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夏天的冷饮(古代冷饮知多少)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战国青铜冰鉴。
用冷饮解暑,不只是今人的“专利”,我国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了冷饮的雏形。那么,古人是如何制作冷饮的呢?当然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对商周时期储冰活动的描述。《国风·豳风·七月》中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的诗句,意为十二月凿冰,正月搬进冰窖中。凌阴,即冰窖。由此可见,从那时起,古人便开始用冰窖储存冰块,供达官贵人享用。
到了周代,宫廷设有“凌人”之职,负责掌管“冰权”。在《周礼·天官·凌人》中,专门记述了凌人按照自然时节斩冰、藏冰、启冰的情况:“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春始治鉴。” 即十二月凿冰,正月藏冰,三月启冰。
春秋末期,冷饮已经摆上了夏日宴席,各国王公贵族尤爱冰镇米酒。《楚辞·招魂》中即有“挫横冻饮,酹清凉此”的记述,可见当时冷饮已深受青睐。
秦汉时期,皇宫中建有专门藏冰的“凌室”。由于它和统治者的生活关系密切,所以史籍中留下了不少相关记载。在汉代,朝廷每年盛夏都会举行隆重的赐冰仪式,把凌室中的藏冰赐给文武大臣消暑。东汉末年,曹操曾在漳水边建造华丽宏伟的冰井台。每逢酷暑时节,曹氏父子常来此地“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冰”,大会墨客骚人,一边消暑一边吟诗作赋,时人皆羡慕其风雅之举。
到了商业繁荣的唐代,饮食店铺开始售卖冷饮制品,但价格昂贵。据唐末五代王定保的轶事小说集《唐摭言》载,盛夏蒯地人卖冰于市,过路人热不可耐,人人都想一食为快,却不料卖冰者自以为奇货可居,故意把冰价抬高,结果路人一气之下都走开了。不一会儿,冰都融化了,蒯地人终于弄巧成拙,赔了本。唐人冯贽的志怪小说《云仙杂记》也有记载:“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由此可见夏季冰块之贵。
由于藏冰难,夏天冰价高,因此冰块也成了“贿赂”之物。五代时期王仁裕所撰《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国忠子弟,以奸媚结识朝士。每至伏日,取坚冰令工人镂为凤兽之形,或饰以金环彩带,置之雕盘中,送与王公大臣。惟张九龄不受此惠”,说的便是杨国忠用冰块讨好众大臣之事。
到了晚唐,商人们变换花样,在冰品中加糖,吸引顾客购买饮用。
宋朝的冷饮发展更快,种类更多,而且出现了冷饮专卖店。北宋汴京有冰店专卖“冰糖冰雪冰元子”,而冰镇酸梅汤更以风味独特扬名,官民趋之若鹜。南宋京城临安则卖“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等,冷饮品种繁多。南宋诗人杨万里则有诗云:“帝城六月日卓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杨万里还写了一首“冰酪”诗:“似腻还成爽,如凝又似飘。玉来盘底碎,雪向日冰消。”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冰淇淋的影子。
元朝以后,冷饮制品出现新突破,全新品种纷纷上市。到了明清两朝,美味冷饮更是名品迭出,令人目不暇接。从清朝起,随着制冰技术的发展,冷饮不再身价百倍,而是成了寻常百姓的解暑之物。
来源: 长春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