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不如相忘于江湖)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这句话是庄子说的,就收录在《庄子·内篇·大宗师》和《庄子·外篇·天运》里面。

关于这句话的完整表述,是这样的: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xǔ)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意思就是:

泉水干涸了,鱼儿被困在陆地的小水洼里。它们相互嘴对嘴呼气,用唾沫来湿润对方,好让彼此能够活下来。与其这样,还不如各自奋力游回到江海湖泊,就当作彼此从不曾相识。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不如相忘于江湖)(1)

在《大宗师》一文中,庄子用到这句话,是为了证明: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人的生老病死,都是命数的安排,就好像日夜交替一样,完全是出于自然。所以人们根本没必要,去赞美生存,而厌恶死亡。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如果生存是一件好事的话,那么死亡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而在《天运》一文中,则是借用老子和孔子的对话,阐述这样一个道理:

夫仁义惨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

就是说,在庄子的观念中,认为“仁义”这个东西,对人的毒害实在太大了,以致于一提起来,心里的愤怒就抑制不住。

于是,庄子就借用老子之口,奉劝那些倡导“仁义”的儒家弟子们: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你们与其苦哈哈的劝人“仁义”,还不如就像两条相濡以沫的鱼一样,彼此都把对方给忘了,游到江河湖海里去浪呢!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不如相忘于江湖)(2)

庄子为什么会两次提到这句话呢?这句话的道理,他又是在什么样的一个场景下,体悟到的呢?

关于这句话的来历,我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庄子一生娶过3个老婆。第一个得病死了,今天咱们聊的,和他的第二个老婆有关。

大凡看透世事人情的人,是不会为了些许蝇头小利,去经营钻研的,因为觉得没什么意思。可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生活在现实的社会里。于是,这类人大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比较穷。

庄子,何止是看透世事人情,所以也就特别穷。

这一天,家里眼看又要断炊了。妻子便让他去向监河侯,借贷一些粟米。

庄子倒是真去了。监河侯也豪爽,一口就答应了,不过却说:

“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我封地的税金就要收上来了,到时候贷给你300金,够不够?

庄子听罢,脸色一下就不好看了,于是讲了一个故事:

我来的半路上,忽然听到有声音在喊我。扭回头一看,就见有一条鲤鱼,在小水洼里挣扎。鲤鱼问我说:

“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你能不能给我一斗或一升水,让我可以活命?

庄子听罢,一口就答应下来,说:

“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

我这就去游说吴王和越王,让他们给你把西江里的水引来,够意思吧?

谁知鲤鱼却怒了,说:

“我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我只需要斗升之水,就可以活命。你却说这话,那你干脆去卖干鱼的市场上找我得了!

讲完这个故事,庄子便拂袖而去。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不如相忘于江湖)(3)

这就是《庄子·杂篇·外物》中的一个故事,叫作“涸辙之鲋(fù)”。

接下来的事情,或许就有点杜撰了。

话说庄子没有借贷来粟米,回到家之后,就被妻子从头数落到脚。什么“没用”呀、“废物”呀之类的词,一个劲儿都往他身上怼,一点都不吝啬。

谁知,妻子这么一骂,庄子反而顿悟了,觉得夫妻也不过如此。

于是,他便对妻子说:

“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我们与其像被困在小水洼里的两条鱼一样,还不如忘了彼此,游到大江大湖里,去寻找更合适彼此的生活。

接下来的结果就是,两人基本上算是和平分手。只不过那时候,没有这种说法,于是就有了“有过被出”的记载。

这就是庄子休妻。

实际上,就算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庄子妻子的这种表现,也不能说是错。毕竟“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这没有什么可非议的?反过来说,庄子好像也没有错,毕竟他就是这么一个,超然物外的人。

那么,到底是谁的错呢?

或许,这就是贫贱夫妻的错吧?毕竟“贫贱夫妻百事哀”,与其因为想要改变却又无法改变,结果搞得夫妻间除了抱怨就是吵闹,还不如像庄子和他的妻子这样,“相忘于江湖”,各自去找各自更好的归宿。

所以,读到这里的你,如果你的另一半,一直对你不离不弃,一直与你同甘共苦,请一定要好好珍惜眼前人。

因为,这是连庄子这样的大圣人,都想得而得不到的福气。

本文为原创,欢迎评论转发。如转载,请自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