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学典故的成语(国学成语故事62来自遥远岁月的谆谆告诫之众怒难犯)
国学成语,浓缩历史精华;曲径通幽,遇见不一样的“中国”。
今天再讲一个大家熟悉的成语“众怒难犯”,它的发明人是大名鼎鼎的郑国名臣子产。
子产是一个极具才华和胸襟的人,比如,他有史以来第一个颁布成文法——铸刑鼎;比如,他不毁乡校,闻过则喜,等等。
今天说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563年,当时子产还是一个“年轻干部”(子产前554年为卿,前543年执政),但是已经表现出了过人的政治智慧。正是在他的直接参与和协调下,郑国一场重大危机消弭于无形。
(上)四处用兵 引来群殴
公元前563年6月,楚国的子囊、郑国的子耳带兵攻打宋国。
卫国君出兵救宋,楚国于是命令郑国教训一下卫国。
消息传来,郑国君臣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子展说:“我的意见是要攻打卫国,不然就会得罪楚国。我们已经得罪了晋国,如果连楚国也得罪了,那就完了。”
执政大臣子驷很苦恼说:“可是咱们国家已经很困难了。”
子展说:“困难也比灭亡好。”众大夫一听纷纷点头,一致认为子展说的有理。于是,郑国派出郑皇耳领兵伐卫。
好端端的被别的国家当枪使侵略他国,士气肯定大受影响。而卫国人则同仇敌忾,一阵追杀下来,郑军大败而回,连主帅郑皇耳也做了俘虏。
但是郑人并没有汲取失败的教训。当年七月,又派子耳跟着楚国的子囊攻打鲁国西部边境。
在撤军回国的路上,楚郑联军又搂草打兔子,包围了萧国。当年八月,萧国被攻克。
当年九月,子耳再次出兵,侵略宋国北部边境。
小小的郑国竟成了战争贩子,各诸侯国看不下去了——
扁他!
于是,晋国、齐国、鲁国等12个国家一起发兵,向郑国兴师问罪。
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
一时间,郑国再次陷入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然而却没有多少人同情。
郑国的遭遇其实和小混混四处惹是生非犯了众怒一样,实在是欠收拾,没有其他。
(中)外患未休 内乱突起
可能大家都听说过“蝴蝶效应”,说“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上升到理论高度就是“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据百度百科)
话题回到郑国,本来这两年郑国攀上了“黑老大”楚国,小日子过得还不错。但偏偏自我感觉过于良好,四处用兵,结果犯了众怒。这厢国际环境恶化,那厢压抑已久的国内矛盾也开始大爆发。
当时,郑国的权臣主要是执政子驷、司马子国、司空子耳以及司徒子孔,惹祸的是子驷。
话说子驷和郑国将领尉止不和,子驷公报私仇,在抵御诸侯联军时故意少给尉止兵车。尉止憋着一口气上了战场,结果胜利而归,还抓了不少俘虏。
子驷眼热,想和尉止争功,就说“你的兵车太多,不符合礼制。”不让尉止献俘表功。
除此之外,子驷还曾占用了司氏、堵氏等四个家族的大量土地,给自家田地修水渠,让四个家族恨之入骨。
所谓做事留一线,日后好见面。
子驷如此欺人太甚,尉止实在忍无可忍,于是秘密联合司氏、堵氏等四大家族,并纠集部分郁郁不得志的人,在当年十月戊辰日发动了叛乱。
当天早晨,当很多人还在睡梦中时,叛军突然发难,迅速攻入朝堂西宫,杀死了刚刚“上班”的执政子驷、司马子国、司空子耳,并劫持了国君郑简公。司徒子孔因为迟到,发觉苗头不对而侥幸逃过一劫。
