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中的春节文化(过年少了点年味)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唐寅此诗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他晚年隐居桃花坞的生活状态及情怀。而诗中的场景更是桃花坞的真实写照。
即使岁月流逝,人去楼空,在破碎的石板路和离落窗棂墙角处依然清晰可见生活的烙印。沿街悬挂的衣物、冬季年味(农家腊味)、穿着睡衣游荡的居民,都宣示着这里的与众不同。在苏州市的城区中心,如此景象竟显得违和。
寻找年味、寻找街头巷尾街坊邻里间的热腾氛围,桃花坞算是来对地方了。这里没有高速行驶的汽车,没有尘土飞扬,即使偶有车辆闯入,也是小心翼翼,绝不敢打破这巷弄的节奏。
桃花坞,位于苏州市姑苏区桃花坞大街,桃花坞在历史上多有兴废。最早是农桑之地,到宋熙宁年间,梅宣义在此筑台冶园,柳堤花坞,风物一新,称"五亩园",又名"梅园"。绍圣年间,枢密章楶在五亩园南筑"桃花坞别墅",占地七百亩。章氏子弟在此基础上又广辟池沼,建成一座庄园式园林,人称"章园"。《吴门表隐》誉其"园林第宅,卓冠一时"。梅、章两家为世交,梅宣义子梅采南、章楶子章咏华,仿效曲水流觞典故,将两园池塘打通,建双鱼放生池,一端通梅园的"双荷花池",一端通章园的"千尺潭"。当时郡人多于此春游看花,一时鼎盛。
宋末兵变,梅园、章园废圮不堪。元以后,桃花坞又屡有兴建。明弘治年间,著名画家唐寅以卖画所蓄,购得章楶的桃花坞别墅,取名为"桃花庵",并在四周种桃树数亩,唐寅亦自号"桃花庵主"。清顺治初年,名医沈明生又购得此地,复建"桃花庵"等建筑以表追思,时人称"唐家园"或"沈太翁园"。乾隆年间,僧禅林、道心改建为宝华庵,光绪年间又改为文昌阁。
地理位置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桃花坞大街
名人
唐寅曾于弘治十一年(1498年)乡试第一,但在会试时因被人所累而下狱。唐寅由此厌恶官场,鄙薄功名,从而放浪形骸,足迹遍及名山大川。曾治印一方,号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他晚年隐居桃花坞,常与文人墨客聚饮。客去不问,醉便酣睡。桃花坞留在了唐寅心中,化成诗歌传诵至今。
如今的年都失去了年味,城市喧嚣取代了邻里的寒暄,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更是带走了新年的仪式感,除夕不是要多奢侈,多排场,而是一个红红火火,欢欢喜喜的氛围,就像桃花坞大街一样,爸爸在挂新制的腊肠,妈妈穿着睡衣洗漱着,爷爷奶奶在门口晒着太阳,邻居在隔壁街买菜看见新鲜的肉给你家带了一条,卖菜的阿姨每次都要免费塞给你一把小葱……这才是生活的烟火气息吧。
桃花坞年画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汉族民间艺术之一,亦是常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汉族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它做为图画的一种,由于多为喜庆、祝福等寓意吉祥的创作内容,这样的图画自然而然便成为了新年装饰、祈福的年画并传承至今。印象中最深刻的年画,就是娃娃抱鱼的内容,寓意年年有余,但是不经意才发现,似乎已经有十多年未曾见过记忆中的年画了,仿佛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一般。如今的新年,过得毫无年味,那些曾经庄重的仪式感都被如今高速便利的现代化生活取代,连除夕都只是一个快餐年罢了,那些收获的喜悦,一年到底吃上一顿好的,那样的期盼值也已经降至冰点。
知道年画难找,几乎濒临失传,但是渴望着小时候红红火火迎新年的样子。所以踏上旅途,来到苏州桃花坞大街,看看这个曾经的年画聚集地,是否还有一些年画残存的记忆。
桃花坞年画因曾集中在苏州城内桃花坞一带生产而得名。它和河南朱仙镇、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四川锦竹的木版年画,并称为中国五大民间木版年画。
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每年出产的桃花坞木版年画达百万张以上。桃花坞年画的印刷兼用着色和彩套版,构图对称、丰满,色彩绚丽,常以紫红色为主调表现欢乐气氛,基本全用套色制作,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细秀雅的江南民间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吉祥喜庆、民俗生活、戏文故事、花鸟蔬果和驱鬼避邪等民间传统审美内容。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道光29年(1849年)李光庭《乡言解颐》书中见年画一词,故清道光年间正式称为年画。年画是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而至当代年画几乎濒临失传。
