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与施琅哪个厉害(长大了和郑成功对着干)

施琅从小不爱看四书五经,学习不好,所以干脆不读了,去学舞刀弄剑。

怕就怕武人爱习武又爱读兵书,因为这种人很可能成为大将军。

施琅就是其中之一,他酷爱兵书,跟随老师学习兵法多年,众多兵法都精通。

施琅十七岁那年,投军入郑芝龙麾下。

郑成功与施琅哪个厉害(长大了和郑成功对着干)(1)

施琅像

从军曲折

郑芝龙就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爹。郑芝龙在明末没人管时期成功成为东亚和东南亚海盗头子,在各国经商,且拥兵自重,1627年已有700艘船。语言天赋也是一等一,不仅母语闽南语,甚至连日语、荷兰语、西班牙语都十分精通。

郑成功与施琅哪个厉害(长大了和郑成功对着干)(2)

影视剧中的 郑芝龙

天启六至七年(1626~1627年),闽南大旱,郑芝龙心肠好,不忍百姓受苦,于是自掏腰包,率众登台湾岛开垦农田。之后每次闽南大旱,郑芝龙都率民众迁徙台湾。之后也渐渐兴起了大陆移民台湾的热潮。台湾岛和郑家人的关系越来越深。

时下郑芝龙有部众3万余人,船只千余艘,可以说是南明政权最有力量的一支部队了。

郑成功与施琅哪个厉害(长大了和郑成功对着干)(3)

可是郑芝龙或许是商人出身,又或许是年纪大了想求安稳,并不想打仗。清廷招降,许以他闽粤总督,他明知是假象,竟然同意了。他不仅自己同意,还天天在孩子耳朵面前吹气,为安抚郑成功,清朝对投降的郑芝龙优待有加,郑芝龙数次奉令命郑成功归顺。之后又派遣其弟郑世忠持郑芝龙书劝降。郑芝豹、郑彩皆降,唯郑成功不降。

郑成功看得很透彻,他说:“我一日未受诏,父一日在朝荣耀。”

郑成功与施琅哪个厉害(长大了和郑成功对着干)(4)

位于福建泉州的的郑成功像 威风凛凛

一面自己父亲一直劝自己不打仗,一面清军又继续南下。没办法,清军随后占领福建,郑成功只能退守厦门岛,金门岛。

不仅是郑成功,施琅更蒙了。施琅作战勇猛,用兵沉着冷静,每到作战的时候肯定是身先士卒,屡立战功。自己是明人,莫名其妙变成了清人。他空有一身本事,在军中却过得很窝囊。

1646年(顺治三年),李成栋奉调由闽浙入粤,攻打抗清义师,施福率施琅梁立等及五千兵马随征,闽将作战勇猛,大破敌军。可是李成栋歧视闽将,在奏疏中说从福建带来的施琅等官兵“脆弱不堪,无资战守”,更想解散闽军。施琅寄人篱下,苦不堪言。

郑成功与施琅哪个厉害(长大了和郑成功对着干)(5)

截图源自@百度百科

苦一点没关系,要我命就不行。

1648年(顺治五年),闽将们跟从李成栋反清复明,施琅在遣回福建途中遭李成栋部将暗算,且战且退,一个多月后才脱身。

之后施琅投身郑成功,二人兼具才学,能力和抱负,一拍即合。

但是历史告诉我们,能人之间的背后,往往是仇人,因为能人都不相信其他人的能力。

龙虎相争

1651年(顺治八年),施琅随郑成功下广东南澳勤王,但二人意见严重不合,郑成功想“不走水路走陆路,沿途打砸抢烧,好整点军饷”,施琅认为不妥,死活不同意。郑成功很不高兴,削施琅兵权,令施琅以闲暇人员返回厦门。

施琅在广东时曾经委婉地提请郑成功注意主力西进后,后方兵力单薄的危险,郑成功可能是当老大当久了,听不得不同意见,解除了他的兵权。

施琅返回途中遇见清军马得功偷袭厦门,守厦门的郑军主将郑芝莞惊慌弃城溃逃。身为军人,这遭遇战不能不打。当时施琅亲率身边六十余人主动抵抗清军,勇不可挡,杀死清军主将马得功之弟,差点活捉马得功,清军率残兵败将仓惶逃离厦门。

郑成功与施琅哪个厉害(长大了和郑成功对着干)(6)

清代厦门地图 截图源自@台海网

此时在南澳的郑成功见军心动摇,继续打仗不现实,遂班师回厦门。

回了厦门,施琅心想,虽然我俩意见不合,但是我支援厦门有功,不然你这根据地就没了,你怎么也要把兵权还给我。但是他高估了人的心眼。

郑成功回到厦门论功行赏,奖白银二百两。可是,郑成功对施琅的傲慢却怀有戒心。尽管郑成功肯定了他在厦门迎战清军的功绩,却不肯归还他的兵权。

施琅气不打一处来。好言相劝反而被削职,奋力救城反而被雪藏,是个人心里都不平衡。

事还未过三,施琅此时还没死心,又向郑成功报告自己心灰意冷,想去当和尚,借以探测郑老大对他的态度。

可是老大不为所动,叫他另行募兵。施琅见老大对自己彻底死心了,自己也死心了,一气之下剃光头发,不再参见郑成功。

龙虎反目

1652年(顺治九年),曾德事件导致施琅与郑成功公开决裂。

自从郑芝龙降清后,郑氏部将曾德过的窝囊,在郑成功军中受施琅节制。恰逢施琅被削去兵权,曾德想着自己不能烂死在雪藏之人的麾下,利用关系投入郑成功营中充当亲随,史书言“恃郑氏亲昵,逃于郑所”。