看来,偶尔迟到不一定是坏事呢。
由于事发实在突然,消息传出,很多人顿时乱了手脚。
先说子驷的儿子子西接报后,没有安排人手看家护院就匆匆带人出了门,看到父亲惨遭杀戮,满腔悲愤的子西下令立即追击叛乱分子。
听说叛贼已占据北宫负隅顽抗,子西掉头回家召集甲兵。
然而,一进家门,子西彻底傻了。只见眼前一片狼藉,家臣和妾婢等早已四散奔逃,多年积蓄被扫荡一空。
再说子产闻听叛乱,在短暂的惊慌之后,立即下令紧闭院门,加强警戒,并关闭府库、档案库等重要地点,派人严密把守。
随后,子产召集甲兵,出动战车十七辆,迅速展开平叛行动。
在收集好父亲子国的尸骨后,子产下令对北宫展开猛烈攻击。
闻讯赶来的援军也加入进攻之列。最后,叛军头目尉止、子师卜和叛乱者全部被杀,其他叛军头领堵女父、侯晋等逃亡国外。
(下)子产焚书 安邦定国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内乱平定后,侥幸逃生的司徒子孔顺理成章成了执政大臣。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子孔制作盟书,要求众位大夫“签约”,听他号令,但是众人不理这茬。
子孔恼羞成怒,动了杀机。
子产劝他收手,并要求他立即烧掉盟书。子孔不答应说:“我制作盟书是为了安定国家。现在众人发怒就烧掉,那不是成了人人都说了算,还怎么治理国家?”
子产说:“众人的愤怒不可冒犯,专权的欲望难以成功。把两件难办的事合在一起来安定国家,这是危险之举。你烧掉盟书后,可以继续掌权,大伙也能心安,何乐不为呢?”
子孔沉吟良久,觉得子产虽然年轻,但是句句在理。于是命人在仓门外烧掉了盟书,国内局势于是渐渐安定了下来。
国内危机消除了,但国境线上的危机还在持续。
此时,诸侯联军已经进驻虎牢,晋国军队则在梧地和制地驻扎。
为了瓦解联军,郑国派人和晋国讲和。
而此时,为了不失去郑国,楚国派子囊帅兵救郑。诸侯联军为了避免与楚军交战,退居阳陵。
但是楚军没有退兵。晋军将领栾黡(yan)说:“逃避楚军,这是晋国的耻辱。会合诸侯来增加耻辱,不如一死。”
于是,栾黡带领本部兵马向前进发,和楚军隔颖水对峙。
郑国的子蟜(jiao)看出了其中的端倪,他说:“联军即将退兵,不会与楚军交战。他们退兵后,楚军就会围攻我们,我们不如和楚国结盟。”
于是,郑军趁着夜色偷偷渡过颖水,再次和楚国结盟。
栾黡一听,郑国人这么不靠谱,想要教训郑国,荀罃劝阻说:“我们打不了楚国,又不能庇护郑国,郑国能怎么办?如果你攻打郑国,楚军不会坐视不理,到时我们损兵折将,更被诸侯耻笑,还是退兵吧。”
当月丁未日,诸侯联军退兵,但空手而归又觉得太亏,于是一起动手侵掠了郑国的北部边境后,各自回家。
楚国也退兵回国。
经过这一番折腾,郑国终于消停了下来。
在此之前,鲁国大夫孟献子曾经预测说:“郑国四处用兵,一定会有灾祸。周天子也承受不了四面出击(的耗费),何况小小的郑国?如果有灾难降临的话,会应在三位执政大臣身上吧?”
还真让他说着了。
国学经典欣赏:
子孔当国,为载书,以位序,听政辟。大夫、诸司、门子弗顺,将诛之。子产止之,请为之焚书。子孔不可,曰:“为书以定国,众怒而焚之,是众为政也,国不亦难乎?”子产曰:“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不如焚书以安众,子得所欲,众亦得安,不亦可乎?专欲无成,犯众兴祸,子必从之。”乃焚书于仓门之外,众而后定。
——《左传·襄公十年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