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

温馨提示:本推文包含26篇文献,预计阅读时间约26min,大家挑感兴趣的关注。p.s.文末会附有过去三周周报链接。

1. Angew. Chem. Int. Ed.:使用吡啶硫醇钴络合物在低过电位下电还原CO2为甲酸酯

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1)

通过电催化将CO2还原为具有附加值的产品,可以替代化石燃料的使用。然而,以合理的能量成本(例如使用较低的过电位)进行这些转换,仍然是一个重大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分子催化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可以通过调节其配位球和配体来精确控制其活性和选择性。为此,作者研究了一系列廉价的吡啶-硫醇钴(III)络合物作为CO2还原的电催化剂。研究了配体和质子源对活性的影响。联吡啶-双(2-吡啶硫醚基)钴(III)-六氟磷酸酯是高选择性甲酸生产的催化剂,其超低电势为110 mV,TOF为10 s-1。详细的电动分析与密度泛函理论相结合,建立了反应机理。催化剂通过形成稳定的Co羰基配合物而失活,但活性物种可在氧化和释放配位CO后再生。

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2)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nie.202006269

2. Angew. Chem. Int. Ed.:通过钳子机制电还原金属纳米孔中的二氧化碳

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3)

具有纳米孔的金属催化剂有利于提高活性和选择性,而其背后的原因一直不清楚。在这项工作中,采用多孔锌纳米颗粒(P-Zn)作为模型催化剂来研究金属纳米孔的催化行为。原位X射线吸收光谱、原位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密度泛函理论(DFT)分析表明,纳米孔的凹面像钳子一样,可以同时捕获和夹持CO2和H2O,从而降低了CO2电还原的能垒。钳形机制赋予P-Zn较高的法拉第效率(98.1%),相对于RHE,电势为-0.95 V。此外,DFT计算表明,Co和Cu纳米孔也表现出钳夹行为,这表明该机制对于金属纳米孔是通用的。

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4)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nie.202008852

3. Angew. Chem. Int. Ed.:钴纳米颗粒催化醇中C-C键连续断裂以获取酯

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5)

C-C键的选择性断裂和功能化在有机合成和生物质利用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但是,由于C-C键是惰性的,通过控制裂解功能化仍然困难且具有挑战性。在本文中,作者描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有效方案,该方案以分子氧作为氧化剂,使用钴纳米颗粒催化剂可以破坏醇中连续的C-C键,以形成减少一个或多个碳原子的酯。包括不活泼的长链烷基芳基醇在内的各种醇类都会经历相邻的-(C-C)n-键的顺次连续断裂,产生相应的酯。催化剂使用了七次而活性没有降低。表征和对照实验表明,钴纳米颗粒作用于C-C键的连续断裂,以获得显著的催化活性。

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6)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nie.202008261

4. Angew. Chem. Int. Ed.:在反应条件下通过金属载体电子转移控制CO2加氢选择性

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7)

调整CO2加氢选择性以获得目标化学品和燃料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仍然缺乏对控制选择性性质的基本了解,这为催化剂设计和开发中提出了挑战。在这里,作者报告了在常压CO2加氢反应中的新发现,该反应可以通过简单地改变TiO2载体的晶相(锐钛矿型或金红石型TiO2)或改变锐钛矿型TiO2上的金属负载来完全改变选择性。Operando光谱和NAP-XPS研究表明,决定性因素是从金属到载体的电子转移,这改变了CO中间体的吸附和活化。基于这一新发现,不仅可以调节CO2加氢选择性,还可以调节其他重要反应中的催化性能,从而通过合理的设计为高效催化剂开发开辟道路。

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8)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nie.202003847

5. ACS Catal.:在低温CO氧化中,高性能Pt/Al2O3催化剂活性位点的鉴定

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9)

由于竞争性Langmuir-Hinshelwood工艺的限制性,负载在惰性基质上的Pt物种在低温CO氧化方面未获得令人满意的性能。在这里,作者开发了一种在Al2O3上负载的Pt纳米簇催化剂,该催化剂在-20℃时具有极高的活性和100%的CO转化率,比目前市售催化剂高几个数量级。详细的催化剂表征表明存在金属Pt位点和与Pt/Al2O3中的OH物种相关的带正电荷的位点。实验数据和理论计算均表明,吸附在Pt(OH)扭结位点上的CO与覆盖Pt0梯级位点的OH物种发生反应释放出CO2。之后,O2活化以再生OH。OH物种的存在以及Pt扭结和平台位点之间的协同作用导致了CO氧化的超低反应势垒。

