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东川脱贫摘帽(云南东川脱贫攻坚中的)
12月17日,拖布卡镇的“五朵金花”在大山中的种植基地留影(从右至左:刘荣津、马关琴、徐庆、陈应兰、贺传玉)。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是国家级贫困区县之一,大山深处的东川区拖布卡镇贫困面广,成为该区脱贫攻坚的“硬骨头”。近年来,拖布卡镇有5名女同志成为扶贫路上的“五朵金花”。徐庆开垦荒滩种植火龙果,为大荒地村30余户村民创造就业增收的机会;马关琴饲养茶花土鸡带动10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增收;陈应兰带领群众种出玫瑰茄,担起镇里扶贫办公室重任;刘荣津从自己的家乡引进5000只竹鼠进大山,拓展产业致富路;贺传玉一人挑起扶贫数据管理半边天。 新华社记者 杨宗友 摄
12月17日,徐庆在展示自己公司种植的火龙果。徐庆种植的火龙果出名,人又长得秀气,被称为“小龙女”。徐庆曾经在昆明某杂志社当过编辑,做过生意,生活舒适。2013年,徐庆来到东川投资,把大荒地村泥石流荒滩变成绿洲,2017年种植火龙果300亩获得丰收。村民们把土地统一出租,除了收取地租外,还在徐庆的果园里打工挣钱。同时,村民把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徐庆的公司,每年参与分红。 新华社记者 杨宗友 摄
12月17日,徐庆在自己的种植基地介绍火龙果的情况。 新华社记者 杨宗友 摄
12月17日,马关琴在自己的土鸡放养基地。“茶花仙子”马关琴以饲养茶花土鸡而得名。10年前,从昆明市毕业的马关琴没有选择留在城市工作,带着自己所学的兽医专业知识回到大山深处的家乡创业养殖“茶花土鸡”。2015年,马关琴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义务为群众培训养殖技术。2017年10月,拖布卡镇“茶花土鸡”扶贫基地成立,年出栏土鸡10余万只,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000余户脱贫增收。 新华社记者 杨宗友 摄
12月18日,马关琴(中)在鸡苗育雏基地与工人交流。 新华社记者 杨宗友 摄
12月17日,马关琴在网上查看土鸡销售数据。 新华社记者 杨宗友 摄
12月17日,陈应兰(右)走访布卡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八花家庭。陈应兰出生在金沙江畔的奚家坪村,中专毕业后放弃城市生活,回到家乡当选为村干部,带领乡亲寻找致富路。2013年,她顶着压力引进玫瑰茄种植,在金沙江泥石流荒滩上种出400亩,使昔日的“空壳村”变成产业村、鲜花村。由于玫瑰茄种植带动乡亲致富,她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玫瑰公主”。后来陈应兰考入公务员队伍,在扶贫干部选拔中被选为镇扶贫办专职副主任,走村入户为贫困家庭出主意想办法,热心为群众服务。 新华社记者 杨宗友 摄
12月17日,陈应兰(前)在接听帮扶户的情况反映。 新华社记者 杨宗友 摄
12月17日,陈应兰(左)和同事核对贫困群众资料。 新华社记者 杨宗友 摄
12月16日,刘荣津在养殖场的大山中留影。刘荣津当年从贵州远嫁到拖布卡山里,舅舅送她20对竹鼠作为“嫁妆”。刘荣津和丈夫从饲养竹鼠白手起家,经过8年的艰苦创业,如今已成为村里的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带动周边的群众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养殖。除了竹鼠外,刘荣津还饲养了200余只豪猪。依托精准扶贫政策,发动农户参与入股,逐步扩大养殖场规模,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刘荣津心地善良,勤劳能干,逐步在村里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村民称她为“竹鼠姐姐”。 新华社记者 杨宗友 摄
12月16日,刘荣津在养殖基地查看竹鼠。 新华社记者 杨宗友 摄
12月16日,刘荣津在豪猪养殖场进行卫生保洁。 新华社记者 杨宗友 摄
12月17日,贺传玉在电脑上整理贫困户数据。贺传玉是拖布卡镇布卡村人,嫁到河南,2016年带着孩子回老家照看年迈的父母。因为年轻懂电脑,村委会负责人请她帮忙录入整理扶贫数据,这一帮就是5个月。2017年她被聘为拖布卡镇就业扶贫队员,主要负责数据录入、劳务输出等工作。为了做好工作、照顾家庭,她还把丈夫从河南带到拖布卡镇。贺传玉认真踏实,对工作尽职尽责,获得干部群众一致认可,大家称她为“大数据管家”。
12月17日,贺传玉在为村民核实办理户口。 新华社记者 杨宗友 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