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为什么没灭亡(北宋统一为什么要先南后北)
文/刘路
翻滚的浓云,犹如万匹脱缰烈马,在天地间奔驰。有的昂首长嘶,有的俯首前冲,有的振鬃摆尾,有的踏风扬蹄。尾一扫,扬起漫天大雪;蹄一动,踏破万朵银花。
长夜漫漫,无心睡眠。迎着鹅毛飞絮,赵匡胤独自在东京城里漫步。登基已近两年,藩镇乞降,禁军纳款,两匹烈马已然驯服,萧墙之内,暂无大乱。卧榻之主终于得暇,然环视榻侧,酣睡者依旧。
南唐、后蜀、北汉、南汉、吴越、荆南、湖南,还有辽人盘踞的幽蓟……当年郭荣主政时的割据者们,仍然生龙活虎;天下四分五裂的局面,依然未有改观。
王朴当年的《平边策》,赵匡胤虽然早就烂熟于胸,但与郭荣一样,他也对北国情有独钟。不过,郭荣有情于契丹统治下的幽蓟,而赵匡胤则独钟在辽人扶持下的北汉。
南方诸国,虽然国势不振,但也非朝夕可得,好在它们与宋朝或友好相处,或不相往来,倒也井水不犯河水。
大宋的军事威胁,仍然来自北方。辽人若破三关,可直取河北;北汉也可沿着太行,径下洛阳。而且,北方两国与大宋擦火不断,尤其是北汉,就像一只臭虫,虽然构不成威胁,但却令人烦躁。
留着北汉,肯定会拖南征的后腿。与其南北两线作战,不如先把交战国灭掉,再打那些友好者的主意。至于辽汉两国,倒是仍可按照先易后难的总方针,先取北汉,再讨契丹。
一条杆棒,打下四百座军州
赵匡胤自以为理由充分,可他的方案却到处碰钉子。
第一个反对者是张永德。去年八月,张永德入朝,赵匡胤曾以伐汉事秘密相问。张永德还记得,当年郭荣决战高平后,也曾一路北伐,兵临太原城下,甚至一度控制了太原以北的代州,然而由于准备不足,国力不厚,最终还是铩羽而归。
这是他与赵匡胤都亲历的战事。于是,张永德建议:“太原兵少却凶悍,又有契丹为援,仓促间很难攻灭。臣以为,每年应多派部队游击边境,破坏其农业生产;再派人到辽国离间,切断其外援,然后再行进取之事。”
“善。”赵匡胤只回了一个字。
张永德不支持,前线将领总该支持吧?于是,赵匡胤又召华州团练使张晖进京,咨询北伐计策。没想到张晖的回答一样,不宜北伐。张晖认为:“泽州、潞州刚刚经历了李筠之乱,还未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这时兴兵伐汉,人民恐怕会吃不消。不如休养生息,等到经济恢复后再作打算。”
二张的建议,综合起来就是:恢复大宋的经济,破坏北汉的生计,从而慢慢把北汉耗死。
可赵匡胤不想等到北汉油尽灯枯。于是,他约上赵光义,一同往赵普的府上走去。
赵匡胤有个爱好,晚上没事就到大臣家串个门,他是赵普家的常客。按照礼仪,见皇帝要穿官服,所以赵普平时回府,不脱官服,生怕圣上驾到,他来不及更衣。眼看今夜银装素裹,赵普自认主上必不会来,正思量间,叩门声响起。他赶紧踏雪开门,谁料皇帝竟然立于雪中。
诚惶诚恐的赵普匆忙跪拜。赵匡胤哈哈一笑,说:“我还约了光义,他一会儿就到。”皇帝与皇弟双双驾临,赵府顿时蓬荜生辉。赵普在堂上架起木炭,生火烤肉,又让妻子亲自斟酒,丝毫不敢怠慢了贵客。赵匡胤见了赵普的妻子,就像登基前一样,很自然地喊了声“嫂嫂”。一府上下,融融和暖,温馨如家。
赵普嚼着烤肉,悠然地问道:“这大半夜里,天寒地冻的,陛下怎么还出门?”
赵匡胤喝了一杯温酒,暖了暖身子,无奈地说道:“我睡不着啊。你看,一榻之外,全是别人的地盘。所以我来找你,看你有没有什么办法?”
赵普一听,心下盘算:王朴的《平边策》,主上也知道啊。看来对于如何平定天下,他还有自己的看法。在弄清主上的想法前,自己不便乱说。
于是,赵普试探性地问道:“陛下是不是觉得自己的天下太小了?南征北伐,现在正是时候,臣愿洗耳恭听。”
“我想收复太原。”赵匡胤几乎脱口而出。赵普默然不语。宁静的雪夜,时间仿佛凝结,唯余噼啪的炭火声。良久,赵普摇摇头说:“此非臣能知道的事情。”
“唉……”赵匡胤叹了声气,他已料到这样的结果,但他还是想问一句:“为什么?”
