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十三个做人的道理(白鹿原里的生存哲学)

白鹿原十三个做人的道理(白鹿原里的生存哲学)(1)

1992年,历时6年,陈忠实完成近50万字的鸿篇巨制——《白鹿原》。一经刊出,就轰动文学界,被喻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史诗级作品”。

小说描写了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的半个世纪的历史中,白姓和鹿姓两家祖孙三代人在白鹿村的恩怨纷争。他们相互较量、相互比拼,上演了一出出人间悲喜剧。

世事风云变幻,人生几度沧桑。《白鹿原》的兴衰变迁告诉我们,世间没有永远的输赢。人最大的本事,不是你能做到多少事,而是不把自己当回事。

  • 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祸。

有人说《白鹿原》是一部关于女人的悲剧史,也是一部关于男人的野心史。

虽然白鹿村只是一个小村庄,但白、鹿两家之间的利益之争却从未停止过。

在鹿子霖看来,鹿家才应该是村里的首富。因此他不仅将白嘉轩视为眼中钉,更是仗着祖传的家业,在白鹿村里趾高气扬,恣意行事。先是不遗余力地争夺族长之位,争夺失败以后,又心有不甘,想方设法要给自己谋得一官半职。后来,他如愿当上白鹿镇保障所乡约,拥有收“捐税”的权力,就开始对乡亲们各种趁火打劫,拼命为自己捞好处。

白鹿原十三个做人的道理(白鹿原里的生存哲学)(2)

由于儿子鹿兆鹏身份的问题,他被抓进监狱,蹲了两年多的牢。身边的人原以为他会就此改过自新,可他偏偏一出狱又恢复本性。在上司田福贤的安排下,鹿子霖回到联保所当起了爪牙,负责到各个保上催丁催捐。

利用手中权力,他勾结联保所下设各个分支机构的负责人,一起贪污分赃,每天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与此同时,他还公然挑战道德底线,在原上村庄搜寻自己的私生子,并把他们都领回家,认做干儿子,毫不避讳自己的自私与贪婪。

冷先生曾评价鹿子霖:“这人哪,官瘾比烟瘾还大!”

说到底,鹿子霖之所以好当官,是贪恋权势带来的好处。因为有职位傍身,他才可以为所欲为,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可他不知道的是,做人太猖狂,失去底线和分寸,迟早是要付出代价的。

故事的最后,他在亲眼看到白孝文得势当上县长后,心里喊着:“天爷爷,鹿家还是弄不过白家。”

可实际上,打败他的并不是白家的任何人,而是他的狂妄之心。

古训有云:天欲让其亡,必先令其狂。

人在膨胀自满的状态下,最容易忘乎所以,总以为可以乘势而上,殊不知,好运用尽之时,也就是灭亡来临之日。

正所谓,德不配位,必有殃灾。

有几分能力就做几分事,张狂过了头,等待自己的只会是从高峰到低谷的坠落。

白鹿原十三个做人的道理(白鹿原里的生存哲学)(3)

  • 愚者炫耀,智者低调。

书中有一个片段:

冷先生在和晚年的白嘉轩聊天时,拿他和鹿子霖做对比,“我在这镇上几十年,没听谁说过老弟你的一句闲话,这太难了。”但这只是后话,单就年轻时而言,白嘉轩在白鹿村并没有如此高的评价。

彼时的白嘉轩,因为六娶六丧,加上父亲白秉德又病逝,家道开始中落,一度被乡亲们视为瘟神,人人敬而远之。而他之所以能翻身,关键就在于,他深谙低调做人的道理。

在发现鹿家的土坡上有株神奇的植物之后,他先是不动声色地向姐夫朱先生请教,接着又以软弱退让的姿态,向鹿家请求换地,让鹿家父子自以为占尽便宜。

按照书中的说法,白家是自从拿到鹿家的风水宝地后,才开始走向兴旺。且不论真假,只单从这件小事的较量中,就可以看出白嘉轩为人有多沉稳。

他能走得更远,是必然的事。

白鹿原十三个做人的道理(白鹿原里的生存哲学)(4)

对于白家的未来他有自己的野心,也渴望做出一番功绩,却从不显山露水。而且每次遇到难题时,都会刻意提醒自己,“要沉得住气,不能急慌慌草率从事。”

在白鹿两家持续不断的争斗中,他和鹿子霖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不会只想着维护自家利益,而是能站在全村的角度考虑问题。他先是提议翻新祠堂,兴办学堂,又和姐夫朱先生一起致力于推广《乡约》,规范民风。

白嘉轩为白鹿村做了很多实事,但并未因此而居功自傲,反而在当上族长后,对自己和家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农民运动爆发后,以黑娃为首的一批村民成立了农协会,到处打砸闹事,弄得人心惶惶。表面看起来,这是为了革命,但实质上,黑娃更多是在借机扬名立万。作为白家长工的儿子,他从小就心里憋着一股劲,总觉得自己低白家人一等。现在终于有了机会,免不了想要在白嘉轩面前好好表现一番。

