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春戏曲大全春秋配(梨园逢春之吉剧)

曲艺和戏曲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咱吉林这片黑土地上就有很多曲艺形式。比如,家喻户晓的二人转以及东北大鼓、秧歌等等。而咱们省的戏曲,那就只有一个——吉剧。

梨园春戏曲大全春秋配(梨园逢春之吉剧)(1)

《桃李梅》,是吉剧代表剧目。吉剧最著名的剧目有一大三小之称,《包公赔情》、《燕青卖线》、《搬窑》是三小,《桃李梅》则是唯一的一部大戏。之所以被称为大戏,是因为在这场戏里面,包括了生旦净末丑各个行当。这部大戏创作于1960年1月,比吉剧诞生还要早十天。也许当时谁都没有想到,正是这部戏,让戏剧在57年间传遍了大江南北。

梨园春戏曲大全春秋配(梨园逢春之吉剧)(2)

1959年2月,在长春市南广场东侧,吉林省歌舞剧团宿舍二楼的一个小房间里,由张先程、刘方、那邴晨、刘中组成的“四人创编小组”把民间艺术二人转、拉场戏升华为舞台艺术。不足十平方米的房间里,一张桌子,几把椅子,设备简陋,条件艰苦。但小屋里,却终日有依依呀呀的曲调飘出,直到深夜才消散。也就是在这里,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些二人转曲调,演化成了日后吉剧里的"柳调"、"嗨调"两大声腔,新剧种“男女分腔”、“行当分腔”也被确定。这两种分腔成为吉剧一直延用的音乐体制。确立了吉剧的音乐元素,大家又开始研究舞台上的“玩意儿”,所谓玩意儿,就是演员在台上该怎样演出,举手投足间,应当怎样传达人物的情绪感觉。

梨园春戏曲大全春秋配(梨园逢春之吉剧)(3)

吉剧的第一个剧目名叫《蓝河怨》,改编自二人转传统曲目《蓝桥会》,原作的1300多句唱词被改编成一部情节生动、人物鲜明、结构严整的大戏。在这部戏中,出现了小生、小旦、彩旦、小丑等行当,新剧种开始向着戏曲化、板腔化、行当化发展。与二人转有了明显的区分。《蓝河怨》在1959年9月亮相演出。四个月后,大戏《桃李梅》也随之创作完成,至此,吉剧也正式登上了戏剧舞台。这部戏最终让吉剧红遍了大江南北。

梨园春戏曲大全春秋配(梨园逢春之吉剧)(4)

2017年6月29号下午,东方大剧院的舞台上是一番忙碌的景象。道具,灯光都在做最后的调试,再过几个小时,就要登台演出了。这次担任《桃李梅》导演的李松桥已经是位古稀老人。李松桥年轻时是是吉剧院的演员,《桃李梅》中,他扮演胆小怕事,忍气吞生的知县袁汝海。

梨园春戏曲大全春秋配(梨园逢春之吉剧)(5)

李松桥是《桃李梅》的第一代演员。从1960年至今,他接触《桃李梅》已有57年。这期间,不仅仅是吉剧,《桃李梅》被各个地方戏种演出了无数回。《桃李梅》本来有两个版本。如今还活跃在舞台上的,是作家王肯根据民间故事改编而成。故事的情节是,关东女人封氏和三女儿玉梅,巧设计谋,抗拒总兵的逼婚的故事。剧本,在民间想象的基础上翻出了新意,写出了封氏和她的三女儿,聪明睿智,面对总兵大人的强权,在男人们畏之如虎的情况下,却谈笑风生,巧定计谋。

梨园春戏曲大全春秋配(梨园逢春之吉剧)(6)

《桃李梅》于1960年1月21日在长春公演,收获好评。这是继《蓝河怨》后的又一次成功。十几天后的1960年2月2日,吉林省人民委员会批示,将这个新剧种正式命名为“吉剧”。吉剧从此正式在这片黑土地上扎根。

梨园春戏曲大全春秋配(梨园逢春之吉剧)(7)

6月29日的演出,意义非凡,这一次,是十个地方剧种在长春共演《桃李梅》,吉剧的表演排在最后亮相。此时的李松桥已经从第一代《桃李梅》的演员变为了导演。他仔细的观察每个道具的位置,求得就是完美两个字。这是第四代《桃李梅》演员的表演,他们中最年轻的演员和李松桥相差了四十多岁。

梨园春戏曲大全春秋配(梨园逢春之吉剧)(8)

29号晚上七点半,吉剧《桃李梅》正式开始。剧场内座无虚席,这其中既有头发花白的老人,也有穿着时尚的年轻人。年龄差异虽然大,面对演员们的演出,却是个个入神。《桃李梅》释放了东北人独有的乐观气质。故事情节大起大合,人物性格大棱大角,情感大悲大喜,语言更是诙谐、幽默,充满了喜剧效果。

梨园春戏曲大全春秋配(梨园逢春之吉剧)(9)

6月16号晚上七点,东方大剧院内来了不少观众,这一天,济南市的吕剧院将演出《桃李梅》这部戏。此时,后台的演员们也忙着装扮行头。吕剧是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也是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起初因为是赶着毛驴唱戏,所以吕剧在过去又叫做驴剧,慢慢的才叫成吕剧。吕剧1979年移植了吉剧《桃李梅》,至今已近40年。井远秀和郭清清是济南市吕剧院的两位老演员,她们第一次接触《桃李梅》已经是二十多年前了。

梨园春戏曲大全春秋配(梨园逢春之吉剧)(10)

吕剧最为突出的特点是: 既是"戏曲"又是"曲艺" 。其唱腔以板腔体为主,兼唱曲牌。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桃李梅的演出,他们不仅借鉴了吉剧的手绢功夫,还在唱腔上有所吸收。同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移植《桃李梅》,还有河北省的省剧——河北梆子。吉剧语言诙谐、幽默,充满了喜剧效果。河北梆子在移植《桃李梅》时,去掉了“闹”,也就是诙谐的部分。

梨园春戏曲大全春秋配(梨园逢春之吉剧)(11)

据统计,全国各地有二十多个院团移植了《桃李梅》,可以说,50几年间,这个植根在吉林的大戏,在全国各地发芽,桃李梅早已经花开遍地。一部上世纪六十年的作品,被众多院团剧种移植至今,他的价值不言而喻。2012年吉剧《桃李梅》荣获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而吉剧在五十七年匆匆岁月中,也在不断地前行。从一大三小四个传统剧目,到《三请樊梨花》到现代剧《江姐》,以及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宝贝回家》。吉剧跟着时代的脚步,磨砺自己,磨炼出了一身的本事。然而,在资讯异常发达的年代,再好的作品,也怕“巷子深”,如何借助媒介传播,也是吉剧人不能不思考的问题。

梨园春戏曲大全春秋配(梨园逢春之吉剧)(12)

传播要有途径,而剧目剧种深入人心,则要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工的真本事。吉剧人期待的,都是让吉剧踏实前行,不浮不躁,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创作并演绎出更多的《桃李梅》,只有这样才能让吉剧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