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清的特色 闽清民俗风情生囝养囝
壹
生囝添丁
闽清传统婚礼吉词中三句不离“生囝”(生小孩),家家挂“百子千孙”灯笼。这表达了闽清人对繁衍子息抱有强烈的愿望。妇女怀了孕就注意保胎,注意“七兴八败九成人”(怀8个月不活);并有许多禁忌:不跨牛绳,怕跨牛绳像牛,怀十二个月了;不看普度(一种超度亡魂的道场),因为普度多演鬼戏、怕“鬼”来“投胎”,生出鬼怪模样的婴儿来。如能天遂人愿,早生贵子,自是欣喜。但封建思想严重,多有重男轻女。生男,接生婆照例用镰刀断脐带,因“镰”与“连”谐音,以期“连生贵子”;如生女孩,则用篾刀割脐带,因“篾”与“灭”谐音,不愿以后再生女了。娃娃坠地,便放鞭炮向祖先报喜,又煮“落地糜”粉干分送亲人;又用大锡酒壶装酒和层篮担装肉、糯米等去岳家、姑姐家、媒人家“送酒”。酒送到岳家,岳家要将部分礼品分送亲人,每户酒一碗、肉一块、糯米饭一团,称“捧酒碗”。
贰
添丁喜庆
分娩三天就用菖蒲等熬汤给母子沐浴,称“洗三旦”。因旧时卫生条件差,接生技术落后,故妇女生育是鬼门关。所谓“牛牳生囝近鼎边,人母生囝近棺边”。亲戚、家族很担心母子安全,多有持鸡面等到产家探视,称“送安”。外婆家更是关怀,不但送鸡等许多营养品,还在“送酒”的回礼上大做文章,借以表达美好的祝愿。锡酒壶用布蒙三重(脱帽衫一重、和尚衣一重、肚爿(兜肚)一重),酒壶嘴两旁分挂两个袜子,袜子内装米或爆米花,称“月粮米”。“月粮米”上插锥子,酒壶下挂“千秋线”红包(用白、红、黑等数色线系红包;各色线喻须发斑白,寓意长寿)。把酒壶打扮成一个男孩形象,酒壶盖以上算上身,袜子袋算双腿,酒壶嘴算是小鸡鸡(生殖器),且各件东西都有寓意:袜子方音“活囝”,锥子方音“壮囝”,“千秋线”寓意长寿。全部意思是:有了“月粮米”,就能养活孩子,使孩子茁壮成长,长寿百岁。这很可能是上古养子缺粮,求外族娘家接济的遗俗吧。
为答谢外婆家及亲邻的盛意,产家用茶饼招待,故称“三旦宴”为“汤饼宴”。婴儿满月,外婆家备更多的礼物来看外甥,故称“观容”。外婆的礼物又实用又有意义。如送衣服、罩衣、被子、虎帽给婴儿保暖,送手镯、“十件锦”等银器给婴儿妆饰并避邪;虎帽上“长命富贵”“金玉满堂”的银饰是对婴儿美好的祝愿;为了家事、育儿、农事三不误,就加送背儿的“冠路”(襁褓)了;还送包、糕、蛋等食品,谐音“包哥太平”,其义自明。产家也备宴招待,称“满月酒”。富裕人家婴儿周岁还办酒庆贺,称“晬酒”。吃酒前用米筛装笔、历书、算盘、厘戥等物件让婴儿抓取,称“抓晬”;视其抓何物,观其志趣,称“观志”。据讲抓到什么东西,能预示将来作何职业,真是唯心极了。
叁
坐月子
现在回头说“坐月子”。外县“坐月子”似乎不大重视,吃一些鸡和酒,三旦后,产妇就开始洗衣煮饭了。闽清可不一样,认为“坐月子”是件大事,马虎不得,坚持要产妇卧床休息一个月,并注意营养。一般是:一天“三食五点心”,一个月吃上三五十斤红酒和三五十斤鸡并不稀罕。认为产妇流血多,体力消耗大,需要热性红酒炖鸡捞面,才能补益身体,才能通络化瘀,健脾散风,所以妇女怀孕,照例早就做养鸡酿酒准备了。产妇鸡和酒真能吃那么多吗?不多,因为鸡和酒不单是产妇吃的,“鸡头尾”还得做“送安人”的回礼,还得给本厝亲人“捧酒碗”,还得捞鸡面点心招待长辈和送安的亲朋,七除八扣,产妇也吃不多了。幼儿如幼苗,生病自是难免。尤其旧时产房“密封”,产妇以鸡酒为主食,初生儿更容易“犯冲”。牙盘肿胀,不吃奶,很是危险,只好请“冲婆奶”“挑冲”(一种青草医针灸)。如果受惊,“掉了魂”,要请人画符念咒“收惊”。满月时照例请道士“过关”,每年一次,到16岁才“脱阄”(出幼)。“过关”的做法是:道士摇铃吹角前面走,舅舅抱外甥后面跟。据讲“关”有36个,故婴儿无端要跟道士转36圈。为了平时避邪,还把婴儿的白内衣给道士盖“官印”。
肆
儿童伤病习俗
