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老调老一辈艺术家们 吕梁艺坛常青松

吕梁艺坛“常青松”康云祥:60载舞台成大爱 ,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保定老调老一辈艺术家们 吕梁艺坛常青松?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保定老调老一辈艺术家们 吕梁艺坛常青松

保定老调老一辈艺术家们 吕梁艺坛常青松

吕梁艺坛“常青松”康云祥:60载舞台成大爱

民间文艺行当成名成家不是易事,一方文艺的领军人尤为难得。在吕梁,康云祥名重艺坛自成高格,因为他的艺术高度,因为他的人格高度。一者,年幼入道而六十年不辍。

再者,固守清贫而常怀悲悯。三者,一生一事而“康派”渐成。

一生一事苦中有乐

康云祥不容易,太难得了。人们看到的是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康云祥,看到的是舞台上出神入化的康云祥,看到的是他神奇的一面、出彩的一面。固然,他有极好的艺术天赋,但这不是原因的主体,他的成就得益于一生专事一事。

地道地说他是为文艺而生的。他们村康家岭是临县小川方圆有名的文艺村。孩提之时,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懵懂中他对艺术就陷入了痴迷。村人相传,萝卜窖里能练好嗓子。年幼的他,一进去便忘记了冷,也不觉得饿,越练越得劲,越练越上瘾。有天赋,再加上肯吃苦,小时候在村里就成了最打眼的好苗子。九岁那年正月,在村里一大户人家道喜的小会子上,《小放牛》中扮演少女的主角由他饰演。第二年正月,也就是他十岁那年,他们村代表乡里在临县第九区所在地刘家会参加小会子检阅,由他演男主角。十岁正式登台表演,是他艺术生涯的起点。

甘守清贫让他始终不悖艺术之道。在他的眼里,艺术是高尚的、纯洁的,如果单纯为了柴米油盐、为了吃好穿好而从业,那不是本质的艺术。从艺者,要耐得寂寞,绝对不能在鲜花和掌声中迷失自己。先是道情,唱红临县,在全省汇演为临县道情捧回第一个省级大奖。半路出家唱秧歌,以速度快、立意好、通俗脱俗、坚守七字自成风格,拿了临县首届伞头大赛第一名。进了曲艺行当后,规范三弦书,拓展顺口溜、快板,引进山东快书、潞安鼓书、独角戏等门类,发展了表演唱,在曲艺的道路上走的从容而有风采。

他把心力、才力、精力尽可能地用在了艺术上,于是,艺术之花始终生机勃勃。特别是步入古稀之年以来,他进入了艺术的自由之境,在创作上、表演上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最为难得的是,舞台上的动作表演依旧行云流水。

德艺兼修不离不弃

他常说,没有好人品就没有好作品。这是在这样的思想基调下,他以“文艺啄木鸟”自喻自励,要用尽全部力量“啄”社会大树上的“腐朽”和“害虫”。

骨子里,他崇尚古今贤达,念念不忘做正派人、走正派路、行正派事。他把自己的主张,艺术地糅合在作品中,建造起他一生用心血为材质的艺术长廊。他的用心良苦,苦到字字句句都是真诚、友善、悲悯;他的一片坦诚,诚在点点滴滴都不设局、不布套、不虚伪。在舞台上,他是操作者,不折不扣的施行者。退休后,告别了职业化的舞台生活后,他仍然严格地要求自己,喊嗓子雷打不动,肢体锻炼日日坚持,还有一项主业学《论语》为主的国学经典。

他一直在追求文艺的完美。少年时,能吃下别人吃不下的苦,进入道情剧团时,剧团刚成立人是新的节目也是新的,没有库存,常常是边排边演。作为主演的他,晚上演完后还要默记第二天演出的内容,通宵达旦背戏本是常事。进入文化馆,秧歌上硬顶一个,曲艺上常常要上,有时还要主持,统筹节目,身兼数职他从不应付,每一样都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三弦书原是盲艺人的专利项目,顶着世俗的偏见和压力,他学说书,学弹三弦,有的盲艺人心悸他形成竞争恶语诋毁,他不畏惧一切,不仅学会了三弦书,还把它带入一个新高度。曲子进行了音乐设计,内容编创进入了新领域,三弦书作为临县的文艺品牌在吕梁、乃至全省有了名气,并且跻身省级非遗。

他善于传承传统。说书进入三弦书时代,形式上趋于规范,内容上新创作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在四六对子句的基础上,句子从二句四句,拓展为有完整故事情节的顺口溜,一韵十多句,甚至数十句,表演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听众最为过瘾。在民歌的基础上拓展的表演唱,老曲调新内容宣传效果很好,此外,引进山东快书、翼城琴书、独角戏、潞安鼓书、跌杂子、小歌剧等外面的艺术形式引进了临县,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人们不禁要问,他艺从何来?客观地说,他的师傅多在民间,他的课堂在民间,他靠的主要在自学自悟。道情剧团时有授业老师。除此外,他没有专职老师。向来临县下乡指导的中央话剧团的田成仁、夏君寅等老师请教过,下方临县的艺坛巨擘王易风指导过,伞头领袖高万青影响过,老搭档樊如林多次切磋琢磨过。对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老艺术家樊如林,他们二人的搭档为吕梁山上的绝配,合编合演,心领神会,高潮迭起,处处精彩。在民间学,向民间艺人学,只要爱学,时时有机会、处处是课堂。

