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良镛工作环境及特点(99岁国匠吴良镛开展)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主持参与天安门广场扩建规划设计、孔子研究院规划设计等多项重大工程项目,北京菊儿胡同危旧房改建试点工程获1992年度亚洲建筑师协会金质奖和世界人居奖。

吴良镛工作环境及特点(99岁国匠吴良镛开展)(1)

吴良镛 院士

今年恰逢吴良镛先生99周岁华诞,“国匠:吴良镛学术成就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此次展览分为清华园里老园丁、从建筑天地到大千世界、天下人居为生民立命、匠人营国、欢乐圣境游于艺5个板块,出自吴老之手的6组亲笔手稿,9件讲义与教材原件,23幅绘画作品悉数亮相。

观展·解码

菊儿胡同好在哪儿?

在展览现场,菊儿胡同的木质模型无疑是最吸引观众的展品之一。

菊儿胡同过去拥挤、破败的模样仅能从老照片中看到,如今早已变成了既有着北京传统风貌又容纳着舒适、惬意现代生活的居住院落。菊儿胡同不仅是吴良镛在规划实践上的巅峰之作,也是他学术道路上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

吴良镛工作环境及特点(99岁国匠吴良镛开展)(2)

菊儿胡同改造前

俯瞰展现菊儿胡同全貌的木质模型,能看到吴老结合现代公寓与合院建筑的特点,创造出一种融“街坊—胡同—院落—居室”空间序列的“类四合院”老城居住建筑模式,以通道为骨架,向南北发展形成若干“进院”,向东西扩展出不同“跨院”,在保证私密性的同时,保留了中国传统住宅重视邻里情谊的精神内核。

居民说 “没把老街坊的感情改没了”

走出展览现场,记者来到位于西侧与南锣鼓巷相接的菊儿胡同。两层至三层的小楼围合在一起,前前后后三四个院落相通,青瓦白墙,看上去既有老北京四合院的影子,又有徽派建筑风格。如今菊儿胡同里的不少小楼已有青藤爬上了房檐,在湛蓝的天空映衬下,更显风韵。

徐大爷是自90年代菊儿胡同一期改造完成后就居住在这里的老居民,“身边很多老邻居都跟着子女搬进了楼房,但我一直舍不得走。”谈起对菊儿胡同的故居情节,徐大爷动情地说,“只有睡在这里,我才能每天清晨一睁开眼睛就能感受到,我还是在北京呢。其他地方再怎么好,都不是咱老北京了。”徐大爷回忆起菊儿胡同改造前,由于地势低,积水、漏水是最严重的问题,街坊邻居们都苦不堪言,后来知道菊儿胡同41号院要试点改成楼房,还有独用厨房、厕所和阳台,欣喜之余大家心里也泛起了嘀咕,“会不会把老街坊们的感情改没了?像单元楼那样关起门来谁也不理谁?”

徐大爷带着记者走进菊儿胡同最初试点改造的41号院,“危、积、漏的问题都没有了,院子的空间更大了,孩子有地方玩,就算自己没空看着院子里的孩子,任何一个街坊邻居在家门口探个头就能帮忙照看,完全不用担心。”徐大爷说。

吴良镛工作环境及特点(99岁国匠吴良镛开展)(3)

菊儿胡同改造后

专家说 体现了对老城文化价值的关注

“当年的北京老城面临很多问题,菊儿胡同则是危房、积水、漏雨的典型地区,解决老百姓迫切的现实居住问题刻不容缓。”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副教授王英说,“当年整个社会对老城保护的意识还较为淡薄,吴先生提出的‘有机更新’既体现了对老城文化价值的关注,又有对百姓生活需求的关切。同时,吴先生在菊儿胡同改造中的实践,也推动了从‘大拆大建’到‘有机更新’的理念转变,引导从‘个体保护’转向‘整体保护’的社会共识。”

王英介绍,菊儿胡同一期工程新建住宅共46套,原危房住户的居住水平得到明显改善,人均居住面积从原来的5.3平方米扩大到12.4平方米。1994年,二期工程全部竣工,居民受惠更多,不仅新建了192套住宅,增加了社区中心、老年活动空间等配套设施,并且依据用地条件而形成的若干新合院的建成,也使得“合院—胡同—街坊”这一北京传统居住空间序列在更新过程中有了新的阐释。

