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蝉(全唐诗蝉)

【蝉】虞世南

垂缕饮[ruí]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jiè]秋风。

古诗 蝉(全唐诗蝉)(1)

这首诗大约是虞世南由隋入唐后,受太宗李世民知遇之恩而作。作者是唐初官廷文人的领袖,以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确五绝擅名于当时,主持编我了著若名类节(北堂书钞》,为诗歌创作单的偶对求事提供了方便。他的宫延应制诗未尽脱齐梁藻饰之习,而乐府诗却风格清新俊爽,已革去梁陈浮艳之病。这首五言小诗,是广为流传的咏物诗,也是唐诗中最早具雏形的五言绝句。

诗的风格清华隽朗,立意巧妙。全诗用比兴,借蝉言志,既赞美了蝉的高情逸韵,又暗寓自己的华贵身份,寄托了对高洁品质的赞扬,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命意自高。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卷一九)

诗的前二句描写蝉的行状:首句说蝉在垂下的枝条上饮清凉的露水。续(rui蕊),古代帽带结在下巴下面的下垂部分,这里指蝉头上的触须,借指蝉。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把“垂续”暗示的显宦身份同一般人心目中的“清”统一了起来使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甚巧。二句是写蝉声之远传。古代有风凰非梧桐树不栖的说法,这里描绘其鸣声从疏桐中间传出,言其品格高尚。一个“出”,将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用“疏”形容梧桐枝干的高挺清拔,对应了末句的“秋风”。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读者从中可以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也使得三四两句的发挥字字有根。三四句借蝉抒怀,是全篇比兴寄托的定睛之笔。“言果能立身高洁者,不待凭藉,自能名声远闻也。”(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诗人以为,一个人的声誉和影响取决于他个人的品格高下,不能依靠他人的(输扬,正如蝉鸣于高树,一般人可能认为它是借助于秋风而得以远传,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其声自远。正如曹不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此诗意由己田,不因袭落俗,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十分可贵,为唐代咏物诗开创了一个不俗的开端。

(蒲仁)

虞世南简介:

古诗 蝉(全唐诗蝉)(2)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执着且向学。历仕陈、隋二代,官拜秘书郎、起居舍人。隋朝灭亡后,被窦建德任命为黄门侍郎。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为"十八学士"之一。贞观年间,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先后封永兴县子、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被称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年八十一。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 ,配葬昭陵。贞观十七年(643年),绘像凌烟阁。

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原有诗文集三十卷,但已散失不全。民国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 四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