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胶真有驴皮吗(阿胶自古就是驴胶么)

作为养血补虚的养生佳品,阿胶在我们的印象中,一直是一味名贵、质优的中药品种,实际上,自古及今阿胶都一直是中医临床中的常用中药。然而少有人知的是,早期的阿胶并不是我们现在习用的驴皮胶,而是牛皮胶,也称黄明胶,南北朝时期的《名医别录》中便记载“阿胶出东平郡东阿县,煮牛皮作之”。那么,阿胶为什么从牛皮胶演变成了驴皮胶?而我们现在用的驴皮胶又与牛皮胶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阿胶真有驴皮吗(阿胶自古就是驴胶么)(1)

图片来源:[1]视觉中国

从功效上来讲,驴皮胶的功效为补血止血、滋阴润燥、安胎补虚,而牛皮胶的功效为滋阴润燥、养血止血、活血消肿解毒,相较而言,牛皮胶长于活血止血,用于血痹肿痛较为适宜,而驴皮胶则长于滋阴补虚、养血安胎,适于气血虚弱的病机或体质,因此其应用范围较牛皮胶更为广泛。正因为驴皮胶的应用范围更为广泛,因此本来就不容易获得的牛皮胶,其应用也就逐渐落寞了。此外,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阿胶功效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早期的中药多数都有消肿止痛、止血活血的功效应用特点,这与人类早期阶段医疗水平较低、人们比较关注外伤治疗是有很大关系的,随着历史发展,养生、补虚等方面的医疗需求越来越多,在这种背景下,补虚作用更占优势的驴皮胶逐渐取代牛皮胶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如唐代陈藏器的《神农本草经拾遗》中便记载“凡胶俱能疗风,止泄、补虚,驴皮胶主风为最”,认为所有的胶类中药均有疗风、止泄、补虚之效,而驴皮胶的功效最为突出,可见早在唐代时,古人便已经发现驴皮胶的功效优势了。

从阿胶的炮炙工艺来说,我们现在的阿胶均是以驴皮熬制的,业内有“四斤驴皮一斤胶”“三斤干皮一斤胶”之说,其炮炙过程有整皮、化皮、熬汁等五十多道工艺,而最初的牛皮胶的熬制,其工艺也比较复杂,但不同的是,牛皮胶的出产率相对较低,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的《名医别录》中记载“用皮亦有老少,胶则有清浊,凡三种,清薄者画用,厚而清者名为盆覆胶,作药用之,浊黑者可胶物,不入药用”,可见牛皮熬胶,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可以作为药用,其他的质量更好的一小部分用于绘画,更多的则是用于粘连物品的次胶。与功效需求越来越受重视且出产率较高的驴皮胶相比,牛皮胶在中医上的应用自然很容易被驴皮胶替代,加之古代牛贵驴贱,所以在很早的时候,以驴皮胶来冒充牛皮胶的现象,就已经数见不鲜了,而随着历史的演变,驴皮胶最终替代了牛皮胶。

从历史文化背景来看,我国自古便是农耕社会,而作为农耕的重要劳动力,耕牛在古代社会的地位一直很高,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古代朝廷禁止民间宰杀耕牛,这使得来源于牛皮的牛皮胶的产量大大降低,且买卖牛皮及牛皮制品本身也成了违法行为,而曾经冒充牛皮胶的驴皮胶便成为了名正言顺的正品阿胶,曾经价廉易取的驴皮也成为了阿胶的重要原料。

阿胶真有驴皮吗(阿胶自古就是驴胶么)(2)

图片来源:[2]视觉中国

总结来看,阿胶之所以由牛皮胶演变为驴皮胶,其中离不开中医的临床实践,正是由于对功效的需求随着时代发展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驴皮胶的优势才得以逐渐显露出来,而驴皮胶在炮制工艺上独特优势的也使得牛皮胶在中药这方面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市场份额”,牛贵驴贱的历史背景同时又为驴皮胶最终替代牛皮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回顾“驴氏代牛”的过程,可以发现,从牛皮胶的冷落到驴皮胶的兴起,再到现在阿胶以驴皮为唯一来源,阿胶两个字虽然“贯通古今”,但其背后的内涵却始终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这也是中医药学在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体现,阿胶来源的变化,正体现了中医针对不同的功效需求选择不同特点的药物的“辨证论治”的思维特点。

在生产力十分发达的现代社会,我们自然已经不用考虑“牛贵驴贱”等历史问题了,牛皮胶、驴皮胶、鹿角胶等中药的炮炙也都已经有了完善的现代化工艺体系,有着丰富的市场供应,我们只需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即可,其中阿胶善于滋阴补血,补虚安胎,可以用于治疗病机为血虚的虚劳咳嗽、吐血衄血、妇女月经不调、崩中胎漏等疾病,尤其是多数有气血亏虚的中老年人、年纪稍大的女性,常服阿胶自然可以补益气血、润泽肌肤、延缓衰老,但若身体并非血虚体质,且内有湿热,则不适合服用阿胶;黄明胶则善于养血止血、活血消肿解毒,则可用于血痹肿痛、外伤瘀血等病症,由于其活血止血的功效比较明显,因此孕妇不宜使用。其他的如鹿角胶则长于温补肝肾,龟板胶长于滋阴潜阳等等。

历史上驴胶的兴起既源于成本问题,更源于功效取向,我们对阿胶的应用也理应如此,当下,阿胶产品丰富多样,功效也多有些夸大其词,但最终我们仍然要回归临床需求、紧扣疾病机理、优化炮炙工艺,如此方能合理应用,阿胶从牛皮胶到驴皮胶的演变,应该给我们以丰富的历史启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