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心里不要想不好的事(生命信息都写在脸上)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相由心生是中国社会当中一个存在已久的说法,这个说法原本来源于佛教当中,原本指的是一个人内心当中的想法会影响外界的事物在他眼中的状态。

久而久之,这个词汇的意思就衍生成了类似字面意思的解释,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他的面貌看起来也是怎样的。

这样的说法也影响很多人在日常生活当中的行为和判断。

曾仕强心里不要想不好的事(生命信息都写在脸上)(1)

如今的人们在进行社会交往时,往往会习惯于在与此人形成一定的关系之前,首先就根据其外貌以及外在行为,去对其品质和内在特征进行一定的预测。

这种行为其实也对应了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所谓“看人下菜碟”和“看面识人”等传统的价值观念,二者之间的不谋而合,反倒也促进了人们对于自己以及他者外貌的重视。

那么对于我们而言,通过外貌去判断一个人的内在时,是否有什么应当注意的事项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专家:外貌自在脸上

已故的中国台湾国学大师曾仕强先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像易经这样的文化有着相当深刻的研究。

曾仕强心里不要想不好的事(生命信息都写在脸上)(2)

同时他也非常擅长于将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古书典籍同现代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联系,从而将古代的智慧运用到今天的生活之中。

对于根据人的面相来判定别人的性格这个从古至今都存在于我们社会生活当中的习惯,曾仕强先生认为,其实无论是看自己还是看别人,一个人的精神气质早就已经存在于他的面部特征当中了。

曾仕强先生举了一个例子,他说一个人的品质其实就相当于此人的面部走势,当我们去观察别人或者说审视自己的时候,不妨把我们的注意力多多的放在面部的中缝或者是鼻子这个器官上。

曾仕强心里不要想不好的事(生命信息都写在脸上)(3)

如果一个人的面部左右对称,面部的充分是一条笔直的直线,那么这个人大概率是一个比较正直的人;相反,如果一个人的面部走势就是弯曲的,甚至鼻子是歪的,那么此人有极大可能是一个不太正直的人。

除了个人的面部特征以及他的内在性格及品质之外,曾仕强先生还提到,其实人的面部特征与其存在的方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命运”之间也是有联系的。

在某些情况下,通过改变个人的面部特征,甚至能够达到“逆天改命”的一定效果,当然,人不可能全然把改变自己的命运交给这样的方式。

曾仕强心里不要想不好的事(生命信息都写在脸上)(4)

面貌与运势

在我们在形成了经验的生活当中,其实也存在将个人的面貌与整个人的人生相联系的做法,比如说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认知当中,有各种各样针对个人面貌与其人生关系的评价。

比较为人所熟知的有“宁交王八羔子,不交吊眼梢子”“高颧骨克夫”“三角眼心眼儿小”等等类似的民间说法和俗语。

这些说法其实没有太严谨的科学依据,但他们都是在我们的老祖先千百年生活的基础上,通过总结生活经验得出的结论。

曾仕强心里不要想不好的事(生命信息都写在脸上)(5)

那么是否一个人常常表现出不好的面貌特征,他的人生和运势就一定不好呢?只能说二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不完全。

比如说有很多人常常会露出一副非常悲戚的表情,无论生活是否如意,他们也常常会表现苦大仇深。

相信这样的人在平时的生活当中都是会存在的,其实他们也不是有意而为之,故意的把很难看的表情展示给身边的人,而是因为他们对于生活的看法,的确就是充满了悲观态度的。

曾仕强心里不要想不好的事(生命信息都写在脸上)(6)

其实这样的表现大可不必。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大多数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之后的发展趋势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自己看待生活的态度。

如果一个人面对当前生活当中的困难,总是眉头紧锁,常常唉声叹气,那么它的面部自然会显示出一种比较悲观的状态。

长此以往,一方面身边的人会被他的情绪所影响,另一方面他也会在自己给自己的负面情绪暗示当中,越来越在意不如意所带来的精神消耗,有可能会越过越差。

相反,有一部分人在面对人生当中的挫折时,尽管暂时会面对许多艰难,但他们依然会有着清醒的头脑,并且在情绪上保持积极和乐观。

曾仕强心里不要想不好的事(生命信息都写在脸上)(7)

很多人嘴角常常都挂着笑容,在和人相处时也与人为善,这样的人,生活的道路自然越走越宽,生活也越过越好。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第一心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