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道和名的关系(人话版道德经道经第十一)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马王堆版)
三十辐共一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传统版)
当我看到两个版本的断句都采取了同样方式,就知道自己现在写这一系列文章的重要性。在这段里“无”和“有”并不是两个分开的字,而是“无有”一词。所以正确的断句应该是: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马王堆版)
为什么?因为前有“无有入于无间”,后有“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前者的“无有”就是“无形之物”,后者则是“没有”的意思。总之“无有”是个词语,在这句里也是“无形之物”的意思。你也可以把“当其无有”理解成:当“无”存在(有:存在)的时候。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毂:车轮中心,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当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车就可以用了(车轮就能滚动了)。揉和陶土做成器皿(埏埴:和泥制作陶器),当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土做的器皿才有用(能装东西)。开凿门窗建造房屋,当有了中间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能住人)。所以,创造出有形之物来利用(以为利:以之为利),但真正起作用的还是无形之物。
五色令人目明,驰骋田獵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疲取此。(马王堆版)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传统版)
之前评价过,传统版《道德经》的作者像是个批改马王堆版《德道经》的老师。而且看来这位老师很讲究行文的美感,但往往出于对“美感”的追求,导致在意思的理解上有了偏差。
“五色令人目明”和“五色令人目盲”究竟哪个才是正确的呢?“明”和“盲”是相反的,从音韵的角度而言,盲、狂、妨、爽都是同一个韵,而且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之前的一切例子都为了证明“过多的欲望”是不好的。何况又有《道经》第三章“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来印证。无疑“五色令人目盲”才是正确的,只不过是“先明而后盲”罢了,这一系列的“五”都在告诫不要贪欲过头。
五色先是让人目明,但看多了鲜艳颜色就会眼盲;在野外捕猎骑马驰骋先是畅快,但久而久之就会让人心生狂意。拥有难以得到的物品固然高兴,但贪求过多就会造成行为失当(行妨,有版本作“行方”,方在部分文言文里有“违逆”的意思。同样差别不大)。各种滋味(五味)一开始让人觉得美味,但追求口味越久反而会失去味觉(口爽不是“爽口”的意思,这里的“爽”是“失去”的意思,如:爽约,毫厘不爽)。音乐(五音)一开始让人入迷,但听久了容易让人耳聋。所以圣人治理天下,只管填饱老百姓肚子不管他们的贪欲。(“为目”的这个“目”,就是“五色令人目盲”的“目”欲,字数关系后面的口欲和耳欲等等就省略了。),因此去除贪念(疲为彼之误),只求饱腹。
这一章自然也是在宣扬让人民“无欲无求”从而达到“无为而治”。“人话版”《道德经》,让《道德经》说“人话”。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