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鸡漫画叫什么名(吃鸡的诱惑小学生写下)

何为“吃鸡”?

“大吉大利,晚上吃鸡”(简称“吃鸡”),是网络流行语。该词语最早来源于电影《决胜21点》,随后因在游戏《绝地求生:大逃杀》中出现而火遍网络。当你在该游戏中获得第一名时就会有一段台词出现:“大吉大利,晚上吃鸡!”于是,“吃鸡”也成为这款游戏的一个简称。

随着 “吃鸡”网络游戏近年的流行,日前,一张张孩子围在一起拿手机玩游戏的图片在网上传播。在四川德阳,9岁的小学生翰翰看同学“吃鸡”,写出了《吃鸡论语选编》;10岁的小学生星星正在创作一部“吃鸡”主题漫画《圣魔大陆》。“吃鸡游戏诱惑太大了,他们班上男孩子基本上都在玩这类游戏。”星星的母亲王女士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在对娃娃进行监管和引导的同时,两位孩子的家长更担心的是青少年沉迷于手机游戏。4月11日,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教育专家和心理专家表示,青少年网游沉迷,家长是第一责任人,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兴趣爱好。

吃鸡漫画叫什么名(吃鸡的诱惑小学生写下)(1)

“吃鸡”游戏页面 图据东方IC

写“吃鸡论语选编”

看别人“吃鸡”,9岁小学生翰翰竟写成了论语式的攻略

吃鸡漫画叫什么名(吃鸡的诱惑小学生写下)(2)

翰翰(化名)创作的“吃鸡论语新编”

“这些年,我的孩子成长与游戏分不开,看别人打吃鸡,竟然写成了论语式的攻略......”4月8日,网友“斑驳时光”在网上吐槽。

原来,网友“斑驳时光”的孩子翰翰很小就开始接触平板电脑和手机,5岁开始接触一款名为极品飞车的游戏;现在,9岁的翰翰眼睛近视400多度,虽然父母采取措施,把手机和平板收了,通过物理隔绝,不让他打游戏,但是收效甚微。

“收平板时,娃娃爆发了 ,又哭又闹。”他介绍,为了游戏,孩子甚至与父母争吵,发生冲突。最终,在父母监督和努力下,翰翰打游戏时间少了,“只打一些简单的足球游戏。”

网友“斑驳时光”介绍,翰翰会打“吃鸡”类游戏,但他没看到儿子打过。虽然他们不让孩子打“吃鸡”类游戏,但孩子班上很多同学都在讨论游戏,“如果一点不懂游戏,孩子会不合群甚至成为异类。”翰翰的学校里,很多同学都打“吃鸡“游戏,还是心痒痒的, “同学们谈论, 他天天看着打都开心。”

因为学校要求下教育和学习类的app,平板、手机成为了学习必备,甚至一些作业都在平板上完场,所以绝对不让孩子接触平板和手机是不现实的。

“子曰:学而打吃鸡,不亦说乎,有手机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捡AKm(一款AK步枪)不亦君子乎。”

“子曰:不玩吃鸡,鲜矣仁!”

“子曰:三人行,一起打吃鸡……”

近期,翰翰结合《论语》写出了“吃鸡论语选编”,看到这些内容,翰翰的父亲坐不住了。 “一个9岁的小学生看同学吃鸡,竟然写出了吃鸡论语选编 。”他除了担心孩子因为游戏荒废学业,他更担心孩子的未来。“谁能告诉如何改变这一切,我不想成为一个失败的家长,不想让孩子如此沉沦,不想他长大了后悔!”他无奈地向网友们发出“求助之声”。

为“吃鸡”画漫画

10岁小学生星星创作漫画《圣魔大陆》,连配乐、片头曲、片尾曲都安排了

吃鸡漫画叫什么名(吃鸡的诱惑小学生写下)(3)

星星(化名)创作的“吃鸡”主题漫画《圣魔大陆》第一季封面

10岁的星星是一名4年级学生,在同学中,他已经是一名“吃鸡”高手,他有个梦想——成为一名游戏设计师。

最近,他正在创作一本漫画,他给漫画取名《圣魔大陆——藏在HIM身上的神器》,只要有空,都会画上几幅。

红星新闻记者发现,星星的漫画作品以火柴人简笔画的方式呈现。漫画开头,一名叫Fourze的宅男,拿到一本“秘诀”,然后与队友组队,空降到目的地展开任务,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激烈战斗后,最终战胜反派角色HIM,获得胜利。

