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专家谈奥密克戎(迎击首例奥密克戎)
北京已经很久没有在晚上召开过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1月15日晚8时,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出现在镜头前,通报了北京首例本土奥密克戎确诊病例。
详细的官方通报背后,是从早上9时50分便开始全速推进的防控工作。病例所在的海淀区,大批疾控人员赶往不同的风险点位开展采样工作;2小时内,市疾控40多人赶到海淀,指导参与流调溯源。
发布会结束后,新京报记者来到海淀区疾控中心,记录了一线的不眠之夜。
海淀区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实验室中对风险点位的采样样本进行检测。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1月15日22:32-1月16日1:15
海淀区疾控、博雅西园
十点半,海淀区卫生大厦一楼大厅一侧,堆了不少收纳箱、试剂盒、手提袋、纸箱子、黄色医疗垃圾袋。海淀疾控环境监测科工作人员李潇舟拿着表,和性病艾滋病科赵凤霞、健康教育科房凯等几名同事比对物资。几分钟后,几人拎起袋子,坐进一辆停在空地处的黑色小汽车。
目的地是位于几公里外的博雅西园。15日下午,北京刚刚发布了海淀区新增确诊病例的情况,这个小区是病例的住所。小区已经封控,入口仍有工作人员在走动忙碌着,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亮着灯,开展全员核酸检测。
驶入小区内,周围瞬间安静了许多。车辆在病例所住单元楼旁停下,楼外围上了一圈蓝色的彩钢板,只留出一扇小门。
下车,卸货,兵分两路。负责防控消毒的工作人员在门边放下干净的医疗垃圾袋、一大瓶消毒水,等待同事们出来后喷淋消杀、脱防护服;另外几人走向确诊病例所住单元,他们要采集单元各楼层的环境样本,以及27人的肛拭子。
单元门已从外部贴上封条,楼内,几户人家的灯仍亮着。冬季的北京,夜晚户外温度是-2℃,手指暴露在空气中,瞬间就能感觉到刺骨的寒冷。
房凯的羽绒服帽子太厚,塞不进防护服的帽子,略一思索,脱下外衣,只保留一件单衣;李潇舟的手机频繁响起来,先是来电铃声,然后是微信的语音视频电话,手机放在衣服兜里,外面裹着防护服,拉开粘条防护服就“报废”,只能任由手机响着。
工作人员正在穿防护服。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几人无奈开玩笑:穿上隔离衣,真是彻底与外界隔离了。
戴N95口罩、手套,穿上防护服、鞋套,戴好护目镜,最后核实清物资与工具,几位“大白”变身完毕。11时19分,几人打开单元门,开始逐个入户。
采样持续了1个多小时。12时45分,他们带着样本和手写的单子出来。拍照留存单子上的信息、喷消毒液、脱防护服、封上医疗垃圾袋,一系列工作做完后,几人返回车内。
房凯迅速裹上大衣,饥肠辘辘的赵凤霞摸出一根火腿肠,李潇舟一边核实手机里的照片,一边打着哈欠。此时此刻,工作群里还有一名同事正呼唤着:“谁手里没活儿,需要人。”
>>>1月16日 1:21-2:33
海淀区疾控中心 流调溯源组
确诊病例信息公布当晚,北京召开了疫情防控发布会。
往前推半个月时间,该病例轨迹涉及北京海淀、朝阳、西城、昌平四个区,活动场所包括知名景点、多个大型购物中心、餐馆、滑雪场等,涉及传播面较大。
在迅速开展病例流调、小区封控、核酸检测的同时,对于病例感染来源的追溯、相关社区的风险研判也在连夜进行。
凌晨1时21分,六楼传染病地方病科室内,三人围坐在一起,正就最新的流调信息和相关政策,对某一位点的风险及到访者进行研判。
“她在四天内和四天外都到访过麦当劳,人群的风险,看看我们怎么划分。”有人说。
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病例到访过的不同点位,根据到访的频率、时间等,要分别确定其风险的级别,这是后续开展不同程度防控举措,包括相关人员管理的依据。今天晚上,风险研判处置方案就要出具并上报,涉及其他区的信息,也要即时横转。
