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什么状态下才能感悟到真理(无论什么时代妄谈)
我小学的时候,上课的时候经常容易走神,想过我们班最漂亮的女生在家会不会挨揍,也想过我的同桌为什么长成现在这个样子,而不是其他的模样。
诸如此类的想法,每天充斥着我的大脑,后来我又在思考,为什么外国人说外语,而中国人说汉语,如果把一个外国小孩生下来以后就放在中国养着,那这个小孩长大以后还会说外语吗?
后来看书才发现,原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这件事情上也产生过分歧。我顿时有一种豪气的感觉——我以后会不会也像他们俩那样,成为家喻户晓的大哲?
当我想起自己的熊样时,当即放弃了这个梦想。
很多年前,我就知道“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这句话,出自亚里士多德。后来才知道,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就是柏拉图,然后这句话的意思就显而易见了。
意思就是,我尊敬你,我的老师,但是不好意思,你的观点是错误的,所以我对你的尊敬仅仅是一个学生对老师的日常尊敬而已。
从情感上来说,我偏向于柏拉图:讲义气,重情义,一直坚信自己的老师是见过“天外飞仙”的人物。
但是从逻辑上来说,很明显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比柏拉图又进了一步。
因为柏拉图一直都坚信,我们生活的世界之外,有一个更加真实的世界,我们这个世界只是那个世界的影子。
就像他的“理型论”,他认为人就像蛋糕店里的饼干一样,是同一个饼干模子造出来的,只是在烘焙的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差别而已。
简而言之,就是先有那个“理型”的世界,才有我们这个世界,才有每个人,每一匹马,每一只昆虫。
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正好相反。他认为,人类对于自己没有感受过的事物就不可能有意识。
举例来说,比如一个人从来没见过大鹅,那这个人就不会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鹅这种动物,即使你在地锅里把大鹅炖烂了,让他吃在嘴里,他也只能说好吃,却不知道大鹅到底长什么样儿。
相比之下,我觉得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比较靠谱,也印证了我坐在小学课堂上思考过的那个关于外国小孩的问题。
当然,事实早已证明,如果把一个外国小孩生下来就扔在中国养,中国话当然会成为他的母语,但这不也恰恰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吗?
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有一点值得怀疑,那就是人的天赋如何解释呢?
中国有句俗话叫“祖师爷赏饭吃”,意思是有些天赋极高的人,付出很少的努力,或者根本不用努力,就可以成为行业精英,他就是有这个天赋,这又是为什么呢?
好像冥冥之中,就有一种东西在指引着他,让他完成此生的使命。
没错,你也可以说他是先在生活中得到了少量的相关知识,然后凭借着超乎常人的智商来变得优秀,那么“灵感”这个东西如何解释呢?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写小说,还是做科学研究,灵感都非常重要,历史上有许多原本资质平平的科学研究者,但这些人里面总是有那么少数的几个人,突然灵光一闪,就总结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个定理、那个定律。
这些人的灵感从哪里来?或者,有没有可能是谁给他们的呢?
我们为了劝人努力,喜欢相信一种“真理”——只要你足够努力,你就能成为这个行业里的佼佼者。
然而,无数例子已经证明,一个人的努力可以让他超过很多人,变成这个行业里的“专家”,但我们都知道,专家有很多,但是能让某个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永远只有极少数人,可是这极少数人仅仅凭借的是比别人努力?
我想应该不是。虽然努力是必不可少的,但那绝不是唯一的原因。
如果你想与我争辩人要不要努力这个问题,那我只能说,我们聊的不是一个范畴里的东西。
我只是想说,柏拉图的“理型论”或许不应该完全被否定。
亚里士多德,你爱你的老师,你更爱真理。这没错,但你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是真理。
后来通过无数科学家的努力,证实了一些东西,总结出一些定律,比如地心引力,以及能量守恒定律等等。
但是,我们直到今天连宇宙的边界都不知道在哪,所以那些已经总结出来的定律,或许只是我们已知范围内的定律。
如此看来,无论什么时代,妄谈真理都为时过早。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