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见女儿最后一面(邓稼先给女儿留学前的嘱咐)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女儿邓志典在去美国读研前的一天,父亲突然问她:“你看过《走向深渊》这部电影么?”这部电影讲述女大学生阿卜莱在欧洲求学期间,因贪图享受被情报机关所利用,并将她在火箭基地工作的男友拖下水的故事。女儿立刻明白了:“爸,我不会的。”邓稼先用最简单朴素的方式教育着自己的孩子。

邓稼先见女儿最后一面(邓稼先给女儿留学前的嘱咐)(1)

1953年,邓稼先与北京医学院的许鹿希结婚,他们的婚房则在科学院宿舍,校门到车站有一段无人的荒地,每晚邓稼先都会骑着车子来接许鹿希……

1954年10月,他们有了一个女儿,取名邓志典;两年后又有了一个儿子,取名:邓志平。两个小宝宝的降生,让这个小家庭更加其乐融融。

每天下班,邓稼先第一件事就是和孩子们玩耍,当女儿刚会叫一声“爸”的时候,他总是要抱起来,让她一声又一声地喊。后来孩子会说话了,他还是让女儿重复地叫“爸爸”,然后拓展成:“好爸爸”“非常好爸爸”“十分好爸爸”……

邓稼先见女儿最后一面(邓稼先给女儿留学前的嘱咐)(2)

这时的邓稼先仿佛也变成了一个孩子。可能他们也没想到这是他们人生难得的幸福时光,再厮守已是28年后。在那艰难的岁月,许鹿希很快发现,邓稼先变了。

1958年秋天,一向开朗活泼的邓稼先突然变得沉默起来,到家也很少说话了,眼神空落落的,似乎不在地球上。原来这年中秋,钱三强给邓稼先一个放‘大炮仗’任务,他在构思,他在演算,他在头脑里无时无刻不在推导一个个公式……

就这样,邓稼先和战友们夜以继日地,使用最原始的工具,揭开了谜底,绕过了苏联人错误的数据,完成了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

邓稼先见女儿最后一面(邓稼先给女儿留学前的嘱咐)(3)

而这期间,两个孩子可吃了不少苦,有一次邓稼先向往常一样,深夜翻过铁栏杆回到家门口,却看到5岁的女儿搂着3岁的儿子,在房门外的楼梯台阶上睡着了。看到这一幕邓稼先深深地自责了,一忙起来居然把妻子值夜班不在家,晚饭时要给孩子开门的事情都忘记了。邓稼先抱着两个孩子上了床,看着熟睡的孩子,自己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才好。

做核武理论研究的这6年,是邓稼先和他同事们一起学习和探索的6年,也是陪伴孩子成长唯一的6年。

邓稼先见女儿最后一面(邓稼先给女儿留学前的嘱咐)(4)

这时期,邓稼先时常带着儿子和女儿读一读书,天黑的时候常带着孩子去捉蛐蛐,他还向儿子不断地传授经验。逢年过节,就带孩子在晒台上放鞭炮,看谁丢得又远又准……

调皮的孩子们时常把衣服搞脏,妻子难免会说几句,邓稼先总是开口袒护:“孩子嘛,不要管得太死,我小时候也是这样的。”

虽然把孩子们当作手心里的宝,但是在有些问题上邓稼先还是选择了“不作为”。女儿邓志典十五岁的时候,独自一个人就去年千里之遥的内蒙古锻炼,在一家纸箱厂当工人,一干就是4年。有一次,邓稼先好不容易回到家,看到家里空空如也,妻子在天津,儿子在姥爷家……他的世界突然间有点冷。

邓稼先见女儿最后一面(邓稼先给女儿留学前的嘱咐)(5)

一次核试验结束后,邓稼先没有回北京,而是坐了几天几夜的火车,又步行二十多里地去看女儿。女儿比以前更懂事了,但那里条件非常艰苦,连队的粮食吃完了,女儿曾连吃一个星期的野菜糠窝头,还要干挖水渠之类的重活。看着女儿原先乌黑浓密的头发变得细黄,狼吞虎咽地吃着自己节省下来的肉罐头,心里有一丝苦涩……

实际上,以邓稼先“娃娃博士”和“国宝专家”的身份,可以有很多种办法把女儿调回去,但是最终女儿还是最后一批按文件回北京的,依旧是当了一名普通工人。

邓稼先见女儿最后一面(邓稼先给女儿留学前的嘱咐)(6)

不是邓稼先狠心,那时候他也每时每刻都在思念孩子。女儿小时候生病,邓稼先为她输过血,长大了也让邓稼先十分牵挂。在马兰基地看到牛羊走过来,他就会想起远在内蒙牧区的女儿,就驻足向女儿所在方向眺望。

但是在人生的关键点上,邓稼先倾尽全力帮助儿女。1978年,恢复高考,机会来了!但是女儿典典已经13年没有摸过书本,想要参加高考就必须去补课。典典去摘过一位物理教师,但是人家问了问基本知识,知道很难在半年里赶上初高中课程,就拒绝了帮助。

邓稼先见女儿最后一面(邓稼先给女儿留学前的嘱咐)(7)

刚好邓稼先有三个月在北京工作,就连忙骑着自行车去旧书摊找教材,最终只找到30年代的教科书,虽然是文言文写的,很生涩,但是讲的不错。那时候女儿晚上下班先睡到11点,父亲回来的时候,就一起学习。

邓稼先每晚给女儿讲物理,常常讲到凌晨三、四点,父女两人一起拼了3个月,这3个月,典典难,邓稼先也难。搞尖端科学的邓稼先教授初高中知识还是比较难受的,后来,邓稼先自己回忆说:“教中学比教大学难。”

邓稼先见女儿最后一面(邓稼先给女儿留学前的嘱咐)(8)

当女儿因为外界嘈杂的环境不能静心的时候,邓稼先送给她一首陶渊明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女儿心领神会。1978年,姐弟俩同时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

大学毕业后,邓志典去美国读研究生前,邓稼先对儿女说出了文首那段话,这样的家风和教育一直影响着儿女们。儿子邓志平在一所高校任职,继承了父亲的生活态度和工作作风,为人也非常低调。他在回忆中说:“在我的父亲身上,我看到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坚持与执着”“我在父亲那里学到了一种平凡而安静的生活态度”。

邓稼先见女儿最后一面(邓稼先给女儿留学前的嘱咐)(9)

1986年,62岁的邓稼先于北京逝世,邓稼先永远地离开了他热爱的事业,他临终留下遗言:“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妻子许鹿希将他生前奖金全部捐献出来,作为奖励年轻科学家奖金,钱不多,但是确实每一位科研工作者最骄傲的事情。

“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每当我读《写给中国孩子的榜样故事》的时候,都被邓稼先的精神所深深感动:“家风正,则为官清;家风劣,则为官浊。古往今来,几乎无不如是。”

邓稼先见女儿最后一面(邓稼先给女儿留学前的嘱咐)(10)

阅读榜样的故事,追寻这样的“明星”,不但让我们的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能让们走好人生路,十分建议大家给孩子读一读《写给中国孩子的榜样故事》,重点好物我先给大家圈出来。

丛书中详细讲述了邓稼先、钱学森、华罗庚等十位享誉世界的科学家的奋斗经历,他们从小到大的经历,遇到的很多成长、抉择问题,跟孩子已经遇到,未来会遇到的无不一二。

这套书,贵在真实,贵在还原,让我们的孩子哪怕跨越几十年的时间,也能够跟这些巨人们产生情感的共鸣,并且被鼓舞,被安慰,生出更大的勇气去奋斗,成为国之栋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