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10)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catal.0c02253

6. Angew. Chem. Int. Ed.:揭示FeNi羟基氧化物BiVO4光阳极用于析氧的活性和稳定性来源

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11)

对于太阳能光电化学(PEC)装置来说,了解析氧反应(OER)助催化剂的形成起源和活性位点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能有效地从水中生成氢。在此,我们采用了一种简单的pH调节方法在BiVO4光阳极上原位生长FeNi羟基氧化物超薄层,产生了目前已知的最高PEC活性之一,为5.8 mA cm−2(1.23 V RHE,AM 1.5G),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更重要的是,对比实验和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都清楚地表明,选择性地形成Bi-O-Fe界面键有助于增强OER活性,而V-O-Ni界面键的构建有效地抑制了V5 离子的溶解,促进了OER的稳定性。因此,FeNi羟基氧化物的铁镍协同作用显著提高了BiVO4光阳极的PEC水氧化性能。这些结果为双金属OER助催化剂的关键作用提供了独特的见解,这对高效PEC装置的设计和构建有重要的影响。

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12)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nie.202008198

7. J. Am. Chem. Soc.:高效电催化CO2在纳米缺陷铜纳米薄片上生产乙烯

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13)

二氧化碳是一种容易获得和再生的碳资源,其电化学合成化学物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对于理想的C2产品,如乙烯,实现高的产物选择性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本文设计了具有纳米级缺陷(2-14nm)的铜纳米片,用于二氧化碳电化学合成乙烯,法拉第效率高达83.2%。实验证明,纳米级缺陷可以丰富电催化剂上的反应中间体和氢氧根离子,从而促进C-C偶联形成乙烯。

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14)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jacs.0c06420

8. Angew. Chem. Int. Ed.:通过卤化调节苯并噻二唑基共价有机框架增强光催化水裂解:微小的变化造成巨大的差异

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15)

二维共价有机框架(2D COFs)是一种新型的晶体多孔聚合物,由于其可预先设计的结构和量身定制的功能,已被公认为太阳能转化为氢能的新平台。在此,我们证明对典型光活性2D COF(Py-HTP-BT-COF)化学结构的轻微调节,通过氯化(Py-ClTP-BT-COF)和氟化(Py-FTP-BT-COF),可显著增强光催化析H2效率(Py-ClTP-BT-COF的析氢速率为177.50 mmol h-1,表观量子效率(AQE)高达8.45%)。实验和计算结果表明,光活性苯并噻二唑基团上的卤素调节可以有效抑制电荷重组,显著降低聚合物表面上H中间体(H*)形成相关的能垒。我们的研究结果为设计和合成高活性有机光催化剂提供了新的前景,这些催化剂可用于太阳能到化学能源的转换。

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16)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nie.202006925

9. Angew. Chem. Int. Ed.:室温下光诱导催化C-H芳基化

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17)

室温钌催化的C-H芳基化是在可见光下完成的,不需要额外的光催化剂。钌催化C-H功能化方案的稳健性体现在广泛的敏感官能团、综合有用的吡唑、三唑、敏感核苷和核苷酸,以及多重C-H功能化。通过详细的计算和实验机理分析,确定了双环金属化钌配合物是光氧化钌催化的关键中间体。计算表明,原位形成的光活性钌物质更好地经历了内球电子转移。

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18)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nie.202003035

10. ACS Catal.:二氧化铈催化剂上的生物质、其衍生物和下游化学品的转化

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19)