下到四楼,一间大会议室中,圆桌上摆着电脑、泡面、没吃几口的盒饭,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杨鹏坐下,与手机那头的某餐饮企业负责人沟通,希望他们提供信息。近20人在继续手头的工作,人声此起彼伏,走廊外也能听见。
开展病例流调的工作人员正与疫情关联场所负责人沟通,希望他们提供信息。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从这里到这里,咱们之前搜过来,开车至少要半个小时。”
“也涉及一个点位去了多少次的问题。”
“您这边也尽快和单位领导联络,有新进展直接打这个电话,和陈大夫联系就可以。谢谢您配合工作。”
其间,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走过,在门口站了几秒,没打扰他们。
北京市疾控中心主任医师窦相峰介绍,初步接到阳性消息后,15日中午,市疾控中心抽调了40多人,在两小时内赶到海淀区开展流调溯源工作。当日,病例十四天内的行程轨迹已经调查清楚,捋清了风险点位,部分人员及环境采样结果已出,工作全面铺开。
根据现有信息,该病例近期无出京史、无接触史,从何感染是各方关注的问题。他告诉记者,疾控部门正在想办法调查源头,针对该病例活动过的重点点位,包括几处大的商场、公交,迅速开展进一步的采样筛查,希望能找到线索。目前为止,尚未发现其他阳性病例。
>>>1月16日 2:42-5:15
海淀区疾控 核酸检测实验室
六楼,出电梯顺着楼道拐三个弯,实验室出现在眼前。两位戴着N95口罩的工作人员提着一个收纳箱步履匆匆。实验室外,海淀区疾控微生物检验科纪黎黎等在办公室门口,收下这批新采回的样本。
海淀区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带回风险点位采样样本。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正如窦相峰所说,核酸检测结果是疫情溯源的重要线索。在2020年北京市新发地疫情中,从市场采回的阳性样本提供了最直接的溯源指向。这一晚,大量疾控人员外派前往各个风险场所进行人员与环境采样,采回的样本统一送到这里。
信息要在后台汇总,现场却没有上网条件,样本信息一般会手写在纸张上,采样完成后拍照,纸张作为污染物处理,只有图片留存在手机上。样品和照片送达纪黎黎手中,她要逐一比对照片和试管信息,将其录入电脑。从发现病例开始,除了中途吃了两口饭,她一直在做这项工作,凌晨三点左右,表格中已经收录了六七百条信息。
工作人员在逐一比对照片和试管信息,将其录入电脑。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经过登记之后,样本便送入实验室接受处理和检测。就在15日,这里刚刚收到了多个阳性样本,微生物检验科杨植是检测人员之一。
杨植介绍,早上接到第三方报告的阳性消息后,疾控人员就迅速对重点区域和人员开展采样,实验室也一直在接受样本,检出了患者口咽拭子和多个环境拭子阳性,这些样本随后送入市疾控,接受进一步的分型鉴定。
首次与奥密克戎近距离接触,杨植比较淡定:“抗疫两年多,我们接受过很多演练,对新冠也很熟悉了。”
“大白”们手持试管、采样枪,一刻不停地工作着。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凌晨3点半左右,一批样本送入实验室,我们跟随杨植进入。在实验室内,工作人员需要穿戴防护服、护目屏等全套防护装备操作,对样本进行灭活、核酸提取、PCR检测,如发现阳性信息,要立即上报。在不同的屋子内,“大白”们手持试管、采样枪,一刻不停地工作着。
凌晨5时,我们离开实验室。杨植和同事们还在忙碌,上一批核酸检测结果待出,下一批样本很快也将送达;在办公室里,纪黎黎仍坐在电脑前敲打着键盘。
迎击奥密克戎的头一天,这栋楼亮了整夜。
新京报记者 戴轩 摄影记者 郑新洽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吴兴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