施琅听到消息后,脑门都要气炸了,在施琅看来,这相当于逃兵加投敌了,作为将领哪能受这气,派人把曾德捉回斩首。郑成功命令施琅不能杀,施琅理都不理,催促人立马把他杀了。

这个行为也把郑成功脑门气炸了,施琅不听我命令,公然斩首自己部队旧将,加上之前自恃清高在我耳边乱发言,没了兵权就折腾,最后连我见都不见,不是想反是什么?于是郑在五月二十日下密令逮捕施琅之弟施显,同时,命部下领兵包围施琅住宅,将施琅和他的父亲施大宣拘捕

施琅被捕后,在亲信部将和当地居民的掩护和帮助下逃到大陆。

郑成功随后得知施琅已经逃入清方辖区,这下可踩到郑的真正禁区了。老爹跑去清廷我不能忍,何况你一个处处与我为敌的手下?于是愤怒的郑成功在七月间把施大宣、施显处斩

从此郑成功成为施琅的杀父仇人兼杀弟仇人。二仇并行,不共戴天都不够。施琅死心塌地归入清廷,死命与郑氏为敌。

未能有一战

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永历十二年),郑成功第一次北伐,却遭遇飓风,铩羽而归。

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永历十三年),郑成功第二次北伐,开始捷报连连,不久包围南京。之后中清军缓兵之计,大败,多名大将身死,战斗力大减,最终退守厦门。

郑成功与施琅哪个厉害(长大了和郑成功对着干)(7)

郑成功北伐路线 截图源自@百度百科

郑成功常年征战,船都拿来打仗了,不能像父亲一样好好搞运输业。大败之后很缺钱,没军饷发,士兵要是哗变就完了。可是厦门太小,也没个大的根据地好好振兴自己的老本行,于是有人建议拿下被荷兰人占据的台湾。

1661年4月(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农历三月),郑成功留下儿子郑经防守厦门、金门,自己则亲率将士二万五千、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横渡台湾海峡,向台湾进军。

攻下台湾之后,改名东都明京。

郑成功此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在日后被奉为民族英雄。

郑成功与施琅哪个厉害(长大了和郑成功对着干)(8)

收复台湾路线 截图源自@百度百科

根据地有了,统治还没开始呢,自己的命突然到头了。

也是1661年,顺治帝驾崩,清廷换人,当权者鳌拜听从建议,自山东至广东沿海二十里,断绝郑成功的经贸财源;毁沿海船只,寸板不许下水;同时斩成功之父郑芝龙;挖郑氏祖坟。

这下郑成功也体会到了施琅的痛,可是郑成功的心眼总比施琅小些。施琅逃走了另做打算,韬光养晦,郑成功是直接气病了。自己病了儿子还给自己添堵,其子郑经又在澎湖与四弟的乳母私通。这下内忧外患,急火攻心,死前大喊:“我无面目见先帝于地下”,抓破脸面而死,年仅三十九岁。

相反施琅这个阶段就很惨了。1656年(顺治十三年),施琅授予同安副将的职务。后调北京任内大臣期间,甚为贫苦,依靠妻子在北京当女红裁缝贴补家用。

直到1659年(顺治十六年),清廷升任施琅为同安总兵。1662年(康熙元年),施琅升任为福建水师提督。上书康熙将台湾纳入清廷版图。康熙开始有了想法。

1667年(康熙七年)又上书收复台湾,遭鳌拜等右派抵制。施琅还是不能复仇,但他没有放弃希望,在京之日,他密切注视福建沿海动向,悉心研究风潮信候。

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十月,清廷平了“三藩”之乱,施琅终于在李光地等大臣的力荐下,复任福建水师提督之职,加太子少保衔。回到厦门后,废寝忘食,整船练兵,兼工制造器械,亲自挑选工匠和船只,历时数月,重整水师,万事俱备。

郑成功与施琅哪个厉害(长大了和郑成功对着干)(9)

截图来自@宜城教育资源网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攻澎湖,二十二日拿下澎湖,郑军余部逃回台湾岛。

八月十三日,施琅率领舟师到达台湾,接受郑成功之孙郑克塽的受降。

为什么一直说郑成功心眼小些呢,因为要等到现在作对比。

施琅入台之后,不计杀父杀弟之仇,主动祭拜郑成功之庙,肯定了郑氏父子经营台湾的功绩,称郑氏收复台湾是为国为民尽职的举动。

要演就演到底。祭拜完成之后,施琅哽不成声,热泪纵横。郑氏官兵和台湾居民无不感动。

最终施琅和郑成功都未能一战,可是最后,施琅接受了郑成功孕育的果实,兵不血刃入主台湾,消灭了郑氏的统治,成为最终的赢家。

二人的相争的对错,很难辨析。二人的功绩,有目共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郑芝龙”,“郑成功”,“施琅”词条。

(喜欢本文的话麻烦顺手点个赞,感谢关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