吃鸡漫画叫什么名(吃鸡的诱惑小学生写下)(4)

星星(化名)创作的“吃鸡”主题漫画《圣魔大陆》部分章节

“班上还有不少粉丝,看完第一季,都等着看第二季了!”星星的母亲王女士介绍。最近,王女士发现,儿子上厕所蹲马桶的时间越来越长。“每天上厕所的时间画漫画,第一本大概花了1个月左右,第二本正在画,还没完成。”王女士说起儿子的创作过程,略显尴尬。

据介绍,星星正在画的漫画的元素来源于绝地求生(吃鸡)、我的世界等游戏,以及网络小说斗罗大陆,日本动漫假面骑士。漫画经过一个月的创作,第一季已经完成,不仅有场景、剧情,星星连配乐、片头曲、片尾曲都安排了,片头曲《Fighting Gold》,片尾曲为《Rise》。漫画内容以“吃鸡”为主题,星星承担了主编、主画、剧本、音乐所有内容。

在星星手机里,下载有“我的世界”、“绝地求生”、“绝地枪战”等多款APP。“他把文件设置为‘晃松的东黑’(即放松的东西),可能也是网络语言吧。”

吃鸡漫画叫什么名(吃鸡的诱惑小学生写下)(5)

星星(化名)手机里下载的APP

“只要聊游戏,他话多得很!”王女士介绍,星星除了上课、做作业,总喜欢偷偷打游戏,总想教人打吃鸡游戏,在游戏里,星星也学到了很多武器的知识,但游戏的思维和语言,对星星影响很深,在他的作文上明显体现出来。

因为玩游戏,星星还挨过爸爸的打,他甚至心理出现逆反心理,总希望爸爸出差久一点,他不想见到爸爸。

对于星星的视力,父母并不是很担心,最担心的还是游戏对他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毕竟是战争游戏,娃娃太小,耍的时间太长会变得暴力,或者只会用武力解决问题。”王女士说。

为了让孩子少玩游戏,她给儿子报了钢琴、架子鼓等兴趣班,只要有假期,一家人都会选择出游,“带他看外面的世界,让他少玩一点游戏,多与人交流。”

“不让他接触游戏根本不可能,只有进行监管和引导。”家人也试图不让他玩游戏,但星星所在班级,男孩子基本上都在玩“吃鸡”类游戏,王女士希望学校组织专业人士给家长提供专业的咨询,在家里和校园营造良好的氛围。

■观察

“吃鸡”咋就能让孩子们上瘾?

沉迷电子产品、沉迷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卫健委2018年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我国近视人数已超过4.5亿,其中,小学生近视发病率约为30%,大学生约为90%。

此外,长时间沉迷电子产品还会出现全身体征,在临床上被称为“视频终端综合症”,除了眼部症状外,还会引起颈肩部、背部和手臂等病变,甚至出现烦躁不安、劣性情绪等精神症状。

在德阳市人民医院心身科,每年都会接到不少类似的案例。对于上述两个孩子的典型案例,红星新闻记者采访了德阳市人民医院心身科专家罗澍、吕桃,对这种“吃鸡的儿童诱惑”,进行了深度的观察与剖析

1、 探因:吃鸡类游戏为何吸引小朋友?

参与者有一种英雄式的成就感、价值感、优越感

心理治疗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罗澍分析,“吃鸡”类游戏里,参与者是一个团队,游戏里,参与者有人际互动,互相救助,参与者有一种英雄式的成就感、价值感、优越感。此外,参与者还要互相竞技,寻求一个资源。“在现实中,青少年的资源是很匮乏的,但在游戏里,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获得很多资源,这就是一个成就感。”玩这类游戏投入低,操作简单,游戏中还有很多策略性的东西,“这就是吃鸡类游戏吸引小朋友的地方。”罗澍坦言。

“游戏成瘾是一个过程,手机网络游戏进入日常生活、从兴趣爱好到依恋,然后到沉迷,最后到成瘾。”她介绍,电子产品、网络游戏对孩子不仅是心理上的影响,对孩子的认知、思维的风格等各方面都有影响。“青少年长期使用手机聊天,痴迷游戏,患抑郁症的风险比同龄人高很多。 ”

2、界定:怎样判断孩子是否“网络成瘾”?