观展·亮点

《释“阙”》论文引起了梁思成关注

步入展厅,“清华园里老园丁”板块最先映入眼帘。随着时光的齿轮一点点转动,从一张张黑白老照片到彩色留影,见证了吴良镛先生伏案在建筑与规划事业里的日日夜夜,从黑发到白头。

1940年,吴良镛走进中央大学建筑系,1943年,吴良镛在中央大学学生刊物《建筑》第五期上发表了题为《释“阙”》的文章。这一阐释古代建筑中“阙”的论文引起了梁思成先生的关注。1946年抗战胜利后,一句来自梁思成先生的口头任命,以及随后寄来的来自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的聘书,开启了吴良镛在清华的教学生涯。他走入清华园,协助梁思成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在这里工作教学到今天,成为清华园里资历最老的园丁。如今《释“阙”》一文的手稿也在此次展览中被展出。

引人瞩目的还有一张老照片。1965年,建4同学返校庆祝清华大学54周年校庆时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在这张合影中,梁思成站在第二排中间位置,吴良镛站在梁思成的右手边,带着一脸灿烂的笑容。

《北京宪章》手稿公布 用红、蓝笔标识备注

吴良镛工作环境及特点(99岁国匠吴良镛开展)(4)

《北京宪章》草稿

坊间有这样的说法,凡是到过北京的人,都亲自品读过吴良镛。吴良镛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即参与到北京规划当中,长安街、天安门广场扩建、毛主席纪念堂等重大项目的规划设计都有他忙碌的身影。

1950年自美回国之后,他即参与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全面投入首都的规划建设。1951年,基于“梁陈方案”,他同清华大学建筑系师生提出“北京市总体规划方案设想”。吴良镛提到,这个设想与旧城为中心的决策并不矛盾,并吸收了另立西郊行政中心的新方案。“旧城的功能以行政、文化、娱乐、观光性质为主,充分保持其发展活力”、“东郊部分为使馆地区及工业区等”、“西北郊为文教区”、“道路系统并非完全设计成以旧城为中心的环形放射形式”。在今天看来,吴良镛提出的设想很多已变成了现实。

1999年,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师聚首在北京,举行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担任科学委员会主席的吴良镛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基础,起草了《北京宪章》。这份被公认为是指导21世纪建筑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献,同时也标志着吴良镛的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被全球建筑师普遍接受和推崇,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在展厅内,《北京宪章》(草稿)手稿也进行了展示。吴老用红、蓝不同颜色的笔勾画、标识、备注。

三地协同发展 京津冀规划图铺满展厅

“从院落细胞到胡同肌理,从长安街筋脉到中轴线脊柱,从跳出北京到京津冀协同。他的心脏无时不与北京的成长共振,他的想象无时不与北京的发展齐飞。”在展览入口处的前言上有这样一段话,在总结了吴老在建筑、规划界做出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为其耕耘多年的京津冀规划成果引了题。

在“匠人营国”这一板块的展厅内,头顶上是数幅京津冀规划图卷,展厅正中摆放着吴老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空间构想的沙盘,四周则是一张张北京总体规划、京津唐发展规划、京津冀地区城市空间布局的图纸。身处其中,仿佛置身于吴老思维空间。

自1979年起,吴良镛便带队开展京津冀规划研究。“要从京、津、唐地区区域规划角度考虑北京今后发展,从战略布局上控制城市规模。”这一设想,提于1980年。吴良镛表示,要从华北地区至少京、津、唐地区着眼,统一研究工业、城市、旅游、交通布局,以及整个地区水利、农林、能源等发展计划。“北京市职能繁多……如果从区域来考虑,路子就宽了,也活了。”

吴良镛工作环境及特点(99岁国匠吴良镛开展)(5)

助教吴良镛

此后,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宏大主题,吴良镛一扎就是40年。从规划“大北京”地区、建设世界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向双核心、多中心转变,再经“两轴两带多中心”布局结构、“一轴三带”发展构架到“四网协调”协同发展构想的形成,日渐高龄的吴老一直是冲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理论研究的急先锋。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升级为我国三大国家战略之一。是吴老带领着团队把40多年的心血奉献给了京津冀,在国内率先开启了以空间战略协同发展为重点的区域规划新时代。 实习记者 鹿杨 本报记者 何冠欣 摄 制图 张存

观展·提示

展览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层展厅

展期:至5月9日

票价:社会观众需购买20元普通门票

(原标题:“吴良镛学术成就展”在清华大学展出国匠营国)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u010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