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环保智慧供排水系统应用案例(省地省电省成本)

9月3日,广州市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研发的“排水管网智慧控制与叠加式地埋厂深度消减污染物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通过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协会科技成果评价。

专家委员会对“排水管网智慧控制与叠加式地埋厂深度消减污染物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科技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成果创新性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相关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广州、深圳、上海、成都、杭州、昆明等各大城市,产生了重大的社会、经济、环境和生态效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浙江环保智慧供排水系统应用案例(省地省电省成本)(1)

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协会组织召开“排水管网智慧控制与叠加式地埋厂深度消减污染物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科技成果评价会议。

多个“首次”创新科研成果

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广州水投集团表示,自2006年以来,项目组历时16年,在排水管网智慧控制与叠加式地埋厂深度消减污染物关键技术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

目前,广州水投累计完成相关国家计划、省部级计划以及其他各级各类计划项目35项,获得授权专利21项,共发表学术论文47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与参编发布的国家标准、国家行业标准、广东省与广州市地方标准共6项,创造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首创技术和设备。

这些创新内容包括:

首次研发基于声呐 漏电协同的智能检测污水管网技术并实现设备化,研发出在深隧、管渠、泵站、污水处理厂系统多场景的不停产清淤机器技术与装备,能够精准定位管道漏损点,快速判断排水管网功能性、结构性缺陷问题,大幅提升排水管网维护效率。

浙江环保智慧供排水系统应用案例(省地省电省成本)(2)

广州水投排水公司自主研发的不停产清淤机器人。

首次构建深层隧道和浅层排水系统共存的复杂条件下系统水力模型,构建具有数据整合、实时动态更新、多端共享、可视化呈现功能的基于PC端和管养通APP双平台的智慧排水系统平台,在解决溢流污染控制、内涝点消减、低碳化等管网管理难题上发挥显著成效,对于城区级、城市级、城市群量级的管网分区与调控管理具有极高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浙江环保智慧供排水系统应用案例(省地省电省成本)(3)

广州水投排水公司“广州中心城区排水设施运行一张图”,为全国首个智慧排水平台。

建立基于多点进水、内碳源利用强化脱氮 污泥回流与化学除磷耦合的AAOA-MBR PRCB的污染物深度消减关键技术体系,开发出具有节能节地特性的叠加式地埋污水处理厂设计模式,实现了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同时,结合片区产业特点开展“地埋污水处理厂 地面综合开发”项目,充分发挥邻利效应和经济效益,盘活地面土地资源,释放土地红利。

浙江环保智慧供排水系统应用案例(省地省电省成本)(4)

广州地埋式净水厂标杆项目——沥滘净水厂。

开发污水处理厂污泥调理疏水化+机械深度脱水+厂内低温真空干化技术,突破了污水处理厂技术瓶颈问题,优化污泥资源配置,有效解决城市污泥围城问题等。

浙江环保智慧供排水系统应用案例(省地省电省成本)(5)

广州水投净水公司厂内污泥干化技术创新解决城市污泥围城问题。

成果转化压减生产运营成本

以广州水投集团供排水全产业链建设运营实践为依托,“排水管网智慧控制与叠加式地埋厂深度消减污染物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科研成果转化也取得显著效益。

随着科技成果的落地,生产运营成本得到有效压减。

污水处理厂运行经济效益显著,广州水投研究初期2014年与2020年成本分析对比表明,通过污水处理厂智慧化应用、精细化管理,净水公司电耗、药耗等污水处理总变动成本节约0.7547亿元。

其次,污泥处理费用通过处理工艺得到节约。截至2021年6月,广州水投净水公司下属中心城区13座净水厂共建成18座厂内污泥干化设施,污泥干化设计处理能力达到1201.5吨/日,推广试验研究的污泥干化优化工艺以来,节省污泥处理费用4.5099亿元。

此外,叠加式地埋厂土地效益显著。自叠加式地埋厂项目实施以来,共节约用地107公顷,节约用地74%,可开发面积64.1万平方米,节约征拆成本36亿,周边土地价值提升(377亿元),土地出让金估值58.0亿元,总收益约470.9亿元。

同时,排水管网泵站系统电耗下降显著。以广州市51个总提升泵站为参照,在逐步推广应用排水管网智慧控制关键技术后,电耗由0.0459Kwh/吨降为0.0417Kwh/吨,单位水量减少0.0042 Kwh/吨。以2019年输送污水89223.13万吨/年计算,年度电耗减少374.7万Kwh,年降低电耗273.53万元,碳减排达到373.61吨/年。

浙江环保智慧供排水系统应用案例(省地省电省成本)(6)

科技成果评价专家和广州水投集团项目组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广州水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集团一直以来始终坚持科技引领,致力于建设“科技水投”,一方面不断探索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研队伍建设和评价、搭建完善试验平台等核心工作,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激发创新活力好和动力。

另一方面坚持科技服务生产,利用新工艺、新技术及信息化手段组织开展科技瓶颈攻关,推动集团水务环保产业链向绿色低碳、数字智慧转型陆续取得重大突破,形成领跑优势。

接下来将持续发挥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将技术研发、产品和市场紧密结合,打造新型水务基础设施标杆和水务公共服务标杆,为提升产业水平和实力,为建设美丽中国、幸福中国贡献广州智慧。

【南方日报、南方 记者】郑慧梓

【通讯员】广州水投

【作者】 郑慧梓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