近二十年来,由于化石资源减少、价格波动和气候变化带来的能源和环境危机,生物质原料的高价值利用逐渐引起广泛关注。生物质的催化转化通常包括C-C和C-O键的串联活化和裂解。有些步骤发生在水相中,需要高耐水性的催化剂。具有氧化还原和酸碱协同催化位点的耐水二氧化铈尤其在生物质升级方面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可逆的Ce3 /Ce4 氧化还原对和氧空位的存在提高了其氧化还原能力,从而提高了催化活性。此外,它的酸碱性质使其可用于酸碱催化反应。酸碱位点的强度或浓度是可调节的。它具有独特的耐水性,可应用于稀生物质水溶液的转化。在此基础上,我们总结了在纯CeO2、掺杂CeO2和负载金属催化剂的CeO2上的生物质原料、来源于生物质的平台分子及其衍生物和下游化学品的高价值利用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20)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catal.0c01900

11. Angew. Chem. Int. Ed.:使用鲁棒的Ag27簇基二维金属有机框架化学固定CO2

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21)

铸造金属(Cu、Ag、Au)基催化剂在有机合成化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稳健的非均相银基催化剂由于其高光敏性和化学不稳定性而难以获得。在此,前所未有的双S2−模板Ag27团簇被5,10,15,20-四(4-吡啶基)卟啉(TPyP-H2)配体稳定,提供了一个鲁棒的2D金属-有机框架(Ag27-MOF)。这种银簇组装材料是一种高效的(TON>1000)多相催化剂,用于在大气压下终端和内部炔丙基胺与CO2的环化。密度泛函数理论(DFT)的计算表明,Ag27-MOF中的鞍状金属节点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和较宽的底物范围,其特点是具有高密度银原子的易接近平台,可以作为p-Lewis酸位点,从而激活C≡C三键。因此,不同的空间受阻的炔基底物可以通过与这些阳离子银中心的p-相互作用有效地激活。本研究不仅为基于银簇的二维MOF材料的组装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而且为高效银基多相催化剂的合理设计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22)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nie.202007122

12.Nat. Mater.:用于燃料电池阴极氧还原反应的P区单金属位点锡/氮掺杂碳催化剂

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23)

本文报道了在酸性条件下在燃料电池阴极上对分子氧进行电还原的p区Sn基催化剂的发现和分析。该催化剂不含铂族金属,并包含由氮配位的单金属原子活性位点。所制备的SnNC催化剂在固有催化TOF和氢空气燃料电池功率密度方面达到并超过了最新的FeNC催化剂。在低于0.7 V的电池电压下,SnNC-NH3催化剂的电流密度比FeNC-NH3高40-50%,并具有对四电子还原途径的极高选择性以及Sn的Fenton惰性等优势。一系列分析技术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相结合表明,具有适中的氧化学吸附特性和低吡啶基N配位数的锡Sn(Ⅳ)Nx单金属位点可作为催化活性部分。SnNC阴极催化剂在实际的氢空气燃料电池条件下,特别是经过NH3活化处理后,具有优异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使其成为当今最先进的铁基催化剂的有希望的替代品。

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24)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63-020-0717-5

13.ACS Catal.:通过动态电催化调节的共振促进的甲酸氧化

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25)

人们普遍认为效率高的催化剂可以使分子更有效地转化为有用的产品,并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然而,由萨巴蒂耶原理定义的静态催化剂性能的极限激发了催化剂设计的动态方法,即催化剂在不同的高能态之间振荡。本文通过在Pt上甲酸的电催化氧化实验证明了动态催化共振的概念。通过方波以不同的频率(10-3 <f <103 Hz)在0和0.8 V NHE之间的电动势振荡,在100 Hz时TOF增加到〜20 s-1,比最佳恒电位条件更快一个数量级(20x)。加速的动态催化归因于非法拉第甲酸脱水至低电位下表面结合的一氧化碳,随后在高电位下发生表面氧化和二氧化碳脱附。

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26)

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catal.0c02201

14.Nat. Commun.:现场原位时间分辨X射线吸收光谱揭示高选择性CO2还原的化学性质

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27)

