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由模仿走向创新(从鼓励模仿开始)
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商业大咖,其强大产品背后的技术,从来不是他们自己的发明。但是依靠模仿,在模仿中不断创新,却换来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文/许稍稍
最近,女儿着迷于作曲,开始师从一位美国黑人爵士音乐家。一直挚爱音乐却毫无专业训练背景的我,每每认真旁听。我发觉,极富创造性的歌曲创作过程,并不是想象中的那般天马行空。
音乐老师要求女儿首先要掌握的基本,是按照可以和数学定律媲美的和弦级数规律,随意组合,再弹出一个和谐的主旋律,然后用这个旋律作灵感引子,变奏出更多旋律。甚至,老师对女儿说:你也可以随机从别人的歌曲中选一段旋律,然后以它为样本,在钢琴上变奏出你心中的旋律。
总之,就是从样本中得到灵感,然后产生独特构思的乐曲。我惊叹,最富创造性的艺术创意,居然是源于这种曼妙的模仿。
颇具贬义意味的“模仿”,听上去是“创意”和“创新”的反义词。但在商业模式创新上,很多有建树的人同样也离不开模仿。
靠模仿起家的商业大咖
沃尔玛创始人沃顿声称:“我做的事,多半都是模仿他人。”
零售行业最初使用条形码,只是用来标示价格的。但沃尔玛通过用条形码来标示产品类别,可以分析顾客的购买习惯。结果,既不是条形码发明者,也不是第一个使用条形码零售商的沃尔玛,在公众眼中,却成为世界零售业条形码的最大创新者。
今天商业界的佼佼者们,也大多在复制着像沃尔玛一样的经历。
Google不是第一个做搜索引擎的,索尼也不是录像机的发明者,Airbnb更不是民宿模式的始作俑者。但是作为曾经的模仿者,它们的创新气场都远远盖过了当初模仿的样本。
同样在中国,腾讯在创业之初可以说是个地地道道的“剽窃者”──连产品名字QQ,也似乎是直接从当时以色列轰动一时的即时通讯高科技公司ICQ得到的启发。但是,今天腾讯的一系列创新,无不令世界瞩目。
就连乔布斯也是如此。在计算机史上,操作图形界面和鼠标的出现,将桌面概念运用到了计算机屏幕,帮助人们彻底摆脱那些拒人千里之外的DOS命令行,使计算机的普及具有了可能性。1984年,苹果发布了具有图形用户界面和鼠标的Macintosh,标志着一个划时代的创新。但事实是,图形界面和鼠标,都是Xerox PARC的发明,苹果只不过模仿得迅速,并在商业化上走对了路。而这段历史,被很多人认为是工业史上最严重的“抢劫”。虽然一直以来并没有多少真正的发明,但在他人的发明基础上不断涌出的崭新“组合”,却令苹果公司以创新引领者的姿态示人。
其实,还有很多著名的商业大咖,其强大产品背后的技术,从来不是他们自己的发明。
不仅中国,日美也是“拷贝猫”
中国一直背负着“拷贝猫(Copy Cat)”的国际恶名。但是,曾在国际上也以拷贝猫著称的,是今日在世界创新诸强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日本。
二战后,日本企业开始全力以赴地模仿欧美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管理。丰田,孜孜不倦地对美国汽车进行逆向工序分解,并在生产中大量采用福特、雪佛兰的零部件,同时努力引进美式批量生产的管理技术,更是采纳美国的一系列科学管理方法,并将其发扬到最终成为世界标准的“丰田全面质量管理”。
还有以模仿柯达起家的富士胶卷,在对柯达的既有技术经过多次改进之后,终于以和柯达质量不相上下甚至更佳的产品,打入美国本土市场,并令柯达在自己的主战场节节败退,一度陷入绝境。这种模仿,甚至渗透到了日本的国民性中。当时出行外国的日本普通老百姓,每人手中必拿一部相机,随到随照,将海外先进的一事一物带回日本列岛,贡献给相关机构,丝毫不避“全民剽窃”之嫌。
然而鲜有人知道,“拷贝猫”放在300年前的美国人身上,居然也再贴切不过。当时,总有些年轻气盛、来自新大陆的年轻人,混入世界纺织业的中心──英国。他们的企图很明显:将最先进的纺织技术偷送到美国。事发多次后,英国国王于是下了一道命令:一旦发现私自将机械图纸带到美国的行为,死刑伺候!这样的封杀令,却并没有阻挡美国人的“剽窃”。一群“浪迹”英伦的年轻美国工程师,用自己的眼睛看,脑子记,然后漂洋过海,返回新大陆,用自己的默记画出了图纸,造成了机器。这样模仿出来的机器,当然不会精准。但当时美国的纺织中心新英格兰地区,所有的纺织厂,都由这种不伦不类、三天两头出故障的赝品当家。有意思的是,正是因为故障不断,工程师们总是守候一边,勤劳地修理,努力纠错。结果日积月累,无论是质量还是功能,新大陆的纺织机械,终于在某一天超越了英伦老牌。仅仅几十年,新英格兰取代了英格兰,坐上世界纺织产业霸主的宝座。
与其高喊“创新”,不如鼓励“模仿”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模仿行径都指向了创新通途。
美国计算机行业集体模仿戴尔产品直销的行为,却没有一个获得真正的成功。同样,美国的航空公司纷纷照搬西南航空的经济模式,也一个个都宣告失败。
究其原因,这些模仿都只是单纯地模仿对手,而并没有从对市场需求和自己内部能力的深刻分析出发。这种做法,当然不可能有任何创造性。真正以创新为目的的模仿,是无止境地深入学习。
在模仿中产生创新,还是永远跟在领先者身后模仿,赋予着“模仿”这个字眼完全不同的含义。和邯郸学步的跟进完全不一样,应该模仿谁、模仿什么和如何模仿的思考过程本身,也是创新的必经之途。
与其高喊“创新”但实际上忙着模仿,还不如鼓励“模仿”,鼓励学习,目标直指创新。
既然谈模仿,甚至剽窃,就让我们自然想到了毕加索。这位大师在成名之前,非常喜欢模仿其他人的画法。在法国艺术圈里流行这么一个传说:曾经有段时间,只要毕加索一出现,画家们就赶紧将自己的作品藏起来,因为毕加索会迅速剽窃他人的作品。但这种“剽窃”的名声,并未妨碍一代艺术宗师的脱颖而出。剽窃“惯犯”毕加索,实现了至今无法被人模仿的绘画创新。纵观人类艺术史,很多独创的作品,都能找到过去伟大作品的影子。
在今天的商业领域,模仿的意义也异曲同工。正如乔布斯的解读:“我们只是尽量了解有史以来最棒的发明,然后将它运用到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中。”
在这个创意泛滥的时代,我们更应该赞美那些独特性的模仿,一种直指创新的曼妙的模仿。
来源:中外管理杂志
中外管理杂志公众号已开通“评论”功能,欢迎大家点击文章下方“写评论”参与拍砖,精彩的观点我们都会第一时间上墙分享给大家
不需要华丽的包装我们坚守原创的力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