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记录截图不带头像(聊天截屏见怪不怪)
聊天截屏。见怪不怪。
此前书评君的视频栏目“罗东时间”在“手机迷惑行为”系列里和书友们聊过外放、静音、“在吗”,今天增加一期“截屏”。视频截图、文章截图,都是“截屏”。在截屏中却有一类是聊天截屏。私聊或群聊被截屏,并被转发。你可能也曾收到其他人的截屏。你能接受吗?
撰文|罗东
(视频首发于西瓜视频)
看完视频,再往下看延伸内容呗~
延伸:“截屏”,从电脑到手机
如果我们注意台式机,多半会发现截屏键PrScrn在键盘上的位置并不怎么起眼。按下它,还得同时配合使用“画图”或word等文档程序的粘贴功能,才能见到截屏后的图片。
在一些笔记本键盘上,PrScrn则直接被取消。
这确实是使用率不高的键。当然,PrScrn遭冷漠的命运其实也不意味着当时就没有截屏的需要。快捷键也是一种办法。
而有意思的是,在十余年前,截屏更常见的做法反倒是打开像QQ这样的软件,在聊天窗口点击“截屏”选项,随即用鼠标拉动截取范围。其便捷性PrScrn自然无法比拟。多年后再去看,也难说这只是因为QQ的操作更便捷。不妨问一句,我们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截屏呢?聊天是其中极为普遍的一种——将群聊或其他朋友之间的聊天截屏,然后把图片随手发给正在聊天的朋友,让他们相信“确有其事”。
借用社会学家彼得·伯格与其同行托马斯·卢克曼在《现实的社会建构》中的说法,我们身边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口语、文字、图片或视频在表述的世界,有表述才存在,另一个是原本存在的真实世界。当我们用第一个世界表述第二个世界所形成的,也就是所谓“知识”。要让听者认同、信任这些表述,说话者就需要不断提高说服力。这也是知识自我辩护的过程。
《现实的社会建构》,[美] 彼得·伯格、托马斯·卢克曼 著,吴肃然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3月。
过去,引人注意的是不同的知识谁更严谨,谁更让人信任,而在传播学家麦克卢汉等人关于“媒介即讯息”的观点后,越来越多的人都能看到一个浅显的道理。在口语、文字、图片或视频几种形式之中,每一种都经常被认为比前一种更可靠,反之,每一种都比后一种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如果彼此没那么信任,口头上说的、键盘上敲下的,不如截屏生成图片使人相信。在语言和文字被质疑过度修饰加工、被不信任的情景下,图片的可信度反而会高。实际上,在截屏这一过程中,人仍然可能选择截取哪些、规避哪些。
截屏也因此可以将聊天作为一种事实。即便不是为了呈堂证供,在新闻事件或公共讨论中,也更可能得到陌生人的信任,并获得其他人的支持。
到智能手机全面兴起之时,截屏操作已经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简单。比如,可设置为同时按下音量键和待机键,也可设置热键,最简单的如敲一敲手机背壳就能完成一次截屏。这是PrScrn做不到的。随手就能分享一件事、一组聊天。
如果有人在朋友之间也经常转来聊天截屏,大概不是因为缺乏耐心,懒得在对方身上花时间用语音文字转述,就是还缺乏一些信任,担心只有图片才能让对方相信。没有转述,只有聊天截屏的流行。这是尴尬的。你觉得呢?而这一切还不包括聊天截屏中更尴尬的隐私边界。
本文校对:危卓
来源:新京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