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革命事业的英雄人物(投身革命即为家)

忻州地处山西北中部,系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结合之地,境内人民群众性格倔强,好胜争强,从晋国三义士程婴、公孙杵臼、韩厥到现代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梁黄海和小英雄岳云贵等,从他们身上,无不彰显出忻州人民慷慨悲歌、壮怀激烈的性格底蕴和人文情怀。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及性格所致,说“忻州自古出英雄”一点不假。

关于革命事业的英雄人物(投身革命即为家)(1)

我们现在要说的英雄,是忻州现代革命英雄王选科少年时代的战斗事迹。

关于革命事业的英雄人物(投身革命即为家)(2)

王选科,忻府区西张镇木芝村人,出生于1927年12月,贫寒家庭。家里没有兄弟姐妹,7岁时父亲病逝,成为一名孤儿,靠家人亲戚关照和自己童年劳动维持生活。1940年6月参军,1941年初,受东忻县游基队领导赵正午指示,利用其年纪小的优势,担任我东忻县地下交通员兼侦察员。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侦察员、警卫员、班长、排长、连长、股长、科长、团参谋长、副团长、副师长(华北军区第64军129步兵师)等职。抗日战争时期,参加过百团大战、扩大解放区、反扫荡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过青沧、保北、保南、清风店、石家庄、新保安、进军大西北等战役战斗;抗美援朝时期,参加了第五次战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参加了部队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两次荣立战功,先后荣获独立自由奖章、三级解放勋章、抗美援朝三级国旗勋章,解放东北、华北、西北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和平鸽纪念章,独立功勋荣誉章,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在1941年到1943年担任东忻县基游队侦察员兼地下交通员期间,成功护送数十余次我党晋绥边区领导和晋察冀边区领导过境东忻县,他由此被东忻县基游队领导重视,担任警卫员,不久担任基游队班长,并参加了百团大战和扩大解放区战役等抗战时期的重要战役战斗。

关于革命事业的英雄人物(投身革命即为家)(3)

1937年11月日寇占领忻县,木芝村由于紧靠北同蒲铁路,又加之距离忻州城较近,这里也就成为日伪军和八路军共同驻站的地方,白天日伪军活动,夜晚八路军、游击队活动。1939年秋天,从小胆大机敏的王选科从村里老人口中打听到共产党八路军、游击队才是穷人的队伍,跟着他们干,才能有饭吃,穷人才能翻身,于是在有一天夜晚,他步行到距离木芝村二十里外的忻县董村镇令归村找到东忻县基游队,要求入伍参军。领导们一问,才知他才13岁,年龄太小,拒绝他入伍。这使得他感到十分灰心。1940年6月,由于有了上次的经历,他找基游队领导更方便,出于他预料的是,这次领导在他强烈要求,竟然同意了他的入伍请求,这使他欣喜万分。原来,1940年之际,当时日军不断对我东忻县进行扫荡,面对严峻的局面,我基游队活动只能在东忻县东南面的山上,条件十分艰苦,环境十分恶劣,急需要能够传递情报的侦察员,然而基游队的战士普遍年龄大,传递情报很容易引起日伪军的重视,给工作带来不便,而像王选科这样的少年孩子,正好做这项工作,而且不容易引起敌人的重视,有时候出入村庄、交通路口等地方,容易瞒过敌人。也就是说孩子兵有孩子兵的用处。当然,东忻县基游队领导同意他入伍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看见他是个孤儿,身体灵活,两次强烈要求入伍,态度坚决。

就这样王选科入伍后,就被安排在东忻县基游队的侦查班。这个班有七八个战士,他的年龄是最小的,班长是忻县北义井乡安邑村人,名叫杜成林。因为在侦查班有三个小年龄的战士,而且他是最小的,又姓王,所以班长就叫他“王三三”,一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经王选科向组织打报告,经组织批准,才恢复真名,叫王选科。

东忻县基友队的主要工作是做侦查、袭扰、掩护、传递情报等工作。王选科作为一名侦察员,由于年龄很小,班长交代他的主要任务就是侦查敌情、传递情报。随着形势的发展,1941年上级为工作需要,决定成立我党地下交通站,以便掩护从晋绥边区到晋察冀边区以及从晋察冀边区到晋绥边区开会办事的八路军重要领导。这个任务就成功落在了东忻县侦察班全体战士的头上,这里也包括王选科。

入伍后的王选科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早早就经过了生死的考验。那是在他刚入伍不久,日伪军要到董村镇董村抢粮,然而抢粮的敌人究竟有多少,枪枝配备情况如何?东忻县基游队事先并不完全知情,于是就派王选科进村打探。接受任务后,王选科假扮走亲戚的模样,骗过鬼子盘查,进村侦查到,这次抢粮的敌人,鬼子的人马是23个,伪军是29个,还有1个翻译,一共53个,18辆大车,日伪军枪枝配备他也基本掌握。正要离开,突然被翻译将他抓住,说他是八路,他说不是,是从太延村(董村镇一个村庄)走七里路,来董村看他姥姥的。翻译见他神色镇定,又是个孩子,估计没有问题,才将他放开。他急忙跑出董村,离开险地,将情况报告东忻县基游队领导,领导得知情报,才开始紧急行动,在半路埋伏,消灭日伪军,截获被抢劫的粮食。通过这次工作,东忻县基游队领导对王选科开始十分信任。

