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华上古八大姓(华州上古四大姓)

华州上古四大姓

作者:刘高潮

陕西华县是古华州府。民间流传着宜、姬、郑、段为上古四大皇姓,但起根发苗却不甚了了。随着电视剧《东周列国志•春秋篇》的开播,近翻成书于明代的《华州初志》,这四姓确实起源于东西周交替之际,且两千多年来一直受到封建官府的礼遇,他们的兴亡则与古郑国历史有关。

盘点中华上古八大姓(华州上古四大姓)(1)

郑县城遗址 自华州地名面面观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姬静封庶母弟姬友于郑(今华县),友始建郑国,自号桓公。25年后宣王突然病故,太子宫湦即位,史称周幽王。幽王贪酒好色荒淫无度,次年伐褒国,得美女褒姒,后宠幸有加,不理国事,致使军队无所适从,政令涣散。公元前774年幽王任叔父郑桓公为司徒,调京辅政。而他却听信褒姒谗言,废申后与太子宜臼。桓公谏阻不住,只得庇护宜臼逃往郑国,被安置于“渭滨”暂宿。郑桓公屡谏,幽王不醒,知其不可救药,怕日后受累祸及,于公元前773年开始向东虢与郐之间转移郑国财产。到了公元前771年,申侯不满废其女,联合犬戎和缯国打进镐京,杀死幽王灭了西周。郑桓公也死于乱军之中,被运回葬于郑国城西,留下今天华县西关的桓公墓。

盘点中华上古八大姓(华州上古四大姓)(2)

民国时期的郑桓公墓 自民国华县志

众诸侯平定犬戎之乱后,拥戴宜臼自古郑还朝,立为周平王。公元前770年,平王见镐京被战火毁坏严重,又为避西北异族侵扰,决定迁都洛阳,始为东周。宜臼避难在渭滨时,曾与一民女苟合,所生一子,封为宜丘太子,但为周室所不容,只得原地安置,赐以父名为姓,世代受禄。随之,便有了华州城东北处的宜家村,村南宜臼住过的小镇,被尊称王宿镇至今。

盘点中华上古八大姓(华州上古四大姓)(3)

王宿街道 刘焕民摄

郑桓公死后,儿子武公率国,因平乱护迁有功,周廷同意其东移。郑武公趁机灭掉东虢与郐,建立新郑(今河南新郑市)。而另一支族民避乱翻越秦岭。来到汉中定居,始为南郑(今南郑县)。

郑武公生有二子,长子寤生立嗣,次子段被封共城,又称共叔段。妻武姜生寤时难产,被折腾得死去活来,所以一直厌恶寤生,喜欢公子段,常提废长立幼,遭到武公拒绝。公元前743年,武公殁寤生继,是为郑庄公。母姜要他把要塞制城封给弟段,庄公不肯;又逼他把京地封给了弟弟。

共叔段据京,招兵买马扩充势力,并联结母姜准备除掉哥哥自立,阴谋败露后自杀。庄公怒囚母姜,发誓今生今世永不相见,除非到了黄泉阴间。有一天,郑庄公慰问大臣颖考叔赐予佳肴,考叔却舍不得吃精肉,要拿回家中奉母,随勾起庄公思念母亲的生养之恩。但天子口中无戏言。为顾全面子,遂命人临土坡泉边开凿地道。母子相会于地下滴水洞中,尽释前嫌,这便是“黄泉会母”的出典。

共叔段死后,子孙逃回古郑,以段名为姓,繁衍聚居于华县少华汀村、杏林段巷等地。宜丘太子的后人以宜为姓,聚居于华县王宿宜家一带。郑桓公未迁走的亲族本家仍保留姬姓,聚居于县城西南崖坡,溪湾(姬弯)姬家庄。旁支族人和先后自新郑南郑返回的子民以国为姓,留下今天华县的郑堡、郑庄、郑村。这便是华州上古四大皇姓的演变与来历。

1997. 9. 6

原文来源:《华岳风情》

原文作者:刘高潮

整理编辑:华州文史荟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