现有的研究中,铜电催化剂显示出可选择性地将二氧化碳还原为碳氢化合物。然而,由于缺乏基于时间分辨光谱的系统研究,使得功能性试剂(金属或氧化铜)的选择性仍无法确定。本文开发了一种现场原位秒分辨的X射线吸收光谱法,以揭示催化过程中催化剂的化学状态演变。氧化物衍生的铜电催化剂用作模型催化剂,以提供对金属态在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2RR)中的作用的科学见解。使用一种潜在的转换方法,模型催化剂可以实现半Cu(0)和半Cu(I)的稳定化学状态,并选择性地产生不对称的C2产物-C2H5OH。此外,理论分析表明,由Cu-Cu(I)集成体组成的表面可以具有不对称耦合的双一氧化碳分子,这有可能增强催化剂对C2产物的CO2RR选择性。该研究提供了对基本化学状态的理解以及对建立选择性CO2RR的认识。

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28)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7231-3

15.Nat. Commun.:在与CO2电还原相关的条件下对电化学合成的Cu2O立方体进行成像及其形态演变

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29)

铜是用于将二氧化碳电化学转化为有价值的烃的广泛研究的催化剂材料。特别地,主要表达{100}面的铜基纳米结构已经显示出对乙烯形成的高选择性。然而,对于这种定制的纳米结构在反应条件下的稳定性仍然知之甚少。本文使用液体池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直接电化学合成过程中由硫酸铜溶液形成的立方氧化铜颗粒,以及它们在还原电位下在二氧化碳饱和的0.1 M碳酸氢钾溶液中的形貌演变。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了氧化铜立方体的按形状选择的合成:(1)添加氯离子和(2)在狭窄的窗口中交替改变电势,在该窗口中沉积的非立方颗粒会溶解,而立方颗粒则不会。结果表明,在与二氧化碳电还原相关的条件下,氧化铜立方体会迅速改变其形态,从而导致工作电极表面的广泛重组。

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30)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7220-6

16.ACS Catal.:基分子光电催化剂在电化学“欠电位”下的析氢

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31)

能够同时实现光化学析H2和电化学催化剂再生的分子平台有望有效产生太阳能。迄今为止研究的系统需要显著的电化学过电势(η),因此不会化学存储光子能量。本文提出了控制分子光电化学催化剂电化学超电势的参数的详细研究。通过了解溶剂,催化剂结构和酸碱度的调节如何影响电势和光驱动的H2析出反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确定了其中溶剂配合物[Cp* Ir(bpy)(NCCH3)] [PF6] 2(Cp*是五甲基环戊二烯基,bpy是2,2'-联吡啶)介导的在可见光驱动下以电化学“欠电位”(η<0)光电催化H2形成的条件。在460 nm的光照下,在弱有机酸H-PhTMG (2-苯基-1,1,3,3-四甲基胍)的存在下,该催化剂以高达90%的法拉第效率和低至–90mV的过电势促进了析氢。机理研究使能够构建图形化的“图”,该图可以指导催化剂的选择和条件,以最大程度地降低过电势,适用于光电催化剂和暗电催化剂。

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32)

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catal.0c02265

17.Nature:空位激活的N2活化,可在Ni负载的催化剂上合成氨

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33)

氨(NH3)对化肥工业至关重要。由于其高的键能(945千焦耳每摩尔),直接使用大气中的氮(N2)一直具有挑战性,直到Haber-Bosch工艺发展为止。随后,人们探索了许多策略来减少N≡N键的活化势垒并使该过程更有效。这些措施包括使用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氧化物作为促进剂,通过电子从促进剂通过过渡金属转移至N2的反键,从而提高传统的铁和钌基催化剂的性能。电子化合物载体进一步降低了活化势垒,因为它的低功函和高电子密度增强了电子向过渡金属的转移。该策略促进了N2分解过程中氨的合成并在温和条件下实现了催化操作。但是,它需要使用昂贵的钌。另外,已经表明,含有表面氮空位的氮化物可以活化N2。本文表明由于其双位点机理,镍负载的氮化镧(LaN)能够实现稳定且高效的氨合成。动力学和同位素标记实验以及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证实,氮空位是在LaN上以低形成能生成的,并有效地结合和激活N2。此外,加载到氮化物上的镍金属会分解H2。使用不同的位点活化两种反应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导致镍负载的LaN催化剂显示出的活性远远超过传统的钴基和镍基催化剂,并且与钌基催化剂媲美。该研究说明了在反应循环中使用空位的潜力,并介绍了使用自然丰富的元素合成氨的催化剂的设计理念。

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34)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464-9

