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产生的原因(气候是影响长江流域盛夏枯水的主要因素)

□ 长江日报记者杨佳峰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域位于我国南方,水资源相对比较丰沛,但是今年特别反常据气象预测,长江流域旱情可能持续发展,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产生的原因?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产生的原因(气候是影响长江流域盛夏枯水的主要因素)

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产生的原因

□ 长江日报记者杨佳峰

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域位于我国南方,水资源相对比较丰沛,但是今年特别反常。据气象预测,长江流域旱情可能持续发展。

水利部17日发布的信息:长江流域降水60年来最少;长江上游来水72年来最少;洞庭湖水位8月4日低于枯水位,这是自1971年以来最早的;鄱阳湖8月6日出现枯水位,这是该湖泊自1951年以来出现最早的枯水位。

武汉大学珞珈讲座教授、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陈进分析,历史上,长江夏枯现象也出现过,如1978年、2006年都出现过今年这种情况。长江流域出现夏秋连旱概率最大,严重干旱周期大约20年左右一次。今年比较特殊的是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加重了干旱的影响,这种情况罕见。以下为长江日报记者对话陈进——

记者:今年,影响长江流域的盛夏枯水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是气候原因还是环境变化?

陈进:影响长江流域的盛夏枯水的主要因素显然是气候原因。长江流域干旱具有周期性特点,根据15世纪到20世纪500多年的历史资料统计,长江流域发生重旱以上事件平均7~8年一次,其中中下游地区发生极旱频率大于上游,大约23~27年一次,而上游大约65年一次。新中国成立后70多年来,发生重旱及极旱的年份分别为1959年、1978年、2006年和2011年。从发生时间看,最常见是夏秋连旱,其次是春夏连旱。长江流域传统的干旱缺水地区主要在四川盆地、滇中地区、黔中地区、湖南衡邵地区、江西赣南地区、汉江唐白河地区和湖北鄂北岗地等。

今年干旱成因主要是受周期性的拉尼娜现象影响,地球北半球入夏以来,大气环流异常,欧亚大陆大范围出现高温少雨,长江流域梅雨期短,副热带高压长时间控制在长江上游川东、重庆到中下游地区,深入陆地台风少等综合因素造成。

记者:8月17日水利部召开长江流域抗旱保供水保秋粮丰收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长江干流及洞庭湖、鄱阳湖水位较常年同期偏低4.85~6.13米,创有实测记录以来同期最低”,这句话如何理解?

陈进:长江及两湖地区水文站点建立有先后,最早是汉口站,1865年建立,其他站点都晚。洞庭湖、鄱阳湖有实测资料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估计只有60~70年以来的。还有一个词“同期”是指历史上的8月17日,不代表其他日期。历史同期如果指某日,问题并不严重,如果指某月或者整个汛期平均水位历史最低,问题才是严重。

记者:过去鄱阳湖、洞庭湖水位大幅下降往往在冬季,而今年却在盛夏,为何形成这个局面?主要原因是什么?

陈进:主要原因是入夏以来,长江及鄱阳湖、洞庭湖流域降雨量较常年显著减少。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和水利部统计:7月份以来到8月15日,长江流域降雨量较常年偏少四成,江河来水也偏少两到八成,不仅鄱阳湖和洞庭湖出现类似枯季水位,长江干流主要水文站水位都比常年偏低很多。鄱阳湖地势高于长江,鄱阳湖流域的五河(赣、抚、信、饶、修)来水一般占到鄱阳湖入流的85%,五河来水大幅减少,加上长江水位也偏低,所以鄱阳湖提前进入枯水期。洞庭湖来水包括四水(湘、资、沅、澧)和长江荆南三口等7河,这些河流来水都偏少,所以洞庭湖继鄱阳湖后也进入枯季水位。

记者:长江沿线有包括三峡大坝、葛洲坝在内的大型水利工程,今年如何发挥调节作用?长江流域水循环有何特点?

陈进:这个问题存在偏差,葛洲坝没有调节能力,属于日调节水库,没有能力向下游补水。三峡水库库容虽大,但它是季调节水库,主要增加枯水期(每年12月~次年5月)长江中下游水量,在汛期(6月~9月)一般在汛限水位(145米)附近运行,主要目的是调蓄洪水。现在三峡水库水位在146~147米左右,没有多少富余水量增加下泄水量,长江上游干流大型水库调节性能也基本一样,但即使这样,长江上游水库群仍然在发挥潜力,向中下游补水抗旱。

长江流域水循环特点是水热同步,一般夏季暴雨和洪水多,枯季降雨少和径流少,这时期上游水库群可持续增加下泄流量,向下游补水。今年属于典型干旱年,气候异常,夏季梅雨期短,到目前也没有台风深入内地,所以出现夏枯现象。

来源: 长江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