要看孩子耍手机的时间,和不让他耍手机后的反应

该院心身医学科主治医师吕桃介绍,界定孩子是不是网络成瘾,要看孩子耍手机的时间,和不让他耍手机后的反应。如果孩子表现出很烦躁,或顶撞家长,就会考虑他可能游戏成瘾。

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后,脑回路都会受影响,其他功能会被弱化,比如社交功能会受阻。“有人在现实社会中,互动能力差了,现实中得不到满足,他有可能就会在网络中满足自己。

“上面两名小朋友并不算极端案例!”罗澍介绍,她所在的科室,近期就遇到一个网络游戏成瘾的孩子天天。 “这名孩子只有在游戏里才能忘掉自己的不开心。” 孩子的行为引起了父母的不满,就动手打他,他则对父母撒气,甚至开始“攻击”他的父母,“越不让他耍游戏,他越要耍,直到父母不能忍受。”

罗澍介绍,孩子在游戏里获得了愉悦感,时间久了,就需要长时间游戏,才能让他维持这种快乐状态,这样一步步下去,就会导致游戏成瘾行为。她举了一个列子,就像喝酒的人,刚开始,半瓶啤酒就醉了,上瘾后,四五瓶,甚至更多的酒才能达到这样的状态。

“上瘾之后,孩子的情绪、性格就会进入一个相对病态的状态。”这时,父母就会发现娃娃变得自私了、暴躁了、不负责任了。

■根治

如何让孩子告别“吃鸡的诱惑”?

1、发掘天赋

“找准娃娃成瘾的原因很重要。”罗澍介绍,社会飞速发展,手机已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通过限制使用手机而让孩子远离游戏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关键是要发掘孩子天赋,培养孩子的生活乐趣,这才能根治网游。“要治疗网络成瘾,要激发他们的动机,娃娃自己都不想变,父母一味的想孩子戒掉网瘾,娃儿不想变,父母做任何改变都很难。”

罗澍介绍,写“吃鸡论语选编”的翰翰其实对古诗词还很有感觉,创作漫画《圣魔大陆》的星星在漫画上又天赋,父母可以这方面给予鼓励和引导。

教育学者熊丙奇也认为家长要发展孩子更广泛的兴趣,比如一起进行户外体育锻炼等,而不是把孩子所有使用安排在学习之中。

2、言传身教

罗澍和吕桃均认为,父母要注重言传身教,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尽量做到在孩子面前不玩各种游戏。同时,学会教孩子利用“兴趣转移法”摆脱网络游戏,培养他们旅游、读书、绘画、手工制作、发明创造等等。

3、小心逆反

孩子玩游戏,最好的状态是适当乐于其中,而不沉迷。” 教育学者熊丙奇介绍,家长不能片面禁止孩子任何游戏都不接触、都不能玩,对游戏好奇的孩子会对家长的“禁令”产生逆反心理,而且,很容易背着家长偷偷玩游戏,并抓住机会过足瘾。

熊丙奇介绍,有的“乖孩子”跑到网吧打游戏染上网瘾,令父母不解,但却符合学生的好奇心理,因为,小孩子的特点是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对游戏非常感兴趣,愿意在游戏上投入时间和精力。

4、陪伴教育

熊丙奇认为,青少年网游沉迷,家长是第一责任人。所以,家长要学会监护、引导孩子使用智能手机,玩游戏,对孩子进行“陪伴教育”,包括和孩子共同使用智能手机、上网,在使用过程中教育孩子控制上网玩游戏的时间,识别色情、暴力等不良网络信息,以此引导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并和孩子多交流、沟通

5、法规制约

“陪伴教育要发挥作用,还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和配合。”熊丙奇介绍,从目前的情况,游戏不能一禁了之,游戏也有一些益智游戏,只是需要对未成年人限制。很多家长抱怨自己是在和游戏开发商和经营商“抢孩子”。按照我国保护未成年人的法规,面向未成年人的网络游戏经营商,需要建立防沉迷系统,限制未成年人注册,控制玩游戏时间,但一些游戏经营商为逐利,注册审核形同虚设,防沉迷系统变为摆设。为此,必须加强监管,监管部门监管网络服务商严格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不能纵容游戏经营商过度逐利,诱惑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文中未成年人为化名)

红星新闻记者 王明平 受访者供图

编辑 包程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