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企业掀绿电消费潮(科技企业掀绿电消费潮)

■ 余娜近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与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联合发布报告《科技企业绿电消费新浪潮:案例、挑战与建议》(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分析,互联网云服务与数据中心企业正逐步成为中国绿电消费的引领者,绿电交易机制仍存在诸多难题亟待解决,绿电价格形成机制有待厘清、电价上涨抑制企业绿电采购意愿、省间电力交易规模受限进一步加深绿电的供需错配、交易灵活度与电费透明度有限等问题凸显,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科技企业掀绿电消费潮?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科技企业掀绿电消费潮(科技企业掀绿电消费潮)

科技企业掀绿电消费潮

■ 余娜

近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与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联合发布报告《科技企业绿电消费新浪潮:案例、挑战与建议》(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分析,互联网云服务与数据中心企业正逐步成为中国绿电消费的引领者,绿电交易机制仍存在诸多难题亟待解决,绿电价格形成机制有待厘清、电价上涨抑制企业绿电采购意愿、省间电力交易规模受限进一步加深绿电的供需错配、交易灵活度与电费透明度有限等问题凸显。

“先行科技企业在绿电消费领域作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重要实践,为科技行业整体迈向100%可再生能源目标积累了丰硕的经验。随着绿电消费机制的不断完善,更多企业应当积极效仿,大步跟上绿电消费浪潮。”绿色和平东亚分部气候与能源项目经理叶睿琪表示。

腾讯、万国数据等成绿电大买家

自中国提出“双碳”战略目标以来,以互联网数据中心业务为主的科技企业纷纷加入“双碳”及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赛道。数据中心及其背后的“数字经济”,正在掀起中国可再生能源市场化交易的新浪潮,绿电消费需求快速增长。

绿色电力泛指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所产生的电力,现阶段为支持新能源的发展,主要指风电、太阳能项目提供的电力。中国的绿电市场仍处于建设初期,企业绿电消费仍不普遍,当前主要分为四种路径:直接参与绿电市场交易;用电企业自行或通过第三方开发商投资建设集中式或分布式新能源发电项目;用电企业采购绿色电力证书(以下简称绿证)的“证电分离”的模式;在绿电采购或自建新能源发电项目的基础上,用户侧配套建设储能设施和开展电力需求响应业务。

报告梳理发现,多家互联网云服务与数据中心企业最新的绿电消费案例,展现了转型新动向。例如,腾讯的2022年度大规模绿色电力交易、万国数据10年长期绿色电力合作框架协议、合盈数据的河北张家口“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世纪互联的广东佛山“数据中心 光伏 储能”与需求侧响应新模式等。

2021年9月,全国绿色电力交易试点正式启动,采用“证电合一”的模式,实现了绿电生产、交易、消费、结算等各个环节的溯源。在这股绿电采购热潮中,腾讯、阿里巴巴、秦淮数据、万国数据等多家互联网科技企业纷纷加入绿电采购的行列,实现了超过“亿千瓦时”级别的大规模采购,成为绿电市场的大买家。

交易热潮背后短板与难题浮现

绿电交易热潮背后,不少难题正浮出水面,包括电量的执行、跨省跨区绿电交易壁垒打通、绿电与碳市场联动等。

报告指出,绿电交易在中国刚刚起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绿电交易机制仍在健全阶段。首先,当前绿电需求企业一般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中东部地区,而绿电供给仍以三北地区居多,供需错配导致绿电交易受阻严重。其次,企业在开展绿电交易的过程中灵活性不足。

二是电价上涨抑制绿电采购意愿。在电力成本高企,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况下,科技企业采购绿电,支付环境溢价的成本承受能力和采购意愿大幅下降。此外,企业也希望电价的透明度进一步提升,如输配电价、辅助服务费用的计算方式、分时电价的详细情况等。

三是绿电环境价值不闭环。绿电交易时用电企业虽然支付了环境溢价,但在碳市场中进行排放核算时,绿电被视同普通电力计算间接排放,丧失了绿电的环境价值,不足以推动大量企业参与绿电交易。

四是绿证体系仍需继续完善。一方面绿证的唯一性仍有待提升,另一方面目前绿色电力证书的核发范围有限,急需扩大可再生能源品种的覆盖范围,以更好地适应企业对于绿色电力消费证明的需求。

“过去一年里,中国的绿色电力交易机制在取得诸多进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急需解决的短板与难题。展望未来,逐步完善的绿电消费综合路径将成为科技企业减排降碳的重要手段,为科技企业实现碳中和与100%可再生能源目标提供坚实的保障。”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康表示。


审核:杨靖

责编:霍悦

编辑:胡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