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水光接天 东坡这首词被认为空灵蕴藉

前言

今天探讨一下词的空灵蕴藉和清虚骚雅,先从苏轼的故事说起。

苏轼因反对新法受到政治迫害,甚至因乌台诗案差一点丢了性命。宰相王珪、御史舒亶等人罗织罪名意欲至苏轼于死地,但是宋神宗似乎没有这个意思,加上朝廷中不少人为苏轼说话,最终苏轼死里逃生。

苏轼写过一首著名的《水调歌头》,被人评价为空灵蕴藉。这首词后来被宋神宗读到,皇帝很感动,认为苏轼还是忠君爱国的 。

一、东坡词 空灵蕴藉的《水调歌头》与慷慨直白的《满庭芳》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评价了苏轼的两首词:

词以不犯本位为高。东坡满庭芳:“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语诚慷慨,究不若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尤觉空灵蕴藉。

1、东坡《满庭芳》言语慷慨

刘熙载说”词以不犯本位为高“,东坡《满庭芳》言语慷慨,但是不如《水调歌头》的空灵蕴藉。

3、俞陛云的看法

另外,俞陛云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给了另一个解释:

琼楼玉宇二句,以高危自警,即其增子由早退为戒之意,上清虽好,不如戢影人间也......全篇若云鹏天马,一片神行。

俞陛云和宋神宗的理解不同,他认为苏轼是在劝自己的弟弟,官阶越高越危险,不如早一点归隐山林,舍上清而藏踪迹于人间。

4、周振甫的评价

同一段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这里有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的区别,一个明白无误,一个联想多端。

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也评价了讲了这两个例子。他认为俞陛云的看法有误,苏轼应该没有劝弟弟隐退的意思,并且引用了苏轼其他的作品加以说明。

不过周振甫认同俞陛云后面的评价“若云鹏天马,一片神行。”说这也是空灵蕴藉的意思。

苏东坡水光接天 东坡这首词被认为空灵蕴藉(1)

二、白石道人的清虚骚雅也是空灵

南宋文学家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他不仅能作诗填词,本人还精通乐理,能够自己创作曲调。例如著名的《暗香》、《疏影》都是他自己作词作曲。只不过不知道他的歌艺如何,那个时代好像都是写好词交给歌女演唱,不过他肯定是能够演奏乐器的。

当年姜夔在拜访范成大,在那里创作了《暗香》、《疏影》后,范成大立即安排歌女演唱,一高兴还把歌女小红赠给了姜白石。两个人乘舟归湖州(今属浙江)路过垂虹桥时,一个唱歌一个吹箫,姜夔还写了一首诗记录此事,《过垂虹》 :

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姜夔的词作,一直被认为体现了清虚骚雅、空灵蕴藉的特点。下面这首《点绛唇 其一 丁未冬过吴松作》是其代表作之一: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关于这首词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专门评价过:

白石长调之妙,冠绝南宋;短章亦有不可及者,如《点绛唇》一阕,通首只写眼前景物,至结处云:“今何许?

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感时伤事,只用“今何许”三字提倡,“凭阑怀古”下,仅以“残柳”五字咏叹了之,无穷哀感,都在虚处。令读者吊古伤今,不能自止,洵推绝调。

这首词和苏轼水调歌头类似,通篇不点破本意。陈廷焯说他“只写眼前景物”。上阕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是典型的拟人手法。山不清苦,也不懂商略。把人的感情与活动,用景物表达出来便有诗意,如果只写成人物就索然无味了。

天随子是晚唐诗人陆龟蒙,姜夔与他同是布衣,因此有学习其高隐的想法。但是下阕忽然反问:“今何许?“转为感时伤事,引出遐想。而“无穷哀感,都在虚处。”并没有明确点破为何哀感。

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与辛弃疾《摸鱼儿》的结句同一意境:“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 姜夔用”残柳参差舞“来表达,从而引发对于南宋国运的担忧,这是诗人哀感的源头。因为没有点破,而用写景表达,所以显得空灵蕴藉、清虚高雅。

苏东坡水光接天 东坡这首词被认为空灵蕴藉(2)

三、什么是空灵?

宋神宗从苏轼《水调歌头》中读出了”终是爱君“的秘密,陈廷焯也从姜夔《点绛唇》看到了对于国运的无穷哀感。无论作者是否真有此意,并不妨碍读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去遐想。

所谓空灵,指灵活而无法捉摸。诗词的空灵,则是”都在虚处“,不点破本意,往往以写景咏物来代替作者的真实情感。

因为空灵,所以也容易产生不同的理解。对于作者而言,功力高深者可游刃有余地随意雕镂辞章,可以让您理解得很清楚,也可以让你感觉模糊不确定。

姜夔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是格律派的代表作家,包括后来的王沂孙、周密等人的咏物词都继承了这种特点。词人有意不把意思说明白,因此也常常有”隔“的感觉。

姜夔的《齐天乐》写蟋蟀,背后仍旧是寄托了家国之忧。

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这首词通篇写景咏物,仍旧不点破本意,通篇弥漫着淡淡的哀愁。

苏东坡水光接天 东坡这首词被认为空灵蕴藉(3)

结束语

诗人用这种手法,有时是为了表现出一种发散思维的意境,有时候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例如处于宋末元初的词人王沂孙,他的很多咏物词作不敢明显表达出故国之思。

绿槐千树西窗悄,厌厌昼眠惊起。饮露身轻,吟风翅薄,半翦冰笺谁寄。凄凉倦耳。漫重拂琴丝,怕寻冠珥。短梦深宫,向人犹自诉憔悴。

残虹收尽过雨,晚来频断续,都是秋意。病叶难留,纤柯易老,空忆斜阳身世。窗明月碎。甚已绝余音,尚遗枯蜕。鬓影参差,断魂青镜里。《齐天乐·蝉》王沂孙

空灵蕴藉,可以让人感受到一种不离不即、捉摸不透、含蓄无尽的意境。

随园老人袁枚说 左思10年写成的三都赋清朝人2天就可以写成

随园诗话开篇 从古代英雄们曾经没有出息的样子看诗人的逆袭

花径不曾缘客扫 学诗百法之古诗的通体写景法与通体写情法

杜甫诗中的败笔 同样写唐明皇杨贵妃马嵬坡兵变的唐诗有如此不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