从晋察冀司令部五台县经定襄县入忻州刘家山村,从刘家山村经过令归村、双堡村、水峪村、鸦儿坑村、岩峰村、韩岩村,西曲村过境北同蒲铁路,到兰村乡兰村结束,之后再由兰村转道、杨胡村,再到寺坪乡大北沟村,这里中转到宁武二马营,由此去吕梁和延安。我交通员必须提前侦查好地形,联系好接应密码以及所有不测准备,确保我党两地领导安全过境。

东忻县这条秘密交通线是王选科在基游队领导杨参谋(定襄人,见《岁月如歌》一书第二页,此书系王选科个人回忆录,由其家人编写)领导下完成侦查路线的。此时王选科在部队里颇得领导和同志们信赖。领导们开会决定让杨参谋带领王选科完成这项十分艰巨的工作是经过慎重考虑的。接受任务后,为了预先顺利完成这条侦查路线,杨参谋和王选科或提篮扮做走亲戚的样子、或头上戴孝帽化装成出殡的样子,或提着小娄头,化装成拾粪的样子,如此等等,先期靠记忆,勘察好地形,熟悉道路。由于当时环境危险,不允许在路上纸面记录,他们俩就全凭记忆完成,需要提醒的时候互相提醒,经过两个月反复折返,他们终于完全熟悉了这条道路,为成功做好这项工作奠定了基础。

给兄弟部队送达“鸡毛信”是东忻县地下交通站的一项主要工作。1941年秋的傍晚,太阳即将落山,东忻县基游队领导突然给王选科交代了一个工作任务,要求他在晚10点前将一份紧急信件送到30里外的兰村乡北泥集村,要他在路上尽量避开敌人,若遇到十分危险的情况,必须毁掉信件。接受任务回到排里后,排长感觉此次行动任务重大,于是派侦察员闫三妮和他一同来送情报,晚上9点抵达村口,经过商议,二人决定分头行动,由闫三妮在村外监护,王选科进村去送。结果一进村公所大门,身后就被一人用手枪顶住后脑勺,并让他不要动。王选科感觉自己遇到了敌人,于是急中生智,说自己人还威胁自己人,并抢先问敌人是哪一部分的?后面的敌人一下被他弄的糊涂,赶紧撤去手枪,口气软下来,说是那边炮楼内的。敌人问他是哪里的?他说是忻州城特务队的。敌人连忙说误会,他们听说最近村里有土八路,想弄个回去,得个日军的赏钱,王选科说他也是这么想。敌人见状,笑笑转身走了,王选科安全脱身。后他在村打听,得知:北泥集村我部分部队,因一些原因,已临时转移到附近东面的韩岩村,要他们送信去韩岩村。他与闫三妮才又向东折回韩岩村,将信安全送达,此时,距离晚10点,还差10分!

1943年秋天,王选科接到任务,要他们地下交通站全力以赴护送20余名日军战俘去延安学习。这个任务可以说很艰巨,这些日军从晋察冀边区而来,要去延安解放区日军战俘学校学习,那里已组建了在华日军反战联盟,由日本共产党派野坂参三进行组建,此人化名冈野进,中国名字叫林哲。沿路要护送这些日军战俘通过,他们只懂少量一点中文,不懂口令和暗号,因此难度很大,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怎么向上级交代?于是他们几个地下交通站同志和这些日军战俘只能穿插前行,经过北同蒲铁路线时,不巧的是,与巡游的日军迎头遭遇,双方激战,最后乘夜色和庄稼避开日军追击,跑进村庄,其中一名日军战俘在激战中牺牲,剩下的均安全通过西忻县交通站,成功到达延安。

还在1942年秋天,聂荣臻司令员要去延安开会,路过忻县。上级领导安排他们东忻县交通站护送时,只是说要晋察冀领导要去延安开会,并没有说是聂荣臻司令员。但这次上级也显得格外谨慎。在人员配备上比过去增多。王选科一如既往参加。为保证成功送行,领导们要求王选科先期一人提前一天再把道路熟悉,必要的地方做标记,遇到新情况随时掌握。看到敌人巡查和站岗有新情况,连夜报告。王选科按照领导布置进行。聂荣臻司令员达到后,在东忻县行走十分顺利,大约晚9点多就躲过敌人巡查,安全通过北同蒲铁路线,最后顺利达到延安。事后他们才知道,他们护送的正是聂荣臻司令员。

关于革命事业的英雄人物(投身革命即为家)(4)

王选科和他的东忻县地下交通站的同志们,就这样在抗日战争的特殊年代里,在东忻县这片热土上,成功完成了情报递送、领导及重要人物掩护、军事侦查等工作任务,为抗日战争在忻县最后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不愧是现代为革命出生入死的革命英雄,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怀念!

作者:张斯直 黄蓉

来源:直播忻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