七八十年前,儿童主要的疾病是“出珠”“出麻”(天花、麻疹)与“犯檐头”(抽筋)之类。孩子“出麻”,母子照例不能外出,又忌夫妻同房,更忌看死人;反之“麻沉了”,是没救的。这风俗很普遍,连《红楼梦》中凤姐女儿“出麻”也有类似记载。那年代文化落后,缺乏科学知识,什么病都怪神鬼作祟,用迷信方法治。结果总是越治越糟,如“出珠”不死也成麻脸儿。
旧时儿童不准在檐下玩(本意是防瓦面什么东西掉下),俗说为防“檐头鬼”“吊”了。因为抽筋有眼睛往上翻的症状,故儿童抽筋就疑是“犯檐头”,就采取“祭檐头”的办法去祭。做法是:在自家檐下放张桌,桌上放把耕田的“骑耙”(“而”字形的大农具),旁边又用一竹竿挑着小孩的衣服靠檐头。大约是“檐头鬼”见孩子衣服以为孩子已吊上,不再来害孩子了。
伍
旧日陋俗
妇女不添养更是焦急,方法当然又是求神拜佛。或是去仙观祈梦求子或是元宵节去“大王妈”像下摸“童子囝”(泥童子系神社预放的)。桔林尚德村还有“送喜”的习俗。做法是:由神社牵头,为求子者“偷”供神蛋二个,脱“夫人奶”(陈靖姑)弓鞋一双,用鼓板运到求子家,弓鞋挂床头,蛋给夫妇吃。得子后,制双新鞋同脱的鞋一道还“夫人奶”。坂东还有更奇特的风俗:向柯洋仙等仙殿里“吉祥哥”求子,削裸体仙童“吉祥哥”的小鸡鸡的木屑片回家炖吃。据讲很灵验。得子后用光饼挂“吉祥哥”颈上酬谢,因为孩子就是爱吃光饼吧!“吉祥哥”何神也?民俗说法有二:一曰“舍人哥”,系“太子”,名刘聪(“夫人奶”属下),管生育的;二曰系释迦牟尼成道时刈吉祥草铺座位的童子(见《中阿含经》卷五十回)。真是莫名其妙。一个释尊身边的童子怎么会跑到道教仙殿来“管生育”?一个小童子有能力“传种”吗?这很可能是原始社会生殖器崇拜时代遗俗吧。
如果怀胎常流产或产囝不成活,算命先生必说“妇身带煞”,婴儿被“天狗”吃了,要请道士“斩天狗”。“斩天狗”的方法奇妙而恐怖。谁家“斩天狗”,父母决不允许孩子出门。这是七八十年前的事,今人鲜有所知,不妨介绍一下。做法是:厅堂上搭三层桌,道士念咒搭“天桥”,摆设“王母蟠桃园”,目的是“骗来天狗到桃园观花吃肉”,然后施法力捉拿之。因此作法前还预请一人扮“黄斑饿虎”,头戴畚斗,扮虎样,叫虎声,伏瓦面;一人伏桌下扮“天狗”,叫狗声;还有二人扮王公王母(王公着黄衣,王母头戴花),立道士旁,口不断念“罗仙罗仙……”道士法衣法裙,怒目圆睁。念咒作法一阵后,天狗知要抓它,便捧一只供品鸡脱逃,“老虎”见“狗”逃,也捧一肉钵追赶。接着道士挥剑领“天兵天将”(群众)持红布包头的“旗头杖”急起直追,连追带喊,杀声震天。追一阵后不见“天狗”,以示“天狗”已除,大家便折回家聚餐。又画“黄斑饿虎”之符贴门上,以防“天狗”再来。扮虎扮狗者也乐得肉、鸡回家享用。说穿了这不过是一场合伙骗食的把戏,哪里有什么“天狗”可斩?大约是因耗费太大,一般人家花费不起,后来便简化了,只由道士一人唱独角戏,念一阵咒后,用剑斩五只饭捏的“天狗”贮小瓮掩埋了事。
如系独子体又孱弱,父母怕“风吹单兜”,养不大,常以男扮女,取女名,穿花衣,以示“贱如女人”,容易养活;或把孩子给神佛“做契囝”(干儿子),在神庙寄名;或给多兄弟的父母做“契囝”,借以帮兴旺人家的“福气”;有人甚至给乞丐做“契囝”,取意像乞丐一样低贱,经得起风吹雨打。
时过境迁
已成为过去
民俗的传承和物质生活水平也是密切相关的。如解放后医疗条件提高,婴儿成活率也提高,当然迷信习俗也少了。随着社会的进步,重男轻女之风破除,溺女之风已绝,庆贺档次也已渐提高。早年人穷,招待接生婆只是粥,故称“落地糜”;后来改用粉干,算是阔气了。早年招待送安者只是“汤饼宴”,后来改为“送安昼”(午饭),现在却是“送安酒”了。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好了,产家送礼也厚,外婆家回礼也厚。不管生男生女,满月,外婆都加送小床、童车;过去送银饰“十件锦”,现在多改为金镯子了。
来源:梅城印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