18. Angew. Chem. Int. Ed.:铜纳米线阵阴极上D2O为源的卤化物电催化氘化反应

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35)

精确的氘掺入和氘化位置与数量可控是非常理想的。本文介绍了一种以重水(D2O)为氘化试剂,电化学原位生成铜纳米线阵(Cu NWAS)为阴极的快速有效的卤化物电催化氘化反应。碳自由基和氘自由基的交叉偶联可能参与了ipso-选择性氘化反应。该方法表现出优异的化学选择性,并且与易还原的官能团(例如C=C, C≡C, C=O, C=N和C≡N键)具有高度的相容性。通过一锅卤化-氘化工艺,成功地实现了C–H到C–D的转化,并获得了较高的产率和氘比。低活性溴化物底物的有效氘化、特定氘引入畅销药品中、低能量输入高价值化学品的无氧化成对阳极合成突出了潜在的实用性。

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36)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nie.202009155

19. Science:硼能选择性能量转移催化烯烃几何异构化反应

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37)

以异构化为基础的策略,使得从几何定义的烯烃关键点立体发散构造复杂的多烯,这仍然还需发展。理想化的低分子量前体中对原子效率的考虑,进一步减轻了异构化固有的热力学约束。在这项工作中,作者报告了一个通用的双亲性C3支架,可以异构化和双向延伸。基于高效的三重态能量转移,β-硼丙烯酸酯(β-borylacrylates)的选择性异构化取决于底物发色团中硼p轨道的参与。产物中C(sp2)–B键旋转90°使再激发效率低下,并具有方向性。这种微妙的立体电子门控机制使立体控制合成明确的维甲酸衍生物。

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38)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b7235

20. Angew. Chem. Int. Ed.:Au/TiO2纳米粒子表面等离子体光催化中的极化效应

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39)

控制偏振光与不对称纳米结构(如金属/半导体异质结构)的相互作用,为调节表面等离子体激元激发和近场空间分布提供了机会。然而,光极化对界面电荷输运的影响以及等离子体金属/半导体光催化剂的光催化作用尚不清楚。本文中,作者结合光子辐照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KPFM)和电磁场模拟,揭示了在45°入射光照下Au/TiO2纳米粒子中等离子体电荷分离和空间分布的极化依赖性。作者还通过研究偏振相关的表面光电压(SPV)定量地揭示了局部电荷密度与偏振角之间的关系。当极化方向垂直于Au/TiO2界面时,等离子体激元诱导的光催化活性增强。

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40)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nie.202007706

21. J. Am. Chem. Soc.:纳米工程光催化剂中连续双电子转移的库仑势垒

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41)

多电子光催化需要连续的、多电荷从光吸收体转移到催化部位。因此,电荷积累引起的多体效应在这些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当光催化剂被小型化到纳米级时。在这里,作者研究了一种最先进的纳米光催化剂中的顺序双电子转移,装饰有铂尖端的CdSe@光盘圆点(DIR),使用泵-泵-探头瞬态吸收光谱。在第一次电子转移(ET)从DIR到Pt尖端后,第二次电子转移不仅需要与带正电激子的俄歇复合竞争,而且还要经历两个空穴施加的大库仑势垒。结果,ET速率和效率都降低了一个数量级。利用离解限制长程电荷转移模型分析表明,第二代ET的库仑势垒比第一代ET高约60 meV。本研究不仅揭示了多电子光催化的机理和效率瓶颈,而且为多电子光催化系统的设计提供了一般的指导。

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42)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jacs.0c06256

22. Nat. Commun.:钴分子催化剂功能化光阴极用于水中二氧化碳选择性还原

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43)

人工光合作用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研究领域,旨在通过太阳能的输入,将水、氮或二氧化碳等丰富的低能分子转化为燃料或有用的化学物质。光电化学还原二氧化碳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策略,其目的是在低电压或无偏压的情况下将温室气体还原为一氧化碳等有价值的产品。然而,在这样的结构下,没有一种催化体系能够在活性高的水介质中选择性地产生一氧化碳,并使用廉价的分子催化剂。本文报道了一种p型半导体Cu(In,Ga)Se2与cobalt quaterpyridine complex的结合,研制出符合上述要求的光电阴极。溶解在水溶液(pH为6.8)中的纯二氧化碳在可见光照明下转化为一氧化碳,局部电流密度大于3 mA cm−2,选择性为97%,随时间的推移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