“康派”风格潜滋暗长

艺者的风格是什么?是时间的长度,是量的积累,也是人格的化身。

“康派”派从何来?一者基于康云祥作为文艺工作者本身孜孜以求的修为造诣,二者得益于康云祥 作为师者诲人不倦的艺术发扬。

“康派”的价值功用体现为幽默中的说教。康云祥在拿捏娱乐性和服务性上使用的媒介是幽默,他的幽默是骨子里的幽默,不僵化,不古板,不客套。善于说教,也多于说教这是他作品的一大特征,娱乐是形式,教育是目的。正面的是引导,计划生育的,尊老孝亲的,好人好事的,奉献社会的,正能量的都会是他的选材范围;反面的是劝讽,独角戏《赌博鬼自叹》《偷人鬼自叹》《吸毒鬼自叹》《抗税人自叹》就很典型。

“康派”的表现手法是鲜活中的通俗。生活化和通俗化的完美结合是康云祥的一大特色,没有生搬硬套,不走文绉绉、怯生生的路,说唱的都是司空见惯的、家长里短的,高妙处在于他能把俗化的东西神化。以获得吕梁市调研创作、表演一等奖的三弦书《选村长》为例,他这样描绘一个大肆吃喝的村干部:“吃吃吃,吃了火锅涮肥羊;喝喝喝,成天要喝迷魂汤;吃掉党风助腐败,肚里好像钻里狼”。

“康派”的传播特征是形象中的深刻。顺口溜《吃饺子》中自相矛盾的对比就是典型的例子。精短的作品中设计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巧子是主演。开端之时,巧子前面的话是:“咪妈家我的个嫂子,可不是个好的”;发展的现实紧接而来:“巧子翻起白眼瞅勒,把你能抖擞的,那地来家端上走勒,你看锅里还有勒?”。高潮之时,“巧子怕成疯子,赶紧吼婆的公的,看你们的那个孙子,他可要断你们的根勒”。结局是,巧子自惭形秽痛改前非“我的缺点我能改勒,以后不分你的我的,一样好好地孝顺老的”。

“康派”的审美情趣是开心中的感动。积极向上,弘扬主旋律是他始终坚持的主旨。围绕“夸”有一系列作品,三弦书《夸临县》有三篇。第一篇记录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初期临县乡村的发展变化,第二篇为1984年县里三干会上表彰时定身打造,第三篇编创于1985年。情发于内心深处,付之以艺术的表达,让人在开心赏听中陡然增加了向善向上的力量,这就是“康派”常态化的风格。

“康派”的艺术门类是多元中的自如。康云祥在地方文艺上是极为难得的“全才”,几乎常见常用的、人们熟知的文艺形式都能拿得起,会子和戏剧打基础,曲艺上的三弦书、快板、顺口溜运用自如,民歌能唱,善编秧歌,积极引进外面的艺术形式,能编能唱,能演能导,一人上台出场能轰动全场,领队出场照样激活现场。“咪爷爷姓康我姓康,咪爹吃面我喝汤,上台出口能成章,走到那里也很吃香”,轻轻松松四句话在出人意外的调侃中,有文艺的自信,也有和观众的深情互动,现场气氛顿时火爆。答题是对伞头真刀真枪的考验,在临县城内圐圙演唱时,现场人山人海,台下出题让他回答“现场有多少观众”,康云祥略一思索脱口而出“站在台上往下看,人多得数也数不见,每人给我一分钱,能买一个大彩电”。

在自编自演之外,作为“康老师”也是他艺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的定点的场地有,生他养他的康家岭,文化包村的刘家庄、枣圪垯。工矿上,有下放时的裕民煤矿,也有当零时工的庞庞塔煤矿。主阵地有两个,一是县文化馆,二是曲艺家协会。文化馆培训,先后搞过12期。作为老师,他恪守师道尊严,时时教导学员要“文以载道”“从艺德为先”。久而久之,他所培训过的学员在舞台上演绎“康派”,队伍越来越大,渐成气候。

在文艺的天地里,康云祥不知疲倦地耕耘着、不畏艰难地坚守着、不计得失地奉献着,吃苦时他乐意,劳碌时他坦然,收获时他平静,他的人生中一切是一、一就是一切。

艺术之树常青,今年届古稀的他,以文艺作为生命的滋养,始终清清亮亮,始终精精神神,始终平平淡淡,不困于物,不耽于情,人们说他的艺术进入了化境,他说艺无止境,看不尽,学不尽,悟不尽。

朝花夕拾,云卷云舒。“康派”艺术承前启后蔚为大观,康云祥艺术人生在静水深流中一路向前。当人们在敬仰中走进他之时、在赞叹中学习他之时,会深深体味到,艺术之大,人生之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