸡纵鸡食,鸡肥乃烹之。

主人计固佳,不可与鸡知。

我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有记载的文化发展史约三千多年,作为一个泱泱大国,传统文化在历朝历代都得到发展。这些文化呈多样性,不拘于某个方面,诸如儒家文化、佛家文化、道家文化等。而伴随人们日常生活兴起的文化现象也很多,有食文化、酒文化等等,鸡文化也算其中之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