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44)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7125-4

23. Nat. Catal.:碱离子安全氢化物催化加氢

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45)

催化加氢是化学工业的支柱之一。控制活性氢在氧化物负载金属催化剂上的反应行为是至关重要的。除了对底物的预期加成外,活性氢也会破坏活性结构。作者发现,在碱金属离子的辅助下,Al2O3上原子分散的Ru(iii)在多种底物的加氢反应中表现出增强的性能。碱金属离子促进了异溶氢物种的加氢,不仅抑制了氢化物向界面氧的迁移,抑制了钌的还原和聚集,而且通过增强的Columbic吸引作用稳定了带负电的过渡态和中间产物。特别地,预测并证实了原子分散钌催化加氢过程中氢裂解反应的H/D同位素逆效应。

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46)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929-020-0481-6

24. Angew. Chem. Int. Ed.:水热稳定的不可还原氧化物改性Pd/MgAl2O4催化剂用于甲烷燃烧

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47)

催化燃烧技术在去除痕量甲烷方面很有前景,以解决严重的环境问题。负载型钯催化剂是最有效的催化剂,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水蒸气诱导烧结,稳定性较差。在此,作者开发了一种制备不可还原氧化物改性Pd/MgAl2O4催化剂的通用策略,该催化剂在高温下的水热老化和在潮湿条件下的长期反应中表现出高活性和优异的稳定性。详细研究表明,在富氧条件下,添加不可还原氧化物抑制了Pd的深度氧化,不仅保持了Pd-PdOx的外延结构,而且保留了Pd-PdOx在MgAl2O4上合适的活性相,从而提高了Pd-PdOx的活性和稳定性。这项工作为研究金属-氧化物相互作用对CH4燃烧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见解,并为设计工业应用的水热稳定和活性燃烧催化剂提供了途径。

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48)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nie.202009050

25. J. Am. Chem. Soc.:用于水煤气变换反应的Pt/γ-Mo2N催化剂的本征活性表面:氮化钼还是氧化钼?

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49)

除了活性金属外,载体对负载金属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也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形成的应变和缺陷,载体的异质结构表面可能对反应物分子的活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通常被忽略。本文采用简单溶液法制备了Pt/γ-Mo2N催化剂。该催化剂对水煤气变换反应(WGS)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在240℃下,无产物气体中的反应速率为16.5 molCO molPt-1s-1,在完全重整气中的反应速率为5.36 molCO molPt-1s-1,几乎是所报道催化剂的20倍。结果表明,Pt/γ-Mo2N催化剂表面的钼是以MoO3形式存在的氧化钼。这种表面MoO3即使在室温下也很容易还原,并且在WGS反应中转变为高度扭曲的MoOx(2<x<3)。催化剂表面的MoOx极大地提高了活性氧空位分解H2O分子的能力,从而获得了意想不到的优异催化性能。因此,用于WGS反应的Pt/γ-Mo2N催化剂的本征活性表面为MoOx(2<x<3)。

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50)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jacs.9b11088

26. Nat. Catal.: 钯催化乙酰化锂的交叉偶联反应

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51)

炔烃与有机分子的结合是形成碳-碳键的最有价值的转化之一,并为进一步的修饰提供了一个通用的处理方法。在一系列催化交叉偶联反应中,炔烃的Sonogashira交叉偶联反应占有重要地位,这些反应是现代合成的关键。在这里,作者提出了一种补充Sonogashira反应的方法,证明了乙酰化锂与芳基溴化物的交叉偶联。这些反应在反应时间短的环境条件下进行,以良好到优异的产率获得相应的芳基乙炔,同时对有机锂反应表现出显著的官能团耐受性,允许存在多种有机锂敏感羰基官能团。这种补充的交叉耦合方法为获取各种各样的炔烃提供了充足的方法,化学生物学和光电材料的关键中间体的制备就说明了这一点。

国内催化类sci期刊(催化周报NatureScience)(52)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929-020-0485-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