可惜的是,任他怎么闹腾,白嘉轩始终不为所动。

有一次,黑娃去白家,想要威胁白嘉轩交出祠堂的钥匙,可没等白嘉轩多说什么,他自己却先心虚了,“在瞅了一眼挺得笔直的白嘉轩后,不由得也挺了挺自己的腰。”

人在底气不足的时候,最爱炫耀,恨不得向全世界证明自己,可越是如此,越会突显自身的浅溥。

正如有句话所说:一个人越炫耀什么,说明他越缺什么。

白嘉轩的不卑不亢,缘于他的自信,知道自己不需要用更多的虚名浮利去证明。

古有名言:自谦则人愈服,自夸则人必疑。

真正有智慧的人,往往都懂得以退为进。

炫耀到最后,只剩两手空空,白忙一场,能藏锋守拙,才是长久之计。

白鹿原十三个做人的道理(白鹿原里的生存哲学)(5)

  • 人最大的本事,是不把自己当回事。

陈忠实曾在《白鹿原》后记中,详细介绍了书中角色“朱先生”的原型由来。

朱先生的原型是一位清末举人,一位铁骨铮铮的老知识分子,曾主持编撰过《蓝田县志》,为白鹿原做出过许多贡献。因此,朱先生这个形象是作者带着崇拜之情塑造出来的。

在书中,朱先生是白鹿原的圣人。他自幼聪颖,16岁中秀才,22岁又中了举人。当时的巡抚方升十分赏识他的才华,多次想对他委以重任,都被他婉拒。因为他心里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要留在白鹿书院,以教书育人为己业。

朱先生博学广闻,常被乡亲们视如神仙,他却不以为傲,总跟乡亲们反复强调:“我不是神,我是人,我根本都不信神。”

在西安城被20万清军围困,即将面临战乱时,他毅然挺身而出,不带一兵一卒独自前往清军行营当说客,并用一番有理有据的言论,成功说服巡抚方升撤兵息战,让三秦大地免遭屠城之灾。然而即便是做出如此巨大的功绩,他依然不动声色,除了白嘉轩,不曾向任何人提及此次行程。

朱先生有句名言:读书原为修身,正己才能正人正世。从始至终,他都视名利为浮云,并且深知自己身为读书人的使命所在。

他有着令人仰慕的学问和过人的胆识,却从不把自己当回事,更没有因此而看不起任何人。相反,总是心怀悲悯,哪怕自己穷困潦倒,也不忘倾己之力帮助乡亲。

白鹿原十三个做人的道理(白鹿原里的生存哲学)(6)

白鹿原遭遇旱灾后,他出面主持赈灾,与灾民同饮同灶,一句“谁忍心从饥民口里叼食,谁还能算人吗?”引得众人感动不已。

晚年,朱先生无疾而终。

虽然生前淡泊名利,自视平凡,但得知这个噩耗后,几十个大村小庄的乡亲们还是都自发来为他送行。烛光纸焰连成一片河溪,见证了白鹿原上一场感人至深的送灵仪式。

在乡亲们心中,他是真正的一代鸿儒。

黑娃为他写了一副挽联:“自信平生无愧事,死后方敢对青天。”

这句话,也是朱先生一生仁义的最好总结。

白嘉轩曾问过朱先生,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好族长?朱先生给出的答案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也很好地解释了朱先生为什么能达到如此高远的境界。

当一个人见过大世面,心有大格局,自然就会把自己看得渺小。

因为他们明白,人生本就是福祸相倚,得失相伴。要想在世事起伏中保持内心从容,唯有先放低姿态。

正如书中有句话所说:“凡遇好事的时光,甭张狂,张狂过头了,后边就有祸事。凡遇到祸事的时光,也甭乱套,忍着受着,哪怕咬着牙也得忍着受着,忍过了受过了,好事跟着就来了。”

得意时不张扬,失意时才能不彷徨;处顺境时不失态,处逆境时才能不失志。

能俯身处世,方能挺身做人。

白鹿原十三个做人的道理(白鹿原里的生存哲学)(7)

《白鹿原》不仅是一部民族秘史,更是一部生存哲学。

生而为人,都有各自的价值和意义,谁也不比谁高贵,谁也不要瞧不起谁。

正如陈忠实在《白鹿原》里说的那句话:“能享福也能受罪,能人前也能人后,能站起也能圪蹴得下,才活得坦然。”

人生到最后,拼的是自我修炼。

无论身处何种处境,都能泰然处之,踏实做事,低调为人,才是一种真本事。

白鹿原十三个做人的道理(白鹿原里的生存哲学)(8)

《白鹿原》

作者:陈忠实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0月

内容简介: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一个家族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权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战栗。

作者简介:陈忠实(1942-2016),生于西安市灞桥区。1965年初发表散文处女作,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作品《信任》获1979年全国短篇小说奖,《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1990-1991全国报告文学奖,长篇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1998)。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陕西省作协名誉主席。


来源:“洞见”

作者:洞见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