来到桃花坞大街,青砖黛瓦,零碎的石板路,盛开的腊梅,悬挂的腊味,狭窄的巷弄,有沿街洗漱的阿姨,散步的老人,带着历史气息似乎与这市中心的地理位置格格不入。一路走来没有见到门前贴有年画的人家。于是,到处打听,都说这镇子上已经没有人做年画了,没人买,自然就没人做了。
只有在桃花坞大街的创意园区有一家传承年画的工作室和一家年画博物馆。虽然,心有不甘,找不到当年桃花坞制画、售画、贴画的气氛,但还是来到了顾志军版画工作室了解。工作室中挂满了各类版画,而桃花坞年画也属这版画的一类。年画由于不同的制作工艺,分为人工绘制、木制水印套画、半印半画、石印和胶印。而盛行于桃花坞的便是这木制水印套画。
桃花坞年画
历史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是我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具有400多年历史,明末清初,是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繁盛时期,太平天国末年,清兵围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生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以后一直萎靡不振。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苏州市文联对桃花坞木版年画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组织艺人恢复生产。后又配备专业画师,招收徒工,成立"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社",在整旧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制作工艺
桃花坞木版年画制作一般分为画稿、刻版、印刷、装裱和开相五道工序,其中刻版工序又分上样、刻版、敲底和修改四部分,套色印刷亦有一套程序,主要包括看版、冲色配胶、选纸上料(夹纸)、摸版、扦纸、印刷、夹水等步骤。在现场,看到了顾老师的学生正在制作版画,这已经是她的第八次水印,她告知:木制水印年画的制作与版画有所不同,首先需要手绘画稿,之后刻板,而年画最关键的是分版,也就是根据画稿颜色的深浅区别,刻制不同板块,通过对同一纸张重复的水印得到完整版的年画。过程繁琐复杂,一气呵成,考验手工艺人的绘画水平、耐心、细心,是一项综合能力颇高的手艺。印制过程也需不断尝试,以达到更好的呈现水平。
制作工具
其主要工具为"拳刀",同时以弯凿(剔空)、扁凿、韭菜边、针凿、修根凿、扦凿、水钵、铁尺、小棕帚等工具配合使用。
种类内容
主要表现吉祥喜庆、民俗生活、戏文故事、花鸟蔬果和驱鬼避邪等民间传统审美内容。如《一团和气》、《娃娃得利》、《刘海戏金钱》、《岁朝图》、《鱼樵耕读》、《大庆丰收》等,很庆幸还能在顾老师的工作室中看到复古的财神、一团和气这些儿时残留的年画记忆。
尺寸
桃花坞木版年画以门画、中堂、条屏为主要形式,直幅大至四尺的为"中堂"、小至五寸左右的为"神马纸",二寸大小的为"蛋面(贴在蛋面上的小画片)";横幅中最大的有三张一套的"全景床帏",最小的是五寸左右的"灯面"。刻印的神像、风景、什景图等一般有大、中、小三种。戏曲故事年画多为对开横幅,品种繁多。
发展变化革新
在时代的变革中,虽说桃花坞在年画制作工艺上没有太大变化,但在形式内容上却也不断的更新融合,例如:在抗日年代,年画新增有反抗列强侵略、提倡爱国、描绘新事物等内容,而如今更是与现代发展相融。顾老师每年都会制作当年的生肖年画,加以创意革新,今年便是会玩滑板的鸡,雄赳赳,气昂昂,另一幅便是对于传统的敬意和继承,今年是鲤鱼,在古老的寓意中象征吉祥欢乐、富贵幸福。
传承
曾经盛极一时的桃花坞年画,基本已难觅踪影。顾老师的夫人王老师对我讲到:如今用年画的人没了,自然就没有了制画的人,以前家家户户把年画当作必需品,年画艺人就有了生存的依托,而现在大部分从事年画的都是出于爱好和一腔热血,毕竟每个人都需要生存,做这行无法有回报,自然愿意学的人就少了。
顾老师工作室的学生们都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利用周末空闲之余学习版画、年画,他们说就只是这样当作爱好,像顾老师这样全心全意当作心血传承下来真的非常不易。在这个曾经年画年出产量达数百万张的桃花坞大街,如今竟已难觅年画的踪迹,即使当地人也少有张贴。
如同桃花坞大街一般,年画也在慢慢消逝,我不想说什么传统的艺术精粹需要传承以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只是内心隐隐的落寞和心痛。小时候有年画那个年代,多么有年味、人味的节庆,如今已经完全感觉不到了。那个抱着鱼的娃娃再也没有被奶奶贴上大门,我也不再那么期待新年的到来。
路遇桃花坞大街的爷爷,他说他家以前几代都是做年画的,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家里的制画工具、刻板所有的文化东西都被烧光了,现在家里也有年画,但都不是自己做的了。
看着爷爷穿着睡衣穿行在桃花坞大街中,真的发现,我们离过年还差这一纸年画,是我们的记忆,也是美好的东西,是精湛的手艺,是瑰丽的珍宝,过年,怎么可以少了那个抱鱼的娃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