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名画与作者连线(流连在名画与名曲之间)
作者:丁宁(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不久前收到青年学人王加的新著《画外有音》,竟一口气读完——真是好久没有这样惬意的阅读体验了。
《画外有音》娓娓道来的,是绘画与音乐的内在关联。然而我们明白,读懂名画非易,听懂名曲亦难。如果不懂门道的话,想再将两者放在一起讨论,无疑难上加难。可贵的是,作者面对这一迷人而又不易的话题,游刃有余地穿梭在西方各个时期的著名画家与音乐家之间,为读者如数家珍地点出名画中音乐的吉光片羽。于是,每每聊到精彩处,仿佛名画的无声华彩中有妙不可言的乐章飘来……可以共感绘画与音乐的耦合之美,乃夫复何求的享受。
本书作者王加并不遵循时下颇为流行的那种高头讲章式的写书路子,完全是其个性和修养使然。他内心里是不喜欢那种不带个人性情、貌似系统而又空洞的文字的。如何专业地畅谈艺术品本身,同时又可以与大众分享,才是他写作的旨趣所在。他痴迷音乐,不仅仅是热衷于“淘淘碟”的发烧友,他受过专业的音乐管理的学科训练,因而对音乐精微至致的美有会心的感悟。日常生活中,王加也一会儿国内一会儿国外地赶赴自己喜欢的音乐会,陶醉在让他心仪不已的现场感中——这是热爱音乐的一种境界。至于读画,亦是其本行。王加留英求学多年,余暇中常去逛博物馆和美术馆,也因此积累了海量的看画心得。“音乐,附于我的灵魂;绘画,融于我的血液”,正是其自我期许的美好写照。
《画外有音》 王加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当然,要想将聆听音乐、欣赏画作的内心体验专业并且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还是要付出努力的。为这本书,作者显然下了不少功夫。单是寻觅那些出现在世界各地的美术特展、拍卖会预展以及在国外并非旅游热点城市里的中小博物馆里的特定作品,就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王加对国际美术展览资讯广为留意,就给我留下过极深刻的印象。记得年初我去日本京都逗留前,他就提醒我,务必不要错过附近大阪阿倍野艺术博物馆的“卡拉瓦乔特展”。我相信王加这些年来走过的各国大大小小博物馆的路程之长,是鲜有同龄人可比的。关键还在于,他聚焦于自己曾为之怦然心动的名画背后的音乐缘由,从作品到作品,从艺术家到艺术家,其中都有自己的独到思索和浃沦肌髓的体会。这样引出的意兴飞扬的心得文字不仅显得言之有物,也时时激起酷爱艺术的读者的共鸣。
我多少有点兴奋地注意到,王加在书中用心地介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大师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提香、委罗内塞以及勃鲁盖尔等人的作品。我想说的是,西方音乐史研究开始顾及文艺复兴这一段,起因就来自于名画。20世纪初,曾有杰出学者如利克莱特举出了大量呈现在文艺复兴时代美术作品中的音乐例证,由此推动西方音乐史的研究。的确,如果有机会在意大利的大教堂和美术博物馆里徜徉的话,只要稍加留意,就不可能错过譬如1300—1600年间数以千计的描绘了不同音乐场景的画面。通过这些作品,可以确定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繁荣的音乐文化以及与视觉艺术的密切关联。欧洲的南方如此,北方其实也不例外。在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博物馆里,就有梅姆林笔下描绘的一组天使在云间演奏音乐的动人画面。
古代绘画中有音乐,晚近的亦然。康定斯基对勋伯格音乐的痴迷,保罗·克里关注复调音乐,以及妮基·圣法尔陶醉于斯特拉文斯基等,都是尽可以写上一笔的有趣话题。当然,反过来,绘画也让音乐家着迷,譬如李斯特喜欢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德彪西关注惠斯勒、透纳和莫奈等,也同样在佐证绘画之于音乐的特殊魅力。事实上,不少现代主义的艺术家试图将音乐的节奏、构成等转换为有意味的绘画形式,这一做法本身就仿佛在提醒人们,不懂音乐,或许就不能理解为数可观的西方现代主义绘画了。可见,音乐和美术的关系,并非一种无关宏旨的边缘性话题而已。
写到这里,不由得想起了公元前5世纪的一个希腊陶瓶《赫利孔山上的缪斯》(慕尼黑古典藏品博物馆藏)。陶瓶上女神在悉心弹琴,旁边的小鸟也在侧耳聆听。绘画中辅以美妙音乐,可谓源远流长。我知道在《画外有音》之前,王加已出版过一本《音画之间》。我相信,他在名画和名曲的汪洋大海中自然还会乘兴遨游。
《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08日 15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