赵普沉默半天,不是在思考北汉是否可伐,而是在思考如何劝说赵匡胤不要北伐。如果说大宋建国不久,百废待兴,以目前的实力打不下北汉,这肯定不行,那样会激起主上的牛脾气,北汉就非打不可了。想来想去,主上想先灭掉北汉,不就是要去除所谓“肘腋之患”,不必两线作战吗?如果北汉灭掉后,我们反而要在北方投入更大的精力,是否就得不偿失了?
于是,赵普回答说:“北汉西有党项,北有契丹,如果一举灭掉北汉,则来自党项、契丹的边患就由我大宋独挡了。不如先留着它,等削平诸国后,北汉不过弹丸之地,拿下它简直易如反掌。”
这话倒是说进了赵匡胤的心坎儿里。赵匡胤也知道,赵普是在顾左右而言他。他反对出兵北汉的真正原因,恐怕与二张的意思差不多。赵匡胤想过,讨伐北汉,必然会同时与汉辽两军交战,即便取胜,消耗也会不小。
但灭掉北汉,可换取京畿的和平稳定,然后经过几年休养生息,就可以更加自如地征讨南方。然而若如赵普所言,在灭掉北汉后,大宋以疲惫之师独自应付党项、契丹,那时何谈休养生息?又何谈南征诸国?万一被南方诸国乘机偷袭,岂不是得不偿失?
一语点醒梦中人。赵匡胤终于想通了,他哈哈大笑,赶紧给自己找个台阶儿下:“我也是这个意思,刚才不过试试你罢了。”然后回头对赵光义说:“中原自五代以来,兵连祸结,府库耗竭。我必先取西川,再取荆、广、江南,国家自然就会富足起来。我们的劲敌,只有契丹一国,自开运以后,契丹人越发轻视我们。不如就让北汉作为屏障,等我大宋扫灭群雄,取之未晚!”
先南后北的统一方略,就此决定。
但对于这个方略的争议,直到现在也没有结束。争议的焦点在“先南”还是“先北”,后世反对先平南、后扫北的大有人在,更有甚者连赵匡胤先取北汉的策略都表示不敢苟同,而执意认为应当如郭荣一样先取契丹。北宋著名文史巨匠欧阳修便是其中之一。
欧阳修认为,打仗应该寻求战机,有些机会失不再来。郭荣南征淮南、北伐契丹,取得巨大战果。就北伐的成功而言,世人都只见郭荣用兵神速,却不知道这是因为有可乘之机。当时的耶律璟认为后周所取之地,此前是汉人的地盘,用不着去跟周军抢夺。由此可见,幽蓟之地可指麾而取。不幸的是郭荣突然生病,大志未成矣!
作为深受契丹之祸的北宋士人,欧阳修发出这样的感慨可以理解,却并不代表言之有理。
耶律璟确实说过汉人之地不足为顾的话,但那不过是失地以后聊以自慰而已。郭荣北伐时,耶律璟正在调集大军,如果周军继续北上幽州,那么等待他们的必然是强悍的契丹精锐。
睡王——辽穆宗耶律璟
以后周与北汉作战的经验来看,在契丹干预下,周军尚不能灭汉;面对辽人直辖的幽州,郭荣就一定有必胜的把握吗?后周如此,建国伊始的大宋又如何能够胜过后周?
何况不论是郭荣还是赵匡胤,他们面对的最大问题都是如何将国内局势稳定下来。他们虽然暂时压住了藩镇,但后周时期和北宋初年,还远没有从制度上解决藩镇问题。一旦有个风吹草动,节度使们仍然是颠覆政权的隐患。
且由周入宋,中原经济虽然一直好转,但远远没有达到能够支撑这样一场大型决战的程度;新得的淮南千疮百孔,短期内也无法有效改观中原财政。反观辽国,农业与畜牧业蒸蒸日上,兵马强壮,粮草充足。耶律璟之所以有恃无恐,正因“其资富强之势以自肆”。
因此,仅就是否北伐而言,和审时度势坚持“先南后北”的谋臣赵普及军人张永德、张晖相比,具有浪漫情怀的文人欧阳修不过是一纸上谈兵的措大耳。
好在赵匡胤务实,没有继续后周北伐幽蓟的战争,也没有实践自己首伐北汉的想法,而是放弃了“先北”,选择了“先南”。
建隆三年(962年)十月十七日,枢密副使、兵部侍郎赵普升任枢密使,加检校太保;宣徽北院使李处耘为宣徽南院使,兼枢密副使。自雪夜定策后,赵匡胤苦苦等了一年,机会终于来了。
送来机会的人,名叫周保权